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至无泪 开到荼蘼

来源: 2013-11-14 12:11:41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痛至无泪 开到荼蘼


痛至无泪. 这是我读尘凡<少年往事>,最多最切的感受.
读小说能把人读哭, 不言而喻是感动了。
我不隐讳我记得最深的哭是读琼瑶. 那时我不满十八岁。尽管琼瑶阿姨的小说总被指摘,但, 我很难想象一个人在少年时读她的故事会不动情。呵,此时,那个读着读着就在无人教室里放声大哭的女孩清晰的出现在我眼前。
后来,后来肯定为某些小说也哭过,只是都记不甚清了。
直到2007年,读到一部长篇,为人物命运的强烈冲击,禁不住嚎啕痛哭。它是张洁的《无字》。《无字》透着赤裸裸的真诚,它的历史厚重感和对人灵魂的剖析,在所读过的当代小说中无人企及. 我以为.

今天,读完了尘凡无忧《少年往事》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梦外,我却轻轻哭了出来……”深深地呼出一口气。
通篇,数度,我想轻轻地哭出来,都不行,哭不出来,但却知道自己是怎样的心痛.
数次, 决定不读了,不想自己太难过,可还是惦念着那个女孩.惦念她,心疼她,期待着春暖花开,她能在花季年华有一次真正的地动山摇的欢笑,所以还是来继续跟读.

这篇小说说的是一个女孩12到18岁的成长经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12到18.
尘凡让我唤起了自己的.不,这样说不准确,是让时光倒流,但却穿越到那个女孩身边,随她一起度过这段岁月.
坦率地说,我的经历中没有小戈,没有桔子.但却觉得他们栩栩如生就象我的朋友.和他们一起经历着纯纯的少男少女的欢喜忧伤,经历着迷惘躁动混乱和柔嫩的心的碎裂......成长是什么?就是蹒蹒跚跚地与自己的周围建立着信任,友谊,爱,忠诚,还有....我细数着我少年时的朋友,体会着这个女孩的心动心颤和心碎,唯有爱的纯粹纯真,才能体会受伤的最痛。
我也没有这个女孩那样的母亲.但我却清清楚楚看到她惊恐无助的眼神,听到她深夜哀哀的恸哭,感到她灵魂的孤独和绝望.在读到母亲癔病爆发那一刻,.....多想跳进故事中拉着她离开那个场景,奔去有阳光和野花摇曳的山谷。。。。母亲!我无力也无法用什么尖锐的词汇来评说这个母亲,如同尘凡.我只为人的命运哀伤.为女孩,为哥哥,为父亲,为母亲.此刻,"红尘那么浩淼辽阔有什么用呢?我们的脚步其实迈不出一个小小的亲情之屋。"此刻,不忍卒读.痛至无泪,起身,寻到女儿,紧紧地拥她入怀.
对这种刻骨悲痛,我不敢说,我懂.如小说中说,"没有经历过的人,永远不要说懂得。"

其实,这篇小说的饱满和张力打破了之前我对尘凡作品的印象.
在八万多字的小说中,容量极大.有少女情怀的爱恋和友谊,有对婚姻爱情的思考,有对为父为母对子女爱的反思,还有社会现行的教育方式的责问,但归到底命运的苦难最触动人心.
过去总以为,苦难来自战争,政治,疾病,流离失所,饥寒交迫.....读这篇小说,突然清楚的意识到,许多苦难来自人性,"有人的心理是完全健康的吗?当我们从人心的漫漫泥沼爬过。""阳光可以晒遍裸露的一切,但是阳光晒不到心灵。有那么多在阴暗处滋生的念头在吞噬着我们,像墨绿潮湿的苔藓,覆盖了我们最初的面目,天使的面目。"
呵,人性.....我觉得我的笔难以触及这巨大或者也微小游弋左右无处不在的东西.也是我没有足够的内心力量能与它坦诚相对.尘凡的笔写出来了,写的触目惊心.无论丑或者美;恶或者善.

