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时社論-年輕世代的憤怒必須面對

来源: 水里 2014-04-12 09:56:10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4488 bytes)
社論-年輕世代的憤怒必須面對
 
2014年04月12日
中國時報 編輯部


 
停擺3星期的立法院院會昨天終於恢復開會,學運領袖雖強調離開不是結束,而是另一個開始,但至少當下反服貿占領立法院行動算是落幕了。未來史家將如何評價這場學生運動,我們還不得而知,但至少此時此刻,這場行動所折射的當前社會與政治意義,卻需要深思。

檢視相關當事人的說法,不難看出這場占據立院行動的背後,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有事前規畫的成分,但成功占領立院議場後,能瞬間發揮乘數動員效果,恐怕是包括當事人在內都始料未及的,因為動員規模超過預期,許多媒體都選擇站在支持學運的這一邊,學運團體所提的退場價碼也越來越高,執政當局這邊則是從馬總統以降,用輸得灰頭土臉來形容並不為過。

接下來該問的問題是,為什麼這次太陽花學運,會爆發那麼大的動員能量?要知道,儘管領導這次學運的幾位領袖,都有綠營青年軍的背景,但要說這次的動員,是民進黨在背後策動,恐怕許多參與抗爭的青年學子都不會同意,而從事件的發展過程看,民進黨在這場太陽學運抗爭活動中,不僅只是個幫襯搭配的角色,甚至於還有被邊緣化的危機;換言之,這場瞬間爆起學運動員,並非是反映了台灣社會內部的藍綠矛盾,而是能量已經蓄積許久的世代焦慮。

更直白的說,民進黨根本沒有能耐動員這麼多青年學子走上街頭,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能夠讓青年學子一呼百應呢?這背後顯然有其共同的心理背景。要知道,參與這場學運的在學學生,絕大部分都是90年代前後出生的世代,亦是台灣所說的八年級生,這個世代的學子念大學時正好碰上全球性的不景氣,加上台灣因為產業轉型結構失調,薪資結構幾乎長達1、20年未見調漲,甚至被凍結在22K的底線上,加上人力派遣盛行,能找到的工作都不見有什麼前景,他們的受挫與沮喪意識,早就蓄積很久了,只不過剛好碰上反服貿,讓他們找到一個宣洩的出口而已。

理解了這一點,或許就能明瞭何以馬總統幾次親上火線的說明,根本沒有發揮任何實質的效用。對群聚抗爭現場的學子而言,簽了《服貿協議》可以讓台灣未來在洽談TPP或FTA上,發揮多少可觀的助益,他們根本不關心;而不簽《服貿協議》會讓台灣喪失多競爭力,會讓南韓如何大幅領先台灣等等,坦白說他們也不在乎。

對他們而言,過去的開放並沒有為他們帶來更多的機會與願景,未來的開放卻還可能含藏了威脅與風險,這種高度不確定性的恐懼意識,讓他們更容易接受懶人包中對《服貿協議》的種種負面宣傳。馬政府如果到此刻都還看不清楚這一點,持續在類似的論述中的打轉,那麼接下來要吃的苦頭還會更多。

這次太陽花學運另一項最值得反思的焦點,應該就是新媒體全面擊潰了傳統媒體。從學生進占立法院的那一刻起,主流媒體全被請出議場,而由學生自行透過網路傳遞他們的所有訊息,加上他們全是熟悉使用社群媒體的世代,因而包括資訊傳遞、觀點分享、內容加值乃至行動動員,幾乎全在社群媒體中完成,而架構這樣的網路媒體的成本與門檻都相當低,其所發揮的功效卻是相當高,因而在他們有意識的操作下,不僅一路掌握了相關議題的話語權,更驅使多數主流媒體跟著他們的步伐走。

相對的,執政當局甚至到現在還是迷信傳統的記者會,還是喜歡刊登報紙廣告,連跟進製作的懶人包,都激不起任何人閱讀的興趣,反而是提供許多被揶揄的題材,最後甚至多數媒體都選擇與學運團體站在一起,讓執政黨幾乎是全面喪失話語權,而這種透過通路與平台的轉換,全面篡奪話語權的現象,預料將在未來的時日更加凸顯。

不論未來的史家將如何評價這場學運,我們都必須接受一個事實,即經過這場反服貿運動,許多情況已經出現改變,年輕世代用他們自己方式,表達了他們這個世代的不滿與憤怒,並嘗試發揮他們的力量,這種社會的徵候,執政黨應該加以識別並掌握了!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