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铊杀”一案,留给人们许多谜,其中作案者的动机、夫妻关系、家庭生活等都让人产生许多好奇和联想。当我看到“铊”这个字眼的时候,一个多年前拿起又放下的敏感话题又出现在脑海里:为什么案犯都是清一色的理科生?为什么?
即使“铊杀”还没定案,我们也可以判定:这不是一起自杀案,而作案者一定是一个从事生化研究的化学家(chemist)。
许多网友一定对我指出这件“清一色”的皇帝新装感到不快。我希望大家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理性地面对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而不是将这一现象个人化。
说“清一色”决不是空穴来风,从卢刚案开始,仅仅在美国,我能记忆起来的华人学者恶性杀人案就有:
1. 卢刚,1991年11月射杀同学山林华、44岁的系主任尼柯森等5人,女秘书重伤
2. 陈建,2000 年 6 月 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射杀美籍医院老板
3. 黄谷阳, 2002年3月加州硅谷枪杀前任女上司
4. 刘英,2003年1月加州射杀结婚近20年,44岁的前夫杨斌
5. 陈丹蕾,2006年刺杀丈夫并分尸
6. 吴京华, 2008年11月加州射杀印度籍老板等3人
7. 王立山,2010年4月康涅克州射杀印度籍老板等1人
8. 朱海洋,2009年1月以厨刀将女友斩首
9. 铊杀凶手,??
以上涉案者,无一例外,清一色理工科学者!
我注意到有网友把杀人案和“海不归”联系起来,我觉得是缺乏逻辑的,与事实也不符。国内的马家爵杀人案大家不陌生,其实类似案件层出不穷,稍微留意一下就不难发现:
1. 2003年3月29日,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学生张君慧,与男友李小勇在兰州理工大学3号教工楼西侧小树林发生口角,张拿出随身携带水果刀朝男友胸部直捅一刀,李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2. 2004年2 月,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学生马加爵,疑室友打牌作弊,“气愤,想不开”,竟然在三天之内连杀四位同窗好友。
3. 2002年2月24日,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三年级学生马晓明因学习成绩的骤变心理压力过大而勒死奶奶,砍死父亲。
4. 成都理工大学计算机系毕业生徐鹏,因怀疑他人抢走女友,2002年8月怀揣两把尖刀,从山西赶回母校成都理工大学,将在校读博士研究生的情敌周某杀死。
5. 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学生周一超,在参加公务员招考中由于体检不合格被淘汰,于是怀疑招录工作的公正性,2003年4月3日,用尖刀行刺浙江嘉兴市劳动人事部门的工作人员,造成一死一伤。
6. 2005年12月,复旦大学数学系研究生张亮在寝室以剪刀“戳猫眼”为乐,并以收养小猫为名,骗取虐杀猫至少30只。
7. 2005年6月,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系学生安然残忍地将同窗好友杀死。
8. 2001年1月,清华大学机电系学生刘海洋用硫酸伤熊 ……
同样的“清一色”!我不禁要问:为什么?
首先,我不排除文科生中也会有类似的案件发生,但是理科生该类案件的犯罪率在统计学上的相关远远高出文科生,这是不争的事实。
在分析之前,我们要排除一个显而易见的错误观点,即学习理工科导致犯罪。不管直接原因如何(生活压力、精神疾患、缺乏自制力等),根源只有一条:人文素养的缺失!
这个推断大家不会争议:理科生(总体上)人文素养差于文科生。当然我们看到不少理科生具备很高的人文素养,喜爱文学,对社会,对历史甚至政治都有极高的热情。相反,也有不少人脑子里除了数理公式之外就一片空白了。
人文(Humanism)首先是指人性,是人对幸福和尊严的追求,也就是广义上的人道主义精神。所谓人文素养就是做人处事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如何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乃至与自然的关系。而人文素养的教育则是生存目的教育,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了解人自身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虽然现代社会离不开科学,但科学只是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对于探求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本质,单有科学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一个人具备一定的人文精神,也就是人文科学中所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人文精神追求人生美好的境界,推崇感性和情感,着重想象性和多样化的生活,使一切追求和努力都归结为对人本身的关怀,包括生命的关怀。
一个缺乏科学思维的人,只要他有一定的人文情怀,虽然‘愚笨’至少是一个可爱的人,但如果一个人缺乏人文精神,只讲所谓的“科学“,那可是一个可怕的喜欢钻牛角尖的偏执怪物了!
