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唱真功】--- 稿, 未完待续, 勿入,抱歉, 谢。

来源: 弓尒 2016-06-10 02:38:43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48929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弓尒 ] 在 2016-06-11 09:49:45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梅兰芳的师傅 梅兰芳从小就喜爱京剧戏曲,随着技巧和能力的逐渐成熟,梅兰芳创作了改编出了许多经典的剧目,完成了一场京剧的改革,同时也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大师级人物。梅兰芳如此的出色,那么梅兰芳的师傅是谁呢? 吴菱仙图片 吴菱仙图片 说起梅兰芳的师傅,第一个要说的就是吴菱仙了,他可以说是梅兰芳的启蒙师傅。在1902年的时候,梅兰芳八岁了,他的伯父梅雨田知道他喜欢京剧,于是请来了吴菱仙作为梅兰芳的第一个师傅。当时吴菱仙已经五十几岁了,是非常著名的京剧演员。吴菱仙曾经还和梅兰芳祖父交情很深,于是成为梅兰芳的师傅后,教导起来非常的认真。 吴菱仙作为梅兰芳的启蒙师傅,对他是十分关爱的,每天都会和梅兰芳一起练嗓子、讲剧情、练功夫。就算是梅兰芳困了累了,吴菱仙也只是用戒尺象征性的拍一下。思念中,吴菱仙教会了梅兰芳几十出的戏,在梅兰芳十一岁的时候,吴菱仙就让他出演了《鹊桥密誓》,在其中扮演了织女这一角色。梅兰芳当时表现出色,作为梅兰芳师傅,吴菱仙非常的高兴。 后来吴菱仙觉得梅兰芳应该出去历练历练,于是让梅兰芳离开了科班,让他在各种实践演出中,真正提高自己的能力。虽然梅兰芳和师傅分开了,但是两个人之间联系一直非常的密切。在后来梅兰芳两个孩子都夭折的情况下,吴菱仙还将自己的土地福芝芳介绍给了梅兰芳,成就了二人的天赐良缘。

 

梅兰芳弟子 作为一代知名而伟大的艺术大师,梅兰芳的弟子颇多,不管是国内还是海外,大家都会常常听到梅兰芳后人的消息,其实这大多数都是梅兰芳的弟子,可见那个时候,梅兰芳和他的梅派对弟子们的影响是巨大的。 杜近芳图片 杜近芳图片 梅兰芳的弟子中比较著名的有魏莲芳、杜近芳、程砚秋等等,其中,梅葆玖作为梅兰芳的弟子,同时也是他最小的儿子,梅葆玖因为从小和梅兰芳学习,是梅派的传承人,同时也是梅兰芳衣钵继承人,从小的耳濡目染,加上他自身的天赋,梅葆玖不仅自己成了戏曲艺术家,而且还培养出许多的优秀演员。

在梅兰芳的弟子中,程砚秋或许是其中最为知名的一个,当然,梅兰芳的其他弟子也分别称为剧团的顶梁柱或者是重要人员。程砚秋的天赋比较高,而且深得梅兰芳的欣赏,而程砚秋也是梅兰芳弟子中,最像他的一个人,加上程砚秋本身也肯上进努力,到了后来,几乎可以自成一家,具有独特的特色,程砚秋曾经说过,作为梅兰芳的弟子,他只有做好自己,唱好戏曲,这才算对得起梅兰芳老师。 梅兰芳教戏的时候也是非常严肃认真的,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态度,认为既然自己受了这么多的弟子,绝不能只为了名声好听,而是真正传授自己的经验和技能,不管是一句唱词,还是一个眼神,只要梅兰芳自己会,就一定要教给弟子们,绝不马虎敷衍。也正是梅兰芳这种态度,梅兰芳弟子中才会涌出那么多的出色的人才,丰富了我们的戏曲舞台,也让京剧这门国粹后继有人。【】

 梅兰芳一生塑造了无数美艳精致的舞台形象。在中国京剧史上取得了无与伦比的艺术成就。他以男人之身表现女性之美,并被公认为“四大名旦”之首;他将京剧带出国门,传播到世界;他的表演将中国京剧艺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成为世界上重要的戏剧理论体系之一。     

