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两德统一的原因(ZT)

来源: 修车工 2017-01-25 22:47:08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4320 bytes)

浅析两德统一的原因


发布日期: 2014-05-13 发布: www.xzbu.com  

 

 

  2014年3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 1990年10月3日,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即东德)并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即西德),德国完成统一。两德分裂四十多年,政治经济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统一,缘于两德政府和人民的不懈努力。本文立足三个基本方面来阐述两德的统一原因及对两德在统一的过程中西德的做法对于中国两岸关系的影响。此外,对于东德社会主义的研究,也可以让我们对当年苏东社会主义的失利有更加清楚的认识,从而为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积极有益的经验。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6/view-5154447.htm
  [关键词] 东德;西德;两德统一;原因
  【中图分类号】 D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179-2
  上世纪三十年代,纳粹德国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战后德国一分为二。1990年3月18日东德举行史上第一次民主选举之后,两德立即展开统一谈判。最后两德与美、英、法、苏达成二加四条约,统一后的德国成为完全独立的国家,四个占领国的特权全部取消。统一后,德国继续留欧洲共同体(即后来的欧盟)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此后德国的经济发展体现出了持久的活力,在国际事务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笔者在综合多方面研究的基础上,将两德统一面的原因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一、根本原因――两德经济实力的差距
  (一)国内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内部动因
  1.资源环境的差异。两德资源分布存在很大差异。东德位于欧洲大陆中心位置,国土面积仅为西德的1/3,自然资源贫乏,“全境出铁量仅占1.3%,煤占2%,钢占7%”。而“全德78%的矿山,84%的冶金铸造产品出自西部地区”。由于地理形势的影响和相对缺乏工业原料,东德强烈依赖于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联系一旦被切断,其生产的物质条件和经济发展速度必然会受到影响,而事实是上东德不仅拒绝了欧洲复兴计划的援助,而且也未能参加整个欧洲经济整顿和传统贸易关系的重建工作。1961年“柏林墙”的建议虽有效的阻止了劳动力的外流,却也阻隔了与西方的联系。这对东德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消极、长远的影响。相比之下二战时期德国的重工业、原材料工业大多集中在西部。1936年德国西部地区在全国整个工业产值中占61%,其中原料和基础材料生产占66%,基础设备生产占61%,东部寥寥无几。战后的西德又承袭了战前德国的绝大部分工业设施,因而西德拥有的雄厚的工业基础和丰富的资源,经济重建与东德相比处于高水平起点。
  2.人力资源的差异。战后西德拥有大批专业技术人才,这些人才成为西德复兴的“非物质资本”。而东德,从建国之初就不断有公民往西边逃跑,这与不习惯,不认同新的社会制度,新的意识形态和新的生活方式有关,加上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后,剥夺一部分人的财产,促使一些有产者的西逃,人们不满足于东德的现状,而向往西德的消费文化水平。因此,到1961年柏林墙修建之前,从东德跑到西德的总人数达260万人之多,大量人口的涌入,使西德劳动力资源特别丰富,并改善了劳动力分布不均的状况,提高了竞争力,许多具有专业知识及管理能力的难民涌入,参与了西德的重建。
  (二)战胜国对德国经济政策是影响德国经济的外部原因
  德国无条件投降后,美、苏、英、法四国为彻底摧毁德国战争潜力,对德国施行“非工业化政策”,通过拆迁德国工业设备作为盟国的战争赔偿,将德国经济改造成农业经济。但很快的意识到“遏制德国的工业将非常有害于欧洲复兴计划”。而东德在盟国制定索取赔偿计划之前,苏联就开始拆迁了120家工厂,“至1948年初为止,总计拆除了1900家工厂,其中1700家为完整的工厂。由于拆迁和战争的影响而造成的损失,使生产能力下降了40%”。而且苏战区经济损失惨重,此外苏联还要求无偿使用德国专家和技术人员以及战俘。两种截然不同的处置态度,使东德的社会经济远远落后于西德,且苏联的政策严重影响了东德重建。二战后美苏冷战白热化,局部战争的爆发为西德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据统计,西德1951年第四季度工业生产水平比1949年同期增长了1/3,就业人数从1360万1420万,1951年下半年外贸第一次出现顺差,半年出口额几乎可以平衡全年进口额。这就使西德迅速积累大量资本,扩大了市场占有额,为自身经济的腾飞做好了准备。而东德经济却在苏联的高压下缓慢发展。