记住爱因斯坦的话:“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这段话可以引导出本文最重要的结论:导致中国高级知识分子人文精神缺失的罪魁祸首是应试教育下的文理分科。
一旦将文科从理科中分裂出来,学生们成了解题做题的工具,人被数字化了、工具化了,老师们不分昼夜的教,学生们昼夜不分的学,结果是老师该教的没有教,学生该学的没有学。上海有位幼儿园的老师说过这样一句令人深思的话:“我们幼儿园学习小学课程,小学学习初中课程,初中学习高中课程,大学学习幼儿园的课程。”大家可记得幼儿园的“第一课”是什么?是“爱”——爱爸爸妈妈,爱你的朋友!
应试教育和文理分科直接导致了对“人”的教育的缺失,当一个人的人文素养荡然无存的时候,他/她的内心怎么会有对他人的尊严和生命的敬畏和尊重呢?
认清应试教育和文理分科这两个“毒瘤”,就不难理解人文精神缺失的危机,也就不难看出恶性犯罪的根源所在。
我们一味过度地强调培养“人才”,可是如果不把“人文”、“人性”这些最基本的元素注入“人”这个本体之中,“人”不为“人”,还谈什么“才”呢?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艺术就在于要让受教育者把他周围的东西加以‘人化'……从这些物品中感到人性化的东西——人的智慧、才干和人对人的爱”。
客观的说,中国的文科教育目前也深受应试教育之害,课堂上,“文科班”也没有传输给学生多少人文思想,但是好在自愿学习文科的人多少自身对人文书籍都有爱好,他们会课余从《安娜•卡列宁娜》、《巴黎圣母院》、《红楼梦》、《简爱》、《老人与海》、《飘》、《约翰•克利斯朵夫》、《战争与和平》……中读出人性——不管是爱还是恨,不管是情还是性,欢乐与痛苦,现实与命运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前人走过的路我们可以遵循,前人犯过的错我们则不必重复,虽有走不完的路,却没有过不去的坎。
当然,文科生不可没有起码的科学精神和由此孕育的逻辑思维,否则,也容易过于的浪漫和不切实际,从而脱离客观世界。文科生的高自杀率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这里就不赘述了。
海外的高智商人群犯罪,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那就是华裔(或亚裔)所占比例突出,这又让我联想到“虎妈”教育,华裔家长过于追求功利,信奉祖训“勤有功,戏无益”——不许这个不许那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把“藤”来爬,目标是医生、科学家。诚然,你可能成功,培养出让人羡慕的人上人“全A生”,但孩子未来的路还很长!
电影电视杂书都要让孩子看,sleep-over更是培养孩子接触外部世界,学会和人沟通的重要途径,没有半点理由剥夺孩子的这些权利,否则,你身边可能出现一个科学家,同时也会出现一个杀人犯。血的教训啊!
最后,不少人分析上述涉案者的精神出现问题,可我们能否追问:为什么他们的精神出现了问题?因为空虚!再多的“知识”也填不满人类的大脑,对于一个本来就不重视精神生活的民族,我们除了信仰金钱,地位和荣耀,是不是还应该有点其他的信仰呢?
罗罗嗦嗦写这些,谈不上什么观点,只希望给大家提供一个思考的角度。为避免误解,简单总结一下:理科生绝不是犯罪的充分必要条件,即使缺乏人文精神也不一定导致一个人犯罪。可是杀人犯身上一定没有人文精神可言。所以防止类似悲剧,一定要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具体来说就是要取消应试教育,鼓励人们自由地自考,追求信仰以建立自由独立的人格,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世界才会更美好。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