         无奈祖师不赏饭   梅兰芳生于1894年,本名梅澜,字畹华,出生于梨园世家,祖父梅巧玲是一位开宗立派的旦角演员,位列“同光十三绝”,父亲梅竹芬也是一名旦角演员。然而出身梨园世家的梅兰芳并不是一个天才少年,险些被老师扫地出门,他在自己的著作《舞台生活四十年》里曾经形容少年时代的自己“言不出众,貌不惊人”:第一,理想的演员面部应该具有柔和的线条,梅兰芳既不是瓜子脸,也不是鹅蛋脸,而是介乎于圆脸和国字脸之间。在五宫中眼睛最能传神达意,梅兰芳不仅是单眼皮,而且患有近视。第二,梅兰芳嗓音条件一般。第三,梅兰芳性格温润,反应不够灵敏,学戏很慢。   梅兰芳8岁的时候,他的伯父梅雨田请了一位朱师傅教他唱戏,朱师傅家学渊源,看到梅兰芳后不太喜欢,但还是认真教了起来,没想到一遍不会,两遍不会,骂没有用,拿戒尺打也没有用。时间一长,朱师傅感慨说:“哎呀,畹华,祖师爷不赏饭!”说完后就离开了,再也没有来教过梅兰芳,梅兰芳第一次学戏失败了。           

   人生注定入梨园   按照梨园界前辈为京剧演员列出的标准,应该是面貌好、身材好、身段好、嗓音好、唱功好、脑子好,可这些标准对少年梅兰芳来讲,无异于天方夜谭,而少年梅兰芳也由此第一次尝到了人生的苦涩与无奈。成才的路有很多种,梅兰芳为什么一定要走上学戏的道路呢?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梅家虽然以前富有,但到梅兰芳所处的时代已经没落。梅兰芳4岁的时候就成了孤儿,过继给了伯父梅雨田,梅雨田是位琴师,收入时有时无。第二,1900年,义和团反抗列强侵略,戏馆关闭,梅雨田不得不另学一门手艺,靠修手表赚钱。家道中落,梅兰芳没有足够的钱上学。  

 梨园世家在今天是个尊敬的称呼,可是在梅兰芳的少年时代,却意味着社会地位的低下。宋元明三代都规定,演员的后代只能子承父业,不能改换门庭。清代虽然没有这样的明文规定,却也沿袭了这样的习俗,因此,梅兰芳注定只能学戏、唱戏、演戏。可是,天分条件如此之差、甚至气跑了师傅的梅兰芳,如何走向他的人生下一站呢?   再让梅兰芳学戏,梅雨田吸取了教训,他没有把师傅请进来而是把梅兰芳送到了自己女婿家里的学堂,梅兰芳就在这里和很多学生一起学戏。然而梅兰芳“祖师爷不赏饭”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学馆里的师傅都不愿意教他,只有一个人例外,这个人就是吴菱仙。            

  笨鸟先飞成大器   吴菱仙早年在四喜班工作过,教梅兰芳的时候己经50多岁,他每天早晨5点就从家里来到梅兰芳学习的地方,把梅兰芳叫起来,然后带着梅兰芳一起散步,最后到窑台(现陶然亭一带),对着墙壁喊嗓子。   吴菱仙为什么如此认真,不计报酬去教一个被大家都认为没有天分的孩子,其中有隐情。原来,吴菱仙在四喜班里工作的时候,梅兰芳的祖父梅巧玲就是班主。一次,吴菱仙家里出了事,急需用钱,可是囊中羞涩,他又不好意思开口去借。梅巧玲知道后,趁吴菱仙一个人的时候扔过去一个纸团,吴菱仙捡起来,打开才知道那是一张银票。  

 吴菱仙一直希望报答梅巧玲,所以才竭尽全力教梅兰芳唱戏。梅兰芳是幸运的,他在自己最重要的人生路口,遇到了吴菱仙这样恪尽职守、关爱有加的恩师。   

在吴菱仙严格而又开明的培养下,梅兰芳开始渐渐走入了京剧艺术的大门,学戏也开始由被动转为主动。为了改变自身的外在条件,梅兰芳发奋苦学,付出了常人无法想像的努力。   以眼睛为例,梅兰芳有一个著名的练眼睛的办法--养鸽子。梅兰芳在家里养了几十只鸽子,他每天都会手里拿着一根很长的竹竿,指挥鸽子,而自己的眼睛就随着鸽子的运动而转动,这一练就是整整10年。   通过刻苦甚至是残酷的训练,梅兰芳的眼睛终于达到了光彩照人的舞台艺术效果。梅兰芳出名后,曾经说过他“祖师爷不赏饭”的朱师傅见到他后非常不好意思,对他说:“哎呀,畹华呀,真不好意思,我是有眼不识泰山。”梅兰芳早年以勤补拙,从而拿到了进入梨园界的门票。             