  二、直接原因――两级失衡的国际政治局势
  二战后,美苏两分天下,互有攻守。在这种情况下,北约非但不能容忍统一后的德国成为苏联的盟友,也不愿其成为阻止自身东进的政治缓冲地带。因此,美国与北约默许、鼓励并直接帮助实施西德的统一计划,甚至幻想两德统一之际迅速消灭全球范围内的“赤色”共产主义力量。与此同时,自身内外交困的苏联也逐渐放弃了对东欧国际事务的有效干预,使东德在面对整个西方世界的压力时处于极为被动的局面。二十世纪末,世界格局的演变打破了两个超级大国一统天下的局面。尽管联邦德国还留驻北约,但随着经济地位的提高及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落,双方完全依附关系逐渐改变,逐步走上了独立发展经济的道路。民主德国方面也懂得独立的走本国特色道路,全社会各方面也有别于苏联高度集中地政治经济体制。世界格局多极化为两德独立解决本国事务提供了机遇。冷战末期,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流,德国的统一在以和平发展为主旋律时出现。也可以说,两德统一是时代格局变化的“孕育儿”。
  以“缓冲”“对话”为基准特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也为两德统一创造了“对话气氛”,为美、苏、英、法四大国在德国统一问题上尽量取得一致意见而创造了条件。两德各为其主,西德追随美国,拒不承认东德的“哈尔斯坦主义”政策,企图孤立民主德国,而东德则筑“柏林墙”予以反击。这使两国之间丧失对话的机会,随着国际政治气候的逐渐变暖,两国间的交往开始松动和频繁起来。西德转行“新东方政策”力图与东德实现关系正常化。而东德也加紧与西德的经济往来活动。应该说两德对话和交往的不断加深与世界政治气候变暖有很大关系,同样美苏之间即使冷战相互对攻,也可能对两国关系中最敏感的德国问题坐下来对话,这都会促进德国统一。正是有了这些态度上的变化,才有了波恩,莫斯科关于德国统一的“2+4”会议的顺路召开。美、苏、英、法在缓冲与对话的作用下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客观上为两德的统一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三、间接原因――民族、个人及其他为外界因素的共同作用
  (一)民族意识因素
  德意志人同属日耳曼人,相互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和社会生活把德意志民族的各部分联合成一个整体。公元919年,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创建了德意志国家及第一个德意志王朝。在19世纪拿破仑的扩张中,德意志民族陷入了更分裂的境地,直到俾斯麦统一德意志,几个世纪的动荡战争使德意志人培养了浓厚的民族情感,以相同的种族,语言,文学,艺术等为基础的共存共荣思想根深蒂固。两德统一是德意志民族大多数人的共同愿望,德国是在20世纪40年代末分裂为不同社会制度的两个国家,但德意志民族并未因此分裂。1972年11月两德签订“基础条约”规定两国“在平等的基础上发展正常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
  德国统一前西德已成为东德第二大贸易伙伴,这些往来反映了两德人民渴望统一的心声,促进了两德统一进程。两德在社会文化上的密切互动,解决了分裂双方人民之间人道上的问题,增强了两德人民的了解,德意志民族的情感的维护有力的推动了两德统一的步伐。
  (二)个人因素的客观促进
  在德国统一过程中,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和西德总理科尔的个人主观决断也起了重要作用,客观上加速了两德统一的进程。1985年后,戈尔巴乔夫在内政外交方面推行“新思维”改革,在政治事务中推行自由和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大力宣扬“新思维”中的“公开性”“多元性”与“民主和自由”。同时他表示,尽一切努力让德国在和平的道路上发展,苏联的表态让德国统一前景明朗起来。同时西德总理科尔适时出击,完成了德国的统一大业。1990年初,科尔力排众议,在对东德货币兑换问题上做出让步,为尽早建立起货币联盟创造了条件,促成了1990年7月1日《经济统一条约》的最后签订,扫清了统一的最后障碍。至此,西德最终实现统一,走上了完全独立发展道路。
