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来源: 老几空间 2014-03-15 15:03:26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0843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老几空间 ] 在 2014-03-18 07:28:52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老几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字面意思是:知“道”的人不言说,言说的人不知“道”。塞住口舌,闭上耳目,挫掉道的锋芒,免除道的纷扰,与道的光同亮,与道之尘同污,这就叫做玄同。所以得道之人亲近不了,疏远不了,利用不了,祸害不了,尊贵不了,轻贱不了。因此(道之德)为天下最尊贵的。


这一章是继续五十一章里面讲的“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具体实施的重点是重复第四章的“和光同尘”。很多朋友都以为老子思想只是一种境界,没有实用价值,这实在是一种误解。和光同尘就是大智慧,老子特别注重,所以前后反复强调。看完这篇你会明白了。当然你也可以继续骂老子,上德不德,不然为什么叫玄德呢?


有必要再强调一下,道是道,德是德,不是今天人们说的道德。道是“自然规律”,德是道的应用。道生之,德蓄之,老子讲的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生化规律,是真实不虚的。所以才能有实然即应然。这里我用了“自然规律”说明道,是今天的词,是个方便说法。严格按老子的说法,应该是“知常曰明”里的“常”,即“道可道非常道”里面的“常道”。“自然规律”是不变的,而“常”是“独立不改”,既是本质上不变的; 又是“周行不殆”,是不断变化着的;同时还是大道之简,“甚易知,甚易行”。道的这三个特点与易经上说的简易,变易,不易是一致地。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听起来逻辑不通,但实际中这样的例子有多少?如果说“知者不言”不很明显,那么“言者不知”却随处可见。说老子超越逻辑,这就是一例。这是单从字面上看,实际上老子本意,更应该是针对“道” “德”而言的。“知者不言”意思是得道有了智慧的人,不会只用语言教化,而是“周行不殆” ,以行动来教化;或者孺子不可教时,“独立不改”,隐居去了。古时有德行的人,乱世而隐,盛世而出,以行动表示对统治者的肯定或否定,不跟你废话,就是一种“知者不言”,影响很大。如刘邦对太子不满,想废之,当看到商山四皓与太子同行时,就只好做罢,不敢轻举妄动了。行远大于言,说那么多废话有必要吗?“知者不言”就是这个道理。


“知者不言” 明白了,“言者不知”自然就清楚了。只有语言,没有行动,是没有“道”“德”好言的。而老子的道德,就是无为,就是“不行动”,不作为。有人该笑了:老子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所以老子开篇就说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明”。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做到清静无为,放开让人民自己作为,不追求“鸡的屁”,就符合老子的“道德”,不作为就是作为。说一套,做是另外一套,“言者不知”所言为何,胡整妄做,就不符合老子的“道德”。很简单的道理。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这句话是绝大智慧,老子反复强调,不可不知,不可不晓。


“塞其兑,闭其门”比较容易,我们以前也讨论过。既然“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语言很多时候是用来骗人的,有德之人自然就不肖于依赖感观,满足于表面。“塞其兑,闭其门”,便于“观其行”。


“挫其锐,解其纷”强调的是智慧圆通,用弱,不要锋芒毕露,不要纠缠,容易理解。


“和其光,同其尘”比较难,很少有人解对的。而这一句恰恰是关键。其实这句就是“和光同尘”这个成语的来历,字典里有,新华字典里面说了:“和、同:混合。和光:混合各种光彩;同尘:与尘俗相同。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消极处世态度。也比喻同流合污。” 可惜一个“与世无争的消极处世”的大帽子,就把老子的绝大智慧盖没了。一个“同流合污”,把老子的彻底排到了下水沟。


那么老子为什么要“和光同尘”?我们说过“塞其兑,闭其门”,就只能开目以观,看看老子的行吧。《列子-黄帝篇》有这么一段:


杨朱南之沛,老聃西游于秦。邀于郊,至梁而遇老子。老子中道仰天而叹曰:“始以汝为可教,今不可教也。”杨朱不答。至舍,进溶漱中栉,脱履户外,膝行而前,曰:“向者夫子仰天而叹曰:‘始以汝为可教,今不可教。’弟子欲请夫子辞,行不间,是以不敢。今夫子间矣,请问其过。”老子曰:“而睢睢而盱盱,而谁与居?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杨朱蹴然变容曰:“敬闻命矣。”其往也,舍迎将家,公执席,妻执巾栉,舍者避席,炀者避灶。其反也,舍者与之争席矣。


