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疯人读史

来源: 2007-02-15 20:43:24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记不清哪一位名人说过,所谓典籍,就是那种被人们称颂,却很少被人们翻阅的书籍。大概《资治通鉴》便是这样的一本典籍了。当年,北宋的司马光及其助手,参考了十七种正史,三百多种杂史,以及皇家藏书阁里无尽的书籍,历经十九年,终于完成这部编年史。记载了上下一千三百多年间的成败兴衰,整整二百九十四卷,“先后有伦,精粗不杂”,可谓巨著。可是,书成之后,也只有他的朋友王勝之看过一遍。其他的人只翻一頁,就哈欠连天,昏昏欲睡。大概司马光老先生见此情形,也是不爽的。到了现代,文言文淡出舞台,能够读懂、或者有心读懂文言文的,更是日渐稀少。类似《资治通鉴》这样的典籍,大概也只能被束之高阁。且不谈日益浮躁的金钱社会,又有多少人愿意坐下来,平心静气地读一本书;灯红酒绿,忙不尽的,更该是杯觥交错之间的纸醉金迷。

动心读《通鉴》是在三年前。当时的事业与生活遭遇重挫,坠入空前的低谷,满怀抑郁。媒体中不时传来某名人或无名氏以不同方式了却生命的消息,就连母亲也对我满怀忧虑,怕我想不开,出个什么三长两短。她倒是有些多虑了。在人世间,我还有那么多难以割舍的东西,至少还有爱我至深的父母。我又怎能轻易的离去,让他们心痛。然而,心中的困惑却是与日俱增。我们到底应该怎样的看待周围的人事,怎样面对人生的起落,我们又应该怎样地度过自己短暂、却又不得不面对的一生?前车之辙,可以为鉴。在历史长河的暗涛汹涌之中,无数人辉煌过,失落过。他们又是怎样面对的呢?于是,便起了读史的念头。如果还有最终导致我翻开《通鉴》的原因,那便是我的“疯病”。我的“疯病”缘于大学。那时的我常常做些“疯”事。大学里,本科生拿到英语四级证书,便于学位证书无碍了。于是一旦四级证书到手,万事大吉,英语便被抛于脑后。而我却鬼使神差地连考两次六级,继续拿了一个无用的六级证书。这种疯狂,很让一帮同学诧异很久。自讨苦吃,一定是脑袋有病。又譬如,无论冬寒夏暖,我总是要早起晨练的。夏晨清凉,冬晨被暖,正是懒睡的好时间。好觉不睡,却去绕着校园里的跑道跑圈圈,在单杠上吊死吊活。跟自己过不去,一定也是脑袋有病。林林总总,于是便有人叫我“疯子”。想起来,确实是有些疯的。就如有了读《通鉴》的念头,在生计之暇,最终读完,也是有些疯的。疯就疯吧,我已经无所谓了。据说毛泽东他老人家读了十几遍的《通鉴》,如要论疯,我还差得远。或许有一天,等我的“疯病”到了极致,没准儿也能做出一番大事业来。唉,疯人疯语,又扯远了。

我读的《通鉴》是文言文的。最初并非不想读白话,找不着。只好上网,下载,打印,啃古文。好在已有前人给断了句,加了标点,还不至无所适从。初始的几卷,艰难跋涉于文言之间,很不习惯。好几次的停顿,想就此罢手,却又最终不舍,坚持下来,大概也是骨子里的疯病做怪。再往下读,习惯了文言,渐渐读出生趣。直至卷终,很有些爱不释手。典籍便是典籍,有时枯燥,让人昏昏欲睡;有时也很有趣,让人扼腕,让人叹息,让人开怀,让人大笑。洋洋洒洒三百来卷,断断续续,至年初才读完。受益良多。细细想来,史书的教益在于它的完整性与重复性。一件事或一个人,当从历史的前因后果之中分离出来,便失去了许多原有的意义。往时,每每读到项羽的四面楚歌、霸王别姬,或韩信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总是生出英雄末路的悲哀与不平。待得在史书中读及,却是悲哀不再,只是叹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世事如棋,一步错,便可累及胜败,更何况一错再错。“可怜之人,定有可恨之处”,说的也是一个道理吧。史书的长卷,犹如快进的胶片。一幕幕,在眼前快闪。成也好,败也好,兴也好,亡也好,总是重复着惊人的相似。重复得次数多了,便在脑海里刻下深深烙印,再也挥之不去。千年的古籍,每每看到现世的影子。小人的奸邪,君子的坦荡,愚夫的浅薄,独夫的残暴,千年雷同。一书读罢,心中感慨,却是一言两语所难说得清、道得明。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可是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人各有取向不同,到底受益多少,只有造化知道。毛泽东他老人家据说读了十几遍的《通鉴》,当深谙为君治国之道,了然文景、贞观故事。可在晚年,却做出许多难于理解的事情,似乎有违司马老先生的本意。元代忽必烈,一统中国之后,亲请儒士讲解《通鉴》中的治国之道,并设立蒙古园子学,把蒙古语译写的《通鉴》作为教材,教育勋戚子弟。然而,元朝从一统中国至灭亡,不过百年,终不及唐、宋、明、清的长命。既便如此,如有时间,让我选择,我一定还会重读《通鉴》。我也一定会选择原汁原味的文言版。虽然有时不免晦涩,但很多的神韵与精炼却是白话所不能及的。如唐诗、宋词,硬要译成白话来读,便会失去神韵。有幸也读及某些现代白话《通鉴》,或多或少夹杂了译者自己的史观与理解。仿佛饮茶,清茶一杯,浓淡甘苦,各自品尝;如被经意或不经意间,加入了些许糖或盐,那味儿便变了,那不是我想要的。读毕《通鉴》,开始阅读清代毕沅的《续资治通鉴》。刚读完八、九卷,字里行间,总是觉得少了一些司马老先生《通鉴》里的某些东西,有些失落。到底是什么,却是说不清楚。待慢慢读下去,再作体会吧。

生命不止,奋斗不息。在此辞旧迎新之际,谨以此文,纪念我失意彷徨的日子。也谨以此文,献给那些曾经或正在失意彷徨的人们。

二零零六年,二月十三日 (农历十二月二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