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颂 里几个冷字的音义】

来源: 2018-03-11 10:48:39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有几个字,地名, 人名 不得不用。这几个字 比较冷僻。 注音如下。

1,夔 音:kuí 魁

古代传说的一种神兽。

在鐘鼎彝器等青銅器上經常會釋有夔紋,以示威严庄重。

Image result for 夔紋

Image result for 夔紋

夔门 -- 地名,三峡的瞿塘峡之称。

2, 簋 读作 guǐ,音鬼。簋,是中国古代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用作礼器,流行于商朝至东周。

3, 夨  cè, 音册,此处 人名用字。

Image result for 夨   Image result for 夨

4,  骖 读作cān,本意是古代驾在车前两侧的马,引申义是驾三匹马。

5, 兀术,读作 勿竹,不读 无术。宋 岳飞的主要金国对手, 金国四太子。

 

--------

  镇江烟墩山因出土国宝级文物宜侯夨(cè)簋(guǐ)而闻名,宜侯夨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土的最重要青铜器之一。

镇江 丹徒区 烟墩山大有来头,这里埋葬着西周时期吴国的第四位诸侯王周章,他的古墓距今已经有近3000年的历史。

这个山很重要,不是一般的山,1954年在这里发现了一批吴国早期的青铜文物。这个地方是吴国当时的历史文化中心,

上面有4个土墩墓,其中一个出土了宜侯夨簋,上面有100多个文字,记载了周天子册封吴侯的经历。

所以这个烟墩山山顶上周章的土墩墓以及土墩墓出土的宜侯夨簋,是吴国历史文化的一个坐标。

 

----------

宜侯夨簋是西周早期青铜器。为康王时宜(或释俎)侯夨所作的祭器。有人认为“夨”就是吴国的国君周章,也有人认为“夨”是周章的弟弟——虞仲。1954年出土于江苏丹徒县烟墩山西周墓。

  因为该簋是破碎的碎片重新拼接,且碎片没有全部回收,因此丢失了不少铭文。即是如此,其残存铭文也具有极重要的史料价值:

  一是迄今为止,在所发现的青铜器铭文中唯一记载西周时期周天子分封诸侯的重要文献。据《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周建国后,“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周天子分别授予自己的子弟、亲族及功臣一定范围的土地,建立封国,以屏卫王室,受封者即是诸侯。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分封了71国,其中较大的有鲁、齐、燕、晋、卫等。通过分封诸侯,周人不但牢固统治商朝原有地区,而且其势力、影响得以不断扩大,远远超过了商朝。其中的夨原在虞,称虞侯。这件铭文记载周王改封夨于宜地为宜侯,同时赏赐祭祀用的香酒、代表征伐权力的弓矢及宅邑、土地和奴隶之事。分封制从此有当时的铭文记录征信。铭文中的王是周武王,成王,还是康王,众说不一,但康王的可能性最大(这里考证从略)。如果真如此,分封制不仅在立国之初,到周武王之孙姬钊(?―公元前996)仍在实行或进行调整。

  二是隐藏着吴国早期一些神秘史实。这涉及到虞和宜具体在何处。主要有两种说法。其中一种说“宜”可能就在铜器出土地丹徒县一带。夨即是吴国的国君周章,或是周章之子熊遂。如此说成立,史学意义极大:一来更正了先秦最早编年史相关史实。据《春秋》三传记载,周在淮河以东以南的地方并没有转封的诸侯,但是宜侯簋的出土填补了这个缺失;二是

  牵涉到虞和吴的关系。吴人自称是叔虞之后。叔虞,姬姓名虞,周武王第三子、周成王之弟。周成王少年时对他的弟弟叔虞有过封国的承诺,日后太史和周公都要求成王履行承诺,遂封唐叔于唐国,并产生“桐叶封弟”的典故。所以叔虞又称唐侯。“唐”在山西翼城西部,“宜”在江苏丹徒一带,两者如何能扯到一起:该簋的铭文为我们提供了答案:康王在审视了东国之地之后,又把虞侯转封在宜,因此唐侯就变成了宜侯。因此宜侯与叔虞仲的关系很明确,是宗子转封外地的关系。宜国亡国后建立的与当地文明结合的“吴”国,自然吴人也就声称自己是叔仲之后了。

  正由于上述缘故,宜侯夨簋一出土就受到史学家的青睐,成为西周青铜器中考释最多的一件。

 

另外,这件青铜器的出土和修复经历,也为文物保护留下许多教训:

  据该器的发现者,丹徒县绍隆寺的福贵老和尚回忆,1954年他在村长聂长保家打工,在一块坡地上翻土时,掘岀了一批青铜器。他的发现引发村民的围观,纷纷议论是否是金器。聂长保的儿子为了检验质地,随便检岀了一件,一锄头打得粉碎,他打碎的恰恰就是这批青铜器中唯一有铭的《宜侯夨簋》。现存的《宜侯夨簋》是用碎片缀合的,接缝处的铭文难于辨认,更严重的是碎片没有全部回收,丢失了不少铭文。这是对《宜侯夨簋》的第一次伤害;文物工作者清理烟墩山古墓时的缺失,又对《宜侯夨簋》造成了第二次伤害;在修复《宜侯夨簋》时,工作人员在簋腹的四个耳形装饰物下各挂上一个铜珥。展岀期间,某专家指岀耳下不该有珥,才又把四个铜珥摘去。这四个铜珥是那里来的?在缀合簋体的有铭部分时,是否也拼入了无关的碎片?都是值得深究的问题。非专业修复对《宜侯夨簋》造成了第三次伤害。

 

 

   --------

 

“宜是周章之弟虞仲后裔虞侯夨改封句吴境内宜邑的姬姓侯国。夨字令,其父为虞公丁,可能是虞侯仲之子。……此宜邑当在今丹徒县境,宜侯夨死后也葬在这里。丹徒大港母子墩、磨盘墩等处,都发现有西周时的墓葬,出土许多铜器。这些墓葬,当是宜侯夨后裔之墓。这个宜国与吴同为姬姓国,在吴强盛以后逐渐改属于吴。……春秋时演变为吴国的‘朱方’之邑。”

------

从有史籍记载的朱方算起是2560年也不错。

吴王余祭将朱方授予庆封作采邑的时间是公元前545年,至今已有2561年,这个时间也早于周边城市:苏州阖庐城建于公元前514年,扬州邗城建于公元前486年,南京越城建于公元前472年。这是一个尊重历史事实的问题,不能相互攀比,谁也说不定今后会有什么新发现。

镇江这座名城的历史还是应当从“宜” - 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

  镇江这座名城的历史还是应当从“宜”算起

                    钱永波

作者为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名誉会长) 

http://www.zjmcyj.com/zjmcyj/News_View.asp?NewsID=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