  四、两德统一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虽然统一,但二十多年过去了,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东部失业率居高不下,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等。随着两德的统一,民主德国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命运从此终结,这其中的原因是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思考的。首先,西德统一的客观历史史实向我们证明,尽管存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与外部干涉等诸多困难,只要能充分利用和把握国际形势的变化,大胆把握和抓住机遇,就可能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其次,实现国家统一我们要坚持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对各种复杂因素进行分析,仔细权衡,在考虑内政外交的具体情形下,始终坚持用非武装手段解决国家分裂,完成统一。再次,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从根本上还有赖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只要立足当前实际,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提升自身经济实力,国际威望,文化亲和力,在地缘政治与民族凝聚力的作用下,努力实现我国的统一大业。
  五、结语
  两个德国的统一,是在内外因共同作用下的历史的必然趋势,德国人民为了祖国统一的不懈努力,加之领导人的努力推动是德国统一中必不可少的人为因素。国际环境的变化和两各地区经济的悬殊,进一步推动了德国和平统一的步伐。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的前提下,我国统一大业也刻不容缓,两岸人民翘首企盼,台湾地区是中国永远不可分割的部分,两个德国的统一以铁的事实告诉我们,和平统一才能顺应历史潮流。
  参考文献:
  [1]郑亚.浅析两德统一模式的深层原因[J].辽宁:辽宁科技学院报,2007,9(3).
  [2]刘德斌.国际关系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牛长振,李芳芳.德国统一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启动[J].国际展望,2011,(3).
  [4]肖辉英.德国东部经济的改造与反改造――步履艰难的私有化进程[J].德国研究,1995,(1):12.
  [5]肖辉英.两德统一的关键一步[J].世界历史,1995,(5):14.
  [6]李华.究竟是什么推到了柏林墙[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21).
  [7]潘其昌.走出夹缝――联邦德国的外交风云[M].中国科学出版社,1990.
  [8]杨静.德国政治体制转轨的背景因素分析[J].学术交流,2010,(1).
  [9]姜安.两德统一原因探析[J].外国问题研究,1991,(1).
  [10]吴友法,等.当代德国――命途多舛的世界新秀[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11]王梦.德意志因素在德国统一中的作用[J].求是学刊,2009,(7).
  [12]吴友法.简析德国统一后困境的症结及机遇[J].华中师范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2).
  [13]王建民.关于建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架构问题的几点意见[J].亚洲纵横,2009,(1).
  作者简介:朱维冬(1993-),男,汉族,甘肃泾川人,陇东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研究方向:陕甘宁边区史。
  冯保魁(1992-),男,汉族,甘肃礼县人,陇东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研究方向:区域史。

所有跟帖: 

2016年就业数据抢眼 为两德统一以来最好 -soccer88- 给 soccer88 发送悄悄话 soccer88 的博客首页 (1900 bytes) () 01/25/2017 postreply 22:54:09

其实说白了,就是西德比东德有钱,只要让台湾人没钱了,不服都不行。这不,台湾刚刚开始没钱了 -547788- 给 547788 发送悄悄话 547788 的博客首页 (113 bytes) () 01/25/2017 postreply 23:15:54

世界上的国家统一模式有多种多样,德国的和平统一,美国这内战统一。中国的国家统一可以有中国的模式,不一定要德国的模式。 -看热闹来了- 给 看热闹来了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1/26/2017 postreply 07:15:51

假设当时的西德政府给东德一半的大陆给台湾的优惠政策,我敢打赌二德至今不可能合并。反而是渐行渐远。这是因为当局強化差別的结果。 -卫青霍去病- 给 卫青霍去病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1/27/2017 postreply 07:25:31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