  一举成名   1907年,14岁的梅兰芳到富连成科班演出,得到了实践的机会。在之后的从艺道路上,梅兰芳又先后跟随几位老师学习,著名的有两位,一位是中国京剧表演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家陈德霖,还有一位对梅兰芳影响很大的演员叫王瑶卿,后来梅派的确立,与王瑶卿有很大关系。           

   出道即逢知遇恩   梅兰芳还有一位老师不得不提,这位老师就是钱金福。同光年间,昆曲急剧衰落,三庆班班主程长庚知道南方有一个人叫朱洪福,怀有绝技,便把他请到三庆班里教课,钱金福就是朱洪福的学生。4年里,钱金福除了跟随朱洪福学戏,还帮忙料理他的生活,朱洪福感动之下,便将珍贵的身段口诀传授给了钱金福,钱金福因此成为京剧界唯一掌握身段口诀的人。  

 梅兰芳找到钱金福后,学了两出戏,一出是《镇潭州》里的杨再兴,一出是《三江口》里的周瑜。梅兰芳是学旦角的,而这两个人物都是武小生,原来,钱金福的身段口诀是个普遍规律,掌握后生旦净丑都能用,借此改善自己的身段。后来,王瑶卿给四大名旦一字评的时候,给了梅兰芳一个“样”字,即样子好看,这与跟随钱金福的学习有很大关系。  
 梅兰芳到了17岁,开始进入变声期,他停止唱戏,离开了富连成科班。一年后,梅兰芳回到舞台,这时候他有了一次机会,谭鑫培和陈德霖义演《桑园寄子》,梅兰芳的老师陈德霖有事不能来,谭鑫培点名要与梅兰芳合作,这时梅兰芳只有19岁,谭鑫培65岁。一个久负盛名,一个初出茅庐,谭鑫培之所以要与梅兰芳合作,有两个原因:第一,陈德霖是梅兰芳的老师,两个人戏路一致;第二,谭家和梅家颇有渊源,谭鑫培最脸炙人口的《秦琼卖马》就是梅兰芳的伯父梅雨田司琴。在合作中,谭鑫培经常在台上有意帮助、考验梅兰芳的即兴反应,通过舞台上的交流,使梅兰芳过去木讷、迟钝的缺点在舞台实践中逐渐改掉。          

     有动必舞听改看   梅兰芳专工青衣,以唱功为主,往往表现端庄女性,早期青衣有个特点,基本上没有动作。在京剧之前,戏曲舞台上盛行的昆曲有一个表演原则,叫“有动必舞”。梅兰芳后来向昆曲老师李寿山、乔惠兰学习,从昆曲里取法,加强了京剧青衣戏里的动作,使青衣戏变得既好听又好看。  

 后来,梅兰芳发展了一些歌舞并重的戏,《上元夫人》、《天女散花》、《嫦娥奔月》等,又歌又舞,十分漂亮。从此以后,北京的观众走进戏园子不再说听戏,而改说看戏,这一局面的扭转,与梅兰芳的努力有一定的关系。 梨园行有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不到上海不算红”,当时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传媒业非常发达。演员到了上海,不但可以获得不错的经济利益,还可以得到很好的宣传,但如果唱砸了,就会很难翻身。  

 梅兰芳第一次到上海的时候并不出名,与他同去的是王瑶卿的弟弟、汪派老生王凤卿。演出时,梅兰芳的戏码排在倒数第二,王凤卿唱压轴戏。3天演完,场场爆满,老板很是开心,王凤卿为了提携梅兰芳,便提出让梅兰芳压轴。然而事情并非人们想像的那样容易,王凤卿已经红遍天下,如果观众看完王凤卿的戏后就退场,会直接影响到梅兰芳的表演,梅兰芳犹豫了……             

  一炮走红上海滩   关键时刻,从北京南下专门捧梅兰芳的梅党成员起了作用。其中一个叫冯耿光的人,他早年是同盟会的会员,后来当上了中国银行的行长。冯耿光很早就发现了梅兰芳,他扶助梅兰芳,成为梅兰芳的谋士,也是梅兰芳的经济后盾。如何笼络上海的观众,冯耿光开始为梅兰芳出谋划策,他向一些上海的观众询问情况,最后决定让梅兰芳唱一出上海人没看过的戏--《穆柯寨》。然而,当时的梅兰芳并不会这出戏,怎么办?现学。  

