欧阳君山: 女人真的需要高跟鞋吗 ?

来源: 河里的石头1 2015-03-29 11:10:09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6657 bytes)
“需要和享受是由社会产生的”

人的欲望与需求,不仅是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也是哲学社会科学最基础的课题,如果连人需求什么也不清楚,岂不一开张就是“博士买驴——离题万里”?但人究竟追求什么,历来众说纷纭,以至被誉为“人本心理学之父”的亚伯拉罕·马斯洛弄出一个面面俱到的需求层次论,看起来无懈可击。作为毫无疑义和歧义的基本逻辑常识 ,注目礼对人的需求问题一锤定音,借用哲学家霍尔巴赫的话讲:“在所有东西中间,人最需要的东西乃是人。”道理是这样的:由于不能够循环自证,单个人不得不走出自我,及于人,追 求别人的“注目”乃至“礼”,这就是为什么人最需要的东西乃是人,没有别人的“注目”致“礼”,一个人再非同凡响,也只是自娱自乐,不仅别人不知道他是谁,就是他自己也不知道他 是谁,真正沦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正因为人最需要的东西乃是人,人生性就是“比较动物”,追求人对人的“比较利益”,注目致礼正是人与人的“比较剩余”。马克思曾举例说 明:

“一座小房子不管怎样小,在周围的房屋都是这样小的时候,它是能满足社会对住房的一切要求的。但是,一旦在这座小房子的近旁耸立起一座宫殿,这座小房子就缩成可怜的茅舍模样了。 这时,狭小的房子证明它的居住者毫不讲究或者要求很低;并且,不管小房子的规模怎样随着文明的进步而扩大起来,但是,只要近旁的宫殿以同样的或更大的程度扩大起来,那么较小房子 的居住者就会在那四壁之内越发觉得不舒适,越发不满意,越发被人轻视。”

实际上,作为社会人,作为非“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人整个就生活在人与人的比较当中,一个流行的段子道出了实情:“热闹不过人看人,着急不过人等人,难受不过人想人,温暖不 过人帮人,感动不过人疼人,残酷不过人害人,阴险不过人算人,郁闷不过人气人,耻辱不过人戏人,为难不过人求人,生气不过人比人,成功不过人上人,人生就是人与人。”需求问题当 然不例外,马克思一针见血:“我们的需要和享受是由社会产生的,因此,我们对于需要和享受是以社会的尺度,而不是以满足它们的物品去衡量的。”意思是说,人的需求本质上不在“真 实的”生理需求,而是“虚妄的”社会需求。正因为如此,人的需求能够被“欺骗”满足。

讲一个小故事:

有个铁匠,早年丧妻,养着好几个孩子,整日忧心忡忡:哪天我病倒了,不能打铁,怎么办?饭也吃不香,觉也睡不好,身体一天天虚弱。一天上街买东西,由于长期积郁,突然昏厥。一个 心理学博士路过,询问了解后,把脖子上的项链取下,说:“这是根金项链,必要时可帮助解危,但万不得已,别卖!”天下掉下大元宝,铁匠高高兴兴回了家,想:“如果哪天实在不行, 我就卖掉这金项链,嘿嘿!”就这样,白天高兴工作,晚上安心休息,健康很快恢复。后来,最小的儿子也长大成人,家底一天天殷实。一天无事,铁匠翻出项链,到首饰店估价,没想到老 板鉴定后说:这是根铜项链,价值一元。

“欺骗”为什么能满足人

一条假金项链不仅满足人的需要,而且改变人的命运,这就是人的需求的“虚妄”,因为人本质上是社会人,真实的客观需求就是社会性虚荣,不是来自于肉身生理,而就是由社会产生的。典型如高跟鞋,真的是女人真实的生理需要吗?非也,纯粹从生理上讲,穿高跟鞋其实是对女人的体罚,是社会性需求让女人们乐此不疲,所谓“楚王好细腰,宫女多饿死”。由于需求的社会性,不仅个人可能被“欺骗”满足,甚至整个社会都可以被“欺骗”满足,“虚妄的”社会性混淆是非,颠倒黑白,乃至乾坤大挪移。贫与富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口头禅,可贫一定是真贫、富 一定是真富吗?社会说了算,贫富相当程度上也是由社会一手定义的。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有个城里人,富甲一方,为了让六岁的小儿子见识一下乡下人怎么过日子,特地到乡下旅行。可不是坐着小车转、隔着玻璃看,富裕的城里人要求小儿子在乡下一户最贫穷的人家里住了三天 三夜,深入生活。体验一结束,城里人就自豪地问起小儿子:乡下的生活如何?小儿子撅着小嘴认真地说:“我发现咱们家只有一只狗,可乡下人家有四条狗;我发现咱们院子里仅有一个水 池通向花坛中央,可乡下人家院子里却有一条丁丁当当的小溪流——那简直是一架大钢琴呀!我发现咱们家花园只有几盏灯,可乡下人家花园里一满天的星星。另外,我们家怎么也比不得这 户人家大。”

孩童的话天真无邪,相当程度上揭示了城乡贫富的真相:就物质财富而言,城里人或许并不比乡下人就一定如何怎样,如把新鲜的空气、美好的阳光及对环境的影响(如碳排量)也折合成GDP 之类,乡下人应该比城里人更富裕。可为什么城里人被认作富翁而乡下人被视为贫穷甚至落后呢?症结正在于注目礼——马克思所谓“我们的需要和享受是由社会产生的”,更城市生活被现 代社会定义为先进和富裕,大家竞相注目致礼;乡村生活被现代社会定义为落后和贫穷,大家不屑注目,如此而已。相形之下,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虽然面面俱到,而且一网打尽,但并没有 画龙点睛。人是社会人,真正贯穿在各需要层次背后的是社会性,唯有社会性才是画龙点睛,要不然,任何需要都扯不清。

所有跟帖: 

态度决定生活? -水宁- 给 水宁 发送悄悄话 水宁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3/29/2015 postreply 11:45:25

这“苦海”是人造的:) -南国铁树- 给 南国铁树 发送悄悄话 南国铁树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3/29/2015 postreply 12:42:36

加跟帖:

  • 标题:
  • 内容(可选项): [所见即所得|预览模式] [HTML源代码] [如何上传图片] [怎样发视频] [如何贴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