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看过这本书

八十年代中后期,传进来很多西方的书籍,让人大开眼界,那时第一次知道西腊城邦制度,了解现代民主的一些概念。当初看河殇,也觉得很震动,但也有说不清的迷惑,不管如何反省,把自己全盘否定,是否会失去立身之本。后来再看河殇,觉得它其实比较偏激。它对中华文明自身的近乎全盘否定,更多显示的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态度,和对自身文明的缺乏了解。就象一棵树,有枯枝败叶,是否就说明整棵树已烂根?在初开国门时,面对和西方物质文明的巨大差异,人们恨其不争之心可以理解,然后到当代,人们越来越多地理解到,各种文明各有优劣,没有哪个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就算移植什么,也要考虑如何让其和本地水土相服,才有实践可能。

所有跟帖: 

这话得顶。我看《河殇》,由于你相似的心理历程:) -JieHu-- 给 JieHu- 发送悄悄话 JieHu- 的博客首页 (182 bytes) () 04/22/2014 postreply 13:13:20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