借白话说:杨朱向南到沛地,老聃西游到秦地,约走郊野小路,至梁地遇到了老子。老子走到半路上仰天长叹道:“起初我以为你是可以教导的,现在看来不可教了。”杨朱没吭声。到了旅舍,杨朱给老子送上洗脸水、嫩口水、毛巾和梳子,把鞋子脱在门外,跪着走到老子面前,说:“刚才您老人家仰天长叹道:‘起初我以为你是可以教导的,现在看来不可教了。’   学生想请教您原因,但路上您没有空,所以不敢问。现在您有空了,请问我哪里做错了。”老子说:“你神态傲慢,谁还愿意和你相处呢?最洁白的东西总是看起来是不干净的,最道德的人看起来是德行有缺的才是。”杨朱立刻变得十分恭敬地说:“敬听教诲了。”杨朱往沛地去,走到旅舍的时候,主人十分客气地迎接他进房间,老板安排坐席,老板娘拿来毛巾和梳子,旅舍的客人让出了坐席,在灶前烤火的人让出了灶门。当他从沛地回来的时候,旅舍的客人们已不再拘束,同他争抢坐席了。


想必你这下知道老子“和其光,同其尘”是什么意思,以及它的益处了:就是“荣辱与共”,翻译成毛式语言,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毛老爷轻松夺江山,把人玩得团团转,你以为他的智慧哪里来的?


骗子把你卖了,还让你觉得是为了自己,高兴得帮着数钱,“是谓玄同”。


道无善亦无恶,行善则善,行恶则恶。求善得恶,求光蒙尘,有无相生之理,何等玄妙!称不称得上为天下贵?!


有人会问,既然老子的道德为天下贵,为什么“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答案就是前面刚说过的:“和其光,同其尘”。高贵如光,低贱如尘,请问如何亲近,疏远,利用,祸害,尊贵,轻贱?!老子行文如此严谨,却又超越逻辑,敢说是只言片语拼凑而成乎?


学道最重要的是日常应用道的智慧,这样才能知道“证着说”。举几个例子,经常看到华人说有些印度人怎样会往上爬,岂不知这些印度人是有些智慧的。他们往往内心仇视西方,表面上却显得向西方文化靠拢,“和其光,同其尘”,使西方不认为他们值得提防。所以美国人可以相对放心的提拔印度人,甚至可以出售核武给印度,尽管印度不签署核不扩散条约。


再说说海外华人对工作的误解。有些华人能力很强,却处处感到受排挤,英雄无用武之地,觉得不公平。其实英雄无用武之地是这个世界最正常不过的事。芸芸众生的道是什么?是自心。德是什么?自利。你能力强对人家形成威胁,越是干得好,就越是悖道,你不背运谁悖运?而且有人一个人干几个人的事,你神经病嘛,下次裁人准得滚蛋。地位高的决定地位低的,这就是道理。不要在“潜龙勿用”之时,搞“飞龙在天”的事。哥们,要想过得好,“和其光,同其尘”吧。


观有些华人,身居海外,上不“和其光”,不去熟悉当地法律文明思想理念游戏规则;下不知“同其尘”,与当地居民“荣辱与共”,却在哪里奢谈什么争取自己几个人的利益,真以为别人都是死人不成?!


顺便比较一下澳洲的会和中国的会。中国的会,当官的高高在上,“光”鲜绝“尘”,一幅"看今日主沉浮,舍我其谁"的样子?而澳洲开会,除非必要,外人进去不知道谁是真正主事的,滔滔不绝的往往是“尘”,躲在角落里面不见的可能才是“光”,“光尘玄同”。我怎么比较澳洲人倒像是老子教的中国人。谁能告诉我,如今的中国人到底是哪里人?

所有跟帖: 

言,是言说。天何言哉?人们或精英们以为洞悉宇宙,连黑洞都知道了,因此自大自满自傲自信自吹。。。其实 -大江川- 给 大江川 发送悄悄话 大江川 的博客首页 (53 bytes) () 03/15/2014 postreply 17:10:11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