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看「穹頂之下」時 你該注意的幾件事情

来源: googleit 2015-03-01 11:08:29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8155 bytes)

看「穹頂之下」時 你該注意的幾件事情

2015-03-02 01:07:06 聯合報 記者陳皓嬿╱即時報導



大陸媒體人柴靜拍攝關於空汙霾害的紀錄片「穹頂之下」,近日引起兩岸網友熱烈討論。其實從2006年美國前副總統高爾「不願面對的真相」,不少以案例分析和科學數據為本,佐以情感故事,探討社會重大環境議題的紀錄片,總能引起人們的關心和討論。

這些重大環境議題值得注意,但未知、龐大、不可控制和恐懼,一直以來都是「熱銷」的產品,因此在你觀看這類紀錄片前,科普專家們有幾項小提醒,同樣值得你注意:

1.留意太簡單清楚的因果關係歸納:

「科學研究並不是很直覺的」,泛科學的總編輯鄭國威提醒此一原則;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黃俊儒則說,通常一個事件背後可能的肇因和產生的結果,其關係應會很複雜,因此若說故事的人將因果關係太簡單呈現,閱聽人很容易被誤導。

2. 留意當中故事和情感的傳達,並不具統計代表性

鄭國威指出,在科學傳播中為了增加可讀性、可看性,創作者在論述時會加入故事和情感描述,例如柴靜在紀錄片中,便講了女兒還沒出生就得良性腫瘤的故事,讓閱聽人有感。

鄭國威說,閱聽人應具備科學素養,知道案例、故事並不具統計代表性,其存在可能是產製這部紀錄片的觸發點,但不是為了證明產生問題的因果關係用的。

3. 數據間的相關性,並不等同於因果關係:

鄭國威解釋,很多研究發現兩組資料之間有相關性,閱聽人就可常在媒體上看到如「…越…,就越…」的標題(例如「安眠藥吃越多,越容易致癌」)。

這類描述方法,會引導閱聽人將「A和B有關」變成「A導致B」,例如上例中可能會被直接解讀成「安眠藥是致癌物」。

但再強調一次,引起一件事情的背後可能因素有很多種,因此紀錄片的論述中,即使有數據佐證,也要留意數據之間究竟是相關性還是因果性。

4. 觀察創作者對議題的「熱情」從何而來:

黃俊儒指出,創作者會拍攝紀錄片,背後的熱切和動機為何,也是閱聽人在看紀錄片時,可以觀察的一點,例如柴靜拍片的起因,可能是因為其女兒的身體健康狀況。

黃俊儒解釋,拍攝紀錄片是帶著創作者主觀意識進行的,因此清楚其動機、情感,就能知道創作者的論述是基於什麼基礎與角度來看事情,為何他們如此熱切、關心此事,此時再對照片中的客觀數據,較能平衡看待紀錄片提出的觀點,而非一味被牽著鼻子走。

5. 反向追蹤議題,蒐集多元觀點:

黃俊儒建議,閱聽人在看完紀錄片後,若對其談的議題有興趣或很在意,可以多方、多元蒐集各種觀點、角度來比較,以了解其他人是怎麼評論和看待此事,而不是只有紀錄片給予的單一價值。

鄭國威和黃俊儒都提到,好的紀錄片應該保有開放的空間和結論,留給觀眾思考。黃俊儒說,觀眾需要想像和判斷,因此紀錄片不宜「直指壞人凶手一定是某某某」,爭議背後的影響因素很複雜,紀錄片只是呈現其中的一些可能性而已。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