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思故我在”与“我在故我知”

来源: 老几空间 2013-12-06 16:12:53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3505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老几空间 ] 在 2013-12-08 04:19:12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我思故我在”与“我在故我知”

老几


“我思故我在”,这句笛卡尔名言,代表了笛卡尔对世界的认知,一直被人们深信不疑。这种笛卡尔的认知,被有些人称为逻辑系的“是”的方式。

还有一种,被称为本体和现象系的“在”的方式。海德格尔对世界的认知,就是“在”的方式。了解海德格尔和笛卡尔对世界截然不同的认知的争论,有助于帮助我们理解不同认知方式的合理性和有限性。

根据《存在与时间》里的描述,海德格尔认为笛卡尔的世界是“脱皮的”,意思是说,该世界是由现成的的实体集合(实在,the present-at-hand)与人作为主体的意识直接接触的产物。这个主客接触的认知后果是,主体意识按接触顺序进入到这样一个具有可测性的客体世界时,需要对这些客体(实在)进行优先排序,否则顺序接触无法进行。海德格尔认为这样无形中对(实在)加入了一种人为的“辨析属性”。

与笛卡尔的世界不同,海德格尔自己的观点是,人的主体(此在,Dasein)是通过原始接触认知的,不需要人为意识排序的过程。比如尽管自然界的声音是由不同频率的声波混合而成的,我们最先听到的,永远是“轰隆隆响的马达声”;是嘈杂的人声,风声鸟叫声,或者是优美的音乐声等等自然界真实存在的混合,并不是经过人为意识处理过的“纯声音”。相反,如果我们要想听某个“纯声音”,反而需要滤波等等人为的处理和复杂的过程。

海德格尔通过对声音这种现象的认知来说明,事实上人的真正主体“此在”,是作为自然存在的一部分,具有直接感知这个世界的能力,并不需要意识的参与,也不需要意识的感觉,来提供一个跳板,从而跨越到所谓的“世界”。其实从生活观察中,我们知道有不少动物都有预知危险的功能,而没有迹象表明它们都有意识上的推理功能。

也就是说,对海德格尔来说,是“我在故我知”,而不是“我思故我在”。在海德格尔看来,笛卡尔的“辨析”过程所加入的“辨析属性”,就像把人全身的皮剥了一样,使得皮肤表面遍布的神经网络失去作用,因而这样的认知是失真和没有意义的。比如上例中识别构成马达声音中的各个声波本身,对于辨认马达声不仅是没有作用的,而且识别出来的各个声波本身,恰好掩盖了其本身组成的意义是马达声音这个事实,因为这些声波本身是完全独立的存在,与马达声没有必然关联。

对于海德格尔的批判,笛卡尔的支持者承认,“我思”的过程中,的确加入了判别因素,但是你如何证明,这些“辨析属性”就不是事物的本来面目?

依赖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认知,人类创造了科技发达的现代化世界。海德格尔说笛卡尔的科技世界,掩盖了人生的真正意义,使得人类最终失去自己的家园。究竟谁更有道理?恐怕惟有时间才知道。

所有跟帖: 

海德格尔所指的"人生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ZoyaWashington- 给 ZoyaWashington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2/06/2013 postreply 21:32:45

我的理解,海的意思是生活本身就是真正的意义,与禅宗所说的生活就是大道是一个道理。不同的是 -老几空间- 给 老几空间 发送悄悄话 老几空间 的博客首页 (38 bytes) () 12/08/2013 postreply 13:40:41

中国古人认为万物平等,海是人类至上. -老几空间- 给 老几空间 发送悄悄话 老几空间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2/08/2013 postreply 16:32:49

写得很好 -yfz9465- 给 yfz9465 发送悄悄话 yfz9465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2/08/2013 postreply 07:57:10

好久不见,问候! -老几空间- 给 老几空间 发送悄悄话 老几空间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2/08/2013 postreply 13:42:32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