 第一次演出,梅兰芳潇洒的扮相、精彩的武功、有韵味的唱腔一下子镇住了观众,喝彩声不绝于耳。这一次压轴是成功的,可还是有观众看出了破绽,梅兰芳那个时候还没有表演过扎靠的戏,靠旗在身上,梅兰芳总是低头,看上去很别扭。冯耿光想出了一个主意,他在右上面的一个包厢里看戏,只要梅兰芳低头,他就拍几下手,听到这个角度的拍手声,就是提醒梅兰芳把头抬起来。有了这个暗号,梅兰芳演出的时候再没有露怯,《穆柯寨》取得圆满成功,外界好评如潮。梅兰芳在上海演出45天,加演数场,一举成名。  

          德艺双馨 梅兰芳出名后,在行内有了一定威望。梨园行讲究德行,要想成为泰山北斗级的大师,一定要有好的德行,才能众望所归。              

 扶危济困救同僚   梨园界曾经有一位著名的花脸演员叫金少山,他仁义豪侠、好帮人,不节制。金少山后来流落上海,常常连行头都没有,十分潦倒,梅兰芳一直想帮助这个人。一次,梅兰芳到上海演出,剧场老板安排他演唱《霸王别姬》,《霸王别姬》在北京由梅兰芳和杨小楼共同创作,来到上海,究竟谁来和梅兰芳搭档成了大家关心的话题。梅兰芳很快提出,让金少山来演霸王。然而杨小楼是武生演员,金少山是花脸演员,戏路不同,很快便遭到了戏院老板的反对。   

由于梅兰芳和杨小楼旦角和武生搭配的演法在北京巳经走红,戏院老板自然想到找一个相应的武生演员来配合梅兰芳,准备邀请上海非常有名的杨派武生杨瑞亭出演楚霸王。梅兰芳说,杨瑞亭非常好,我很崇敬他,可是他个子偏高了一点,嗓子比较细,如果用金少山,或许更合适。这一次的上海演出拯救了金少山,不仅让他赚到了钱,还让他获得了“金霸王”的美名。              

 误会重重积怨深   梅兰芳扶植穷困潦倒的金少山,充分说明梅兰芳在艺术上追求精益求精的同时,还保持了崇高的道德情操。但是,作为艺术大师,梅兰芳青年时期和前辈同台演出时,也难免有些过失,他又是怎样做的呢?一次,梅兰芳陪谭鑫培演出《四郎探母》,上台前,谭鑫培不小心摔坏了自己的鼻烟壶,精神不好,心情也不好。谭鑫培上台前对梅兰芳说,孩子,你得好生着点。意思是我今天精神不好,你得帮着我。然而梅兰芳没有听懂谭鑫培话里的意思,他以为谭鑫培想卖力气唱,就和琴师打好招呼,演出时要加快节奏。一到台上,梅兰芳和琴师都加快了节奏,谭鑫培本就不舒服,唱到后来没了音,十分狼狈。演出结束后,谭鑫培拂袖而去。   在梅兰芳眼里,年长他40多岁的谭鑫培无疑是老前辈,但无意之间的冒犯,使谭鑫培一直憋着劲儿。一次演出,谭鑫培用同样的方式让梅兰芳当场出丑,木讷又不善言辞的梅兰芳不知如何是从,他始终在寻找机会想与谭老先生解释,谁知,偏偏在这个时候又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梅兰芳再一次冒犯了谭鑫培。   

一次,梅兰芳所在戏班的班主知道谭鑫培要在自己的剧院附近演出,怕影响生意,就提出了让梅兰芳一天唱两出戏的要求。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梅兰芳答应了老板的请求,与谭鑫培打了对台。   梨园界的惯例,朋友、师徒之间不打对台,等梅兰芳知晓的时候,已经来不及更改了。第一天,梅兰芳客满,谭鑫培的观众略有减少;第二天、第三天,梅兰芳场场爆满,谭鑫培的观众越来越少……             

  道明原委诚致歉   一而再、再而三地无意冒犯谭鑫培让梅兰芳懊悔不巳,他想公开认错,可是很不巧,不久,谭鑫培故去,没能向谭鑫培道歉成了梅兰芳的心病。解放后,梅兰芳在《舞台生活四十年》中写清事情原委,公开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向谭鑫培道歉。   

“四大名旦”中,梅兰芳与程砚秋的关系最为特别。早年间,程砚秋曾拜梅兰芳为师。一次在上海,由于事先信息不灵通,程砚秋无意中与梅兰芳“撞车”。有了前车之鉴,梅兰芳得体地处理了这件事,正式演出当天,他特意派人到程砚秋演出的现场献花表示祝贺。由于梅兰芳艺德高尚,也使他在“四大名旦”的排序中当之无愧地名列榜首。           

 美的化身 说起戏迷对梅兰芳的印象,很多见过他的老观众几乎异口同声,美极了。那么,梅兰芳到底美在哪儿呢?              

