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里卖咖啡 (四)

来源: 2013-11-14 10:11:51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但是半杯下肚,我已释然。那方面的事,轮得着一个82老头咸吃萝卜去淡操那28的心么?关于人类持续和发展的义务,我早已经承担过了。回想当年生大儿子的前一晚,喝着咖啡等待。生闺女之前,就没喝。生老三前一天,又喝了,果然生出来是个儿子。男人喝咖啡第二天生儿子这件事,不管你们怎么说,都不会改变这个不争的事实。那些说婴儿性别事先就定好了的人,听上去就和那些迷信的人说:今世的姻缘是前生注定的,一样浪漫无际。


我这个感悟早已是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的朋友小明,他老婆怀孩子时,医院里B超做了两次,都说是女儿。生产前一天晚上, 正是我陪着他喝咖啡,出来果然是儿子。可见科学的靠不住。科学只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却是唯一一种不适合用来认识人类的方式。任何像小明一样喝了咖啡生儿子的,尝到好处的人,都不会骂我。现代人日益迷信与科学的机械唯物主义。我于是在郑重地考虑是否要海龟,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根据这个基金会最近的投向偏好,说不定还会挤进万人计划而怡然蒙羞。项目课题就是:《如果全面禁止B超,不出200年,全球只剩下喝咖啡的人》。


不由想到:咖啡本该是有文化的,只是美国的环境扼杀文化。比如星巴克,在美国搞得像个早餐点似的。在中国就不一样:茶文化就在采茶女的舌尖上,咖啡文化就在去星巴克的路上。。。越近杯底,杯子的味道越发重了起来。文化的差距难道不正在杯子上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杯子决定滋味。这帮西方人,由于多年寻找Sangreal未果,在杯子一事上就彻底断层了。当年喝红茶就全靠中国的劣质外销瓷。今天喝咖啡,更是搞些什么Cappuccino、 Espresso、马克杯那些不陶不瓷不炻的。至于每天早上人手一只的纸质塑料盖的东西,更是毁三观。


咱们中国从酒池肉林的犀角杯到烽火戏诸侯的青铜爵,一个不拉地都传下来了。如果你是个土豪喝咖啡,尽可用东汉陶碗, 三国玉杯。北齐白釉,六朝青瓷。唐釉下彩,元缠枝花。宋代黑釉,明代青花。文革的搪瓷缸。。。如果你高端大气上档次,还能用北京的盖碗,江苏的紫砂。福建的脱胎,四川的铜壶。江西的白果,广东的红泥。。。我早早知道到了美国没有好杯子,所以在行李箱中带了几件景德镇的瓷器过来。


想当年,我家祖上虽然没有阔过,小时候吃饭用的也都是景德镇产的五彩瓷碗。上面画着童子和“长命富贵”字样,个个色如玉声如磬。关键是每顿饭,都能吃出漫山遍野的映山红花香,越近碗底米粒越香。哪像今天的密胺碗,让人未曾开吃先厌食。可不都是那些革命害的!听说每革一次命,景德镇就少了一座瓷山,到如今瓷土资源都枯竭了。与瓷土相比,更少的是好瓷工。过去的老大师们,都是师徒相授,才能保证得到真传。据说拜师后,单一项“和泥巴”的技术就要从六岁学到二十岁。岂是今天技术学校的毕业生所能比。所以,今天不是没有好瓷土,是好师傅不好找了啊。


尤其,像周渔那样,肯一个月几十块工钱,安安静静地用芊芊素手在泥胚上勾、洗、染描画的女工也找不到了。改革开放,又让巩俐那般漂亮的姑娘,都坐上火车离开小镇挣其它容易钱去了。经过文革、破四旧的洗礼,现在的瓷器都是去其精华,取其糟粕了。比如我手里的这个文革后景德镇产的咖啡杯,都见底了,也没喝出一丝杜鹃的清香,却有些格桑花和风信子的杂味。真是橘生淮北么?


干掉最后一滴,杯底有一圈影子。以前怎么没发现杯底下有字呢?细细读来,见上面写道:ROYAL DOULTON microwave-safe。这么有才的广告,把我惊呆了。。。


 


(难再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