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上海的马路和马车

来源: 云过醒透 2014-10-27 19:41:56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5490 bytes)
   上海自从1843年开埠出现租界后,随着“西风东渐”,开始出现了许多以前闻所未闻的新鲜事物。就以修筑马路来说,就可以让人们看到上海近代文明发展的一些脉络。
 
  马路,顾名思义,应该是既有马又有路。而按常识理解,马在路上跑,自然是先有路再有马。所以上海开埠后开始出现马路,最初主要还是方便马车跑,或者确切地说,是方便让马拉着可以乘人的车厢跑,所以它也叫马车。马车跑的路就叫马路。上海开埠前没有这样的马车,所以那个时候也没有像样的马路,华界老城厢里起的路名多叫××街,或者叫××道,有时候干脆就叫××街道。等到上海开埠出现租界后,情况就不一样了。外国人进来了,他们的老婆孩子等家属也来了。这些老外来到上海后,不管是为公事,还是忙私事,哪怕是没事外出兜风玩耍,出门多半也是不肯走路而要乘马车。
 
  这一方面是讲究派头,另一方面也是以前在自己国家享受惯了。上海马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始陆续修筑的。修筑的第一条就是现在的南京东路,是洋人为了方便从外滩乘坐马车到今天人民公园附近的跑马厅,当时属于英租界,英国侨民称之为“the maloo”,上海市民按照上海话音译为“大马路”。接下来朝南一路开辟的东西向的现今的九江路、汉口路、福州路、广东路,就被依次称为二马路、三马路、四马路、五马路。最后,“马路”成了通用名词。
 
旧上海的喜庆马车
  马路修筑好了,人车来往一下子方便许多,精明的商人就在马路两边开店做起生意。后来南京路兴旺发达,就是这样逐步发展起来的。不过对于马路光知道修筑还不行,还要会管理。葛元煦《沪游杂记》曾记载同治初年上海建筑和改造马路的情形:“同治初,惟英大马路稍觉宽畅,亦不免泥水垢秽,经工部局陆续整理,两旁砌以石磡,较马路稍高。磡下砌石条微侧,引水入沟,雨过即可行走。专司马路工程者,为‘马路管’,又称‘街道厅’。”管与不管,或者怎么管,确实不一样。
 
旧上海的邮政马车
  李味青在《上海乡土志》里,以华界街道和租界马路作比较说:“租界马路四通,城(老城厢)内道途狭隘。租界异常清洁,车不扬尘,居之者几为乐土。城内虽有清道局,然城河之水,秽气触鼻,僻静之区,坑厕接踵,较之租界有天壤之别。”路况好,人乘坐在马车上也惬意,富人家的太太小姐乘马车兜风。另外,乘坐马车出门办事效率也高,如清朝末年行驶在租界马路上的邮车。马路路况如果不好,邮车办事效率肯定也会打折扣。另外,当时有钱人家结婚办喜事,也会到车行租借专用的喜庆马车。

加跟帖:

  • 标题:
  • 内容(可选项): [所见即所得|预览模式] [HTML源代码] [如何上传图片] [怎样发视频] [如何贴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