 万人空巷看梅郎   首先是自然美。上世纪40年代初,大画家丰子恺在上海观看梅兰芳演出的京剧《龙凤呈祥》,戏演到中途,梅兰芳扮演的孙尚香在宫女的引领下款款上台,立刻赢得了观众的喝彩。丰子恺十分震惊,他左看右看,使劲儿地掐自己。旁边的人很纳闷儿,便问,大画家,你在干什么?丰子恺回答说,我是在梦里吗?他被梅兰芳的美震撼了。  

 梅兰芳从天蟾舞台移师中国大戏院,连演5场,丰子恺连看了5场。后来,丰子恺一定要看看生活中的梅兰芳究竟什么样,于是他与摄影家郎静山相约一起去看梅兰芳。两厢坐定,丰子恺开始不停地观察梅兰芳,并在不久后把自己的观感写成了题为《访梅兰芳》的文章,刊登在一家报纸上。文中写道:“西洋标准的人体是希腊的维纳斯,按照人体美的标准去衡量,梅郎的身材、容貌大概接近维纳斯,是具备东方标准人体的资格。”   京剧界的“通天教主” 王瑶卿曾给“四大名旦”每人一字之评,梅兰芳的“样”,程砚秋的“唱”,苟慧生的“浪”,尚小云的“棒”。其中程砚秋乐感最好,新腔最多,旋律最丰富;苟慧生是“四大名旦”中唯一的花旦演员,善于表演爱情戏,活泼可爱;尚小云学过武生,非常刚健;梅兰芳的“样”指扮相和舞台上的身段造型,在舞台上往往先声夺人。             

  仙女云中舞散花   其次是反差美。梅兰芳是男性,在舞台上要表现女性之美,这种反差有很大难度。梅兰芳青年时期运用技术和艺术来塑造女性美,他创作过一批歌舞戏,如《天女散花》,载歌载舞。在《天女散花》中,梅兰芳把彩绸舞引用到京剧中,彩绸在空中时而划出波浪,时而划出彩云,时而表现天女撒下来的花瓣,雍容华美。  

 由男性来表现女性角色,对嗓音条件的要求也极为严格,男旦演员往往是在男性当中声带较长、较薄、振动频率较高的人。除了先天条件,还要进行后天训练,京剧舞台上,男旦用假声来塑造女性美。梅兰芳的声音以柔蓄刚,有一种内在的力度,他的声音之美超过女性,表现力、浑厚度、韵味都比一般的女演员好,这是梅兰芳与众不同的地方。              

 过犹不及含蓄美   梅兰芳美学的第三点是创新美。如何老戏新演,把戏演成自己的梅派戏,梅兰芳下了很多功夫。有一出叫《宇宙锋》的戏,梅兰芳曾经加入自己的理解,为角色设计动作,让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   

曾经有很多人追问梅兰芳的艺术特点,但梅兰芳生平最不爱听“特点”二字,他在《舞台生活四十年》一书中写道:“我对于舞台上的艺术,一向是采取平衡发展的方式,不主张强调某一方面的特点,这是我几十年一贯的作风。”所以在总结梅兰芳特点的时候,有人说梅兰芳的特点就是没有特点,“梅派”就是“没派”。   

梅兰芳的儿子梅葆玖在总结父亲经验的时候,说过这样一段话:“他在表演人物的喜怒哀乐的时候,其深邃的表现力总是和唱腔艺术的高度音乐性分不开。他的唱始终不脱离给人以美的享受,唯其美才更能够深刻地激动观众的心弦。”梅兰芳在舞台上表达喜怒哀乐时是有节制的,所以梅兰芳在艺术的真和美两者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他最反对过火的表演,曾经在著作里对青年演员讲过这样一句话:“假使火候不到,宁可板一点,切不可扭捏过火,过火的毛病比呆板要严重得多。”  

 梅兰芳不追求特点,不追求过火,只追求一个字、就是美,处处不忘形式美丽。梅兰芳之所以能够成为京剧的主流和代表,和他追求形式美的理念有关,这是一种平衡,是内容美和形式美两者之间的平衡。梅兰芳的美,是一种“归绚烂于平淡的美”,是一种“中正平和的含蓄美”,这与中国传统文化里中庸之道的理念完全吻合。平和、中正、外柔内刚,这不仅是梅兰芳的艺术准则,也是他刚正不阿的人生态度。        