真的,隽永难忘的文学作品,必定是出自那些真诚沉静悲悯的心.这个心,尘凡与生俱来.
她的文笔倾倒很多人.但我好象已忽略文笔本身.写小说自然是要把故事叙述清楚,把感情表达生动.有时过于遣造文字的美丽反而失去了一种真实感.我读小说特别在意的是一种文学情绪.一部好小说,你看几段甚至几句就能一下进入情绪中,有种身临其境的融入,常常读后,故事的细枝末节不久就淡忘了,但它传递给你的文学情绪却会久久地挥之不去.因为这个情绪触及灵魂.它让人的泪流在内心,而不是人面前.这一点,<少年往事>做到了.

哦,情绪,。。。。。
她写最纯真的爱情---“我一直不能忘记那些同小戈对视的瞬间,那些长久凝视对望的瞬间。那些时候,时光停驻,山河消隐,人声褪去,只有小戈,只有小戈在我眼里。他那么近,那么温暖,近到我可以呼吸到他的呼吸,温暖到我可以像冰雪一样自在地融化。只是轻轻移开目光后,一切美丽的心情又一路迤逦着薄雾般散去。”
她写信仰的友谊的坍塌---“我能感觉到无数细小的玻璃碎屑溅开来,深深扎入我体内的每一处血肉,每一个可感知的细胞。那个我曾经最真心喜欢过的,最真心对待过的,以为一生一世会是好朋友的桔子在那一刻在我心中消失了。我心中的眼泪像一条长河滔滔奔涌,冲刷掉所有关于桔子的美好的记忆,并且从那时隔绝了桔子所有试图的跨越。”
她写最现实的婚姻---“婚姻中的两个人,日日耳鬓厮磨,于时间的长河,慢慢淘洗去所有神秘美丽的装饰,在完全赤裸的精神世界里,一招一式地交手,我们才会看清彼此间真正的距离,看清原来彼此并不像以为的那样完美交合,而是参差错落,甚至毫不搭界。还来得及吗?时间可不可以匆匆倒流回去。我们可不可以从错误里全身而退?全身而退。对婚姻中的男女来说,尤其为人父母者,这是一个多奢侈的梦。”
。。。。。
我能不在这种情绪中吗?能不为这文学的美感而流连忘返吗?

难得的是这个极致感性的女子,也有着冷静的理性,“父母对子女的到底该是怎样的呢?我们到底能从生活的表象下剥离出多少真正的爱的成分呢?那种无论你成为什么,无论你在世人眼里是怎样的一个人,我都会爱你,真挚无私地爱你———我们承受的父母之爱能够达到这样的深度和高度吗?”
我不禁扪心自问:我已是母亲,我对孩子的爱也达到了这样的深度和高度了吗?还有,做为母亲,我已感觉母亲对女儿人生的影响远远大于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的影响。要给予女儿什么?怎样给予?人到中年,越来越觉得,心智的健康明朗,品性的豁达宽厚胜过所有,包括强壮的身体,包括丰富的学识,和所谓的成功。 而最美的女性是内外柔和温润的,世上最动人的光泽是母性的光泽.是的.读这篇小说不仅是一段不同的人生感知的精神之旅,也在看诸多风景时安静的思考.这一点,要对尘凡说谢谢. 

故事的最后,让我想到那句---开到荼靡花事了.忖思良久,我仿佛觉得,尘凡在帮故事的女孩把所有的往事封存.而从此走进一个清明清新的生活.可生活之河源远流长,.....是的,生活的本身会让一些我们实在不想让它改变的改变,这是无奈也是精彩.比如那个少年小戈,他的离去,一定是离世的方式吗? 我总觉得, 真正深刻的离去,不是在生死两界.而是近在咫尺却已远在天涯。。。。。

 

 原作链接:bbs.wenxuecity.com/70s/616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