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诗的几个基本原则】

来源: 弓尒 2016-12-06 18:26:29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2384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弓尒 ] 在 2016-12-06 18:49:01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回答: 【蜂皇浆 蜂王浆 Royal Jelly】弓尒2016-12-03 22:47:07

 

平韵律诗 几个基本原则:

1、讲究平仄:句内平仄交替、句间平仄相对、联间平仄相粘;

2、讲究对仗:中二联必须对仗;

3、押韵规范:都押平声韵、不能出韵、重韵、换韵。

 

仄韵律诗,自然也应该遵守相应的基本原则。

韩偓的《意绪》


绝代佳人何寂寞,梨花未发梅花落。
东风吹雨入西园,银线千条度虚阁。
脸粉难匀蜀酒浓,口脂易印吴绫薄。
娇饶意态不胜羞,愿倚郎肩永相著。

 

-----------

???

孤岭飞霞云乱渡,群鸦入巢芳林暮。
残阳如血染西山,落叶无言迷旧路。
问客谁偷贮月瓶,念君我种相思树。
一天夜幕坠苍茫,块垒森森何处吐?

xxx

------------

七律平起(首句入韵)

-----规则-----
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例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边

 

============


 

 

===========

 

 

特定的对偶要求。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按照旧时律诗写作的起承转合结构,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每首的中间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都必须是对偶句。排律则除首末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都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或一二两联,或二三两联,或仅二联要求上下句对偶。第四便是声韵格律的严密要求。<br>
   
 

以常用的五律、七律为例,首先是押韵,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五律首句多数不押韵,七律首句多数押韵。也有押仄声韵的,有人认为押仄韵的应属古体。其次是声调。古代汉语分平上去入四声。诗歌声律以平声字为一类,以上去入三声字为一类,称"仄声"。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br>

 

 

七律首句如不押韵,仄起式改为"中仄中平平仄仄",平起式改为"中平中仄平平仄",其余不变。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须与前联对句第二字一致,称为"粘对",否则叫"失粘";广义的失粘兼指一切平仄不调的现象。<br>
   
  关于律诗的声律,旧传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即谓七言句第一、三、五字平仄可以不拘,第二、四、六字必须分明;五言句可推为"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这是不准确的。实际上七言第一字可以不论。五言第一字和七言第三字,在多数场合下也可不论,但在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和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中,五言第一字和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如用仄声,则全句除韵脚平声字外,只有一个平声字,诗律上称作犯"孤平",是必须避忌的。五言"平平平仄仄"句、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后三字有时可换成"仄平仄",但有一个条件,即此类五言句第</font><font color="#000000">一字和七言句第三字不能换仄声,否则也会犯"孤平"。五言句第三字和七言句第五字则不可不论。上述五七律的声韵格律要求,同样适用于排律和小律。<br>
   
 

唐代律诗在定型化过程中和定型后的创作实践中,都存在变例。在定型化过程中,有些律诗不完全按照格式写作,崔颢《黄鹤楼》即前半首古体格调,后半首才合律。近体成熟后,也有作者有意识不依常格,变动平仄规定,称为"拗体"。除变动句中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外,还着重变动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的平仄。两联都拗称"拗句格",通首全拗称"拗律"。七律中有所谓"吴体",也是一种拗律。杜甫以创作拗体力矫圆熟,为后人所仿效。还有所谓"拗救"如上句有应平而用仄,则下句中应仄处用平,平拗仄救,仄拗平救,以调音节;也有本句中自救或拗而不救的。<br>

 

 

绝句来源于汉魏晋南北朝歌谣。"绝句"这一名称大约起源于南朝。在梁、陈时已较普遍地用绝句泛指四句短诗。唐以后盛行近体绝句,格律相同于八句律诗中的前、后或中间两句。这一诗体灵活轻便,适意于表现生活中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因而为诗人普遍使用,创作之繁荣超过了其他各体诗。宋代洪迈辑录唐人绝句万首之多,约占现存唐诗总数五分之一。

绝句可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律绝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一般只限於五绝。<br>
   
  &nbsp;&nbsp;&nbsp;&nbsp;从前学诗的人有两句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意思是说:每句第一字、第三字、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至於第二字、第四字、第六字的平仄则是固定的,为什么不提第七</font></font><font color="#000000">字呢?因为第七字平仄的固定是容易了解的,就用不着说了。这是就七律说的。如果就五律说,那就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br>
   
  这两句口诀对初学的人有一些帮助,但也引起一些误会,因为这并不完全符合事实。对於仄收的句子来说,的确是一三五不论(五律是一三不论);对於平收的句了来说,那就不然了。有些句子,五律第一字,七律第三字是要论平仄的,必须是平声,否则叫做犯孤平,有些句子,五律第三字,七律第五字,必须是仄声;否则最后三字变为平平平,是所谓三平调。而三平调是古风专用的形式。<br>
   
  了解了律诗的平仄规则,律绝和长律的平仄也就迎刃而解了。律绝的平仄格式等於半首律诗。律绝也有四种格式。和律诗一样,五言绝句以首句不入韵的仄起式为最常见,七言绝句以首句入韵的平起式为最常见。本单元文选中所选的七言律绝,除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首句入韵的仄起式,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是首句不入韵的平起式以外,其他像杜牧的四首七绝和苏轼的《题西林壁》都是首句入韵的平起式。长律就是普通律诗的延长,平仄规则完全以律诗为标准;长律不管多长,都不过是依照黏对的规则来安排平仄,韩愈的《学诸进士作精卫衔古填海》就是依照首句不入韵仄起式五律的平仄加以延长的。长律一般都是五言,七言长律很少见。五言长律和五言律诗一样,也以首句不入韵的仄起式为最常见。</font></p>
  <p><font color="#3300CC"><strong><font color=
  "#FF0000">学宋词</font></strong>&nbsp;<br></font><font color=
  "#000000"><b>宋词的格、律、韵</b>&nbsp;<br>
  格:词结构和字数,一般常见有单片,两片和三片。&nbsp;<br>
  律:每一个字的平仄声要求。&nbsp;<br>
 

韵:押韵(相同的韵母),宋词有:平韵格(押韵字为平声)、仄韵格(押韵字为仄声)和平仄韵转换格(押韵字有平声也有仄声)。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