    爱国情怀   20世纪30年代前,梅兰芳是一个纯粹的京剧演员,他一心一意地演戏、编戏、排戏,想的只是如何扩大自己和京剧的影响。政治时局风云变幻,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入侵中国东北,中国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从此拉开了序幕。在时局变乱中,作为艺术家,梅兰芳的行为举止对社会产生了影响。             

  蓄须罢演表气节   国难当头,梅兰芳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支持抗日,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躲避敌寇。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已经进入华北,1932年,梅兰芳从北京迁居上海,避开日本人,不为日本人唱戏。第二,排演新剧。1933年,梅兰芳修改排演《抗金兵》、《生死恨》两部新戏,反抗侵略,表达爱国艺人对国事政事的鲜明态度。这两部新戏受到了观众的热烈响应和喜爱,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激情和信心。第三,蓄须明志。“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侵略者铁蹄不断南下,中国的大片土地惨遭蹂躏,身处其中的梅兰芳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日本当局十分清楚,作为中国第一演员的梅兰芳如果能出面为日本侵略者演出,价值巨大。梅兰芳蓄须明志,选择特殊的方式表明立场。 1938年,梅兰芳率剧团到香港演出,在香港隐居,然而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日本人又占领了香港,邀请梅兰芳演出,被梅兰芳拒绝。香港沦陷后,梅兰芳被迫回到上海,日本人组织巡演,点名要梅兰芳演出。梅兰芳继续托病,日本人不相信,反复缠扰,并决定派人来为梅兰芳做检查。  

 关键时刻,梅兰芳请来医生为自己注射伤寒预防针,众所周知,伤寒预防针会使人发高烧,副作用极大,甚至会有生命危险。梅兰芳对医生说,我的行为我负责,我抱定一个宗旨,就是不给日本人演出,哪怕死,也毫无怨言。为了逼真,梅兰芳连打三针,很快就发起了高烧,昏迷不醒。梅兰芳靠装病逃过了一劫,然而他付出的是巨大的身体代价。             

  改革移步不换形   在梅兰芳看来,蓄须明志表明的是一个旦角演员不再登台的坚定决心,托病不演出是冒着生命危险表达了爱国艺人傲然挺立的风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正是梅兰芳艺术生命达到巅峰的时候,但在面临国破家亡的时刻,他选择了放弃自我,身赴国难。  

 新中国成立后,梅兰芳的艺术青春得以再度焕发,同时在政治上也得到了党和人民的高度信任和尊重。当时,文艺战线上的一项任务就是进行戏曲改革,主要内容之一是将旧戏里的糟粕去掉。戏曲改革的出发点是正确的,但是在改革过程中,一些传统表演的精华也被一起抛弃掉了。看到这样的情形,梅兰芳坚持改革要贯彻一个原则,“移步不换形”,即在改革的同时,不脱离艺术的本体。  

 梅兰芳从青年时代起,就致力于京剧的改革与创新,但他的改革创新又都继承和遵循着京剧的基本规律,这就是他提出“移步不换形”的根源。不过,新中国成立之后很久,梅兰芳还没有一出新戏问世。如何能将自己“移步不换形”的理论在京剧舞台上展现出来?晚年的梅兰芳会带给观众怎样的惊喜呢?              

 花甲挂帅成绝响   1959年,梅兰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也就是这一年,梅兰芳以一个中共党员的身份参加了庆贺国庆10周年的活动。为此,他编演了一出新戏《穆桂英挂帅》,这时,梅兰芳已经65岁。以65岁高龄登台,梅兰芳成功上演了他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出新戏《穆桂英挂帅》,而这部向国庆10周年献礼的剧目,也成为梅兰芳一生中的最后一部新戏。   

1961年,新疆铁路通车,梅兰芳决定祝贺通车大典,积极准备带剧团去演出。然而这个时候,梅兰芳已经时常感到胃疼,由于忙碌,他没有及时去看病,耽误了病情。7月30日凌晨,梅兰芳疼痛难忍,第二天一早到医院检查,医生要求立即住院,马上抢救。但梅兰芳说,昨天晚上最痛苦的时候已经过去了,这两天中国戏曲研究院要开党委会,我是院长,不能不参加,希望你宽限几夭。几天后,梅兰芳突发心脏病,被送进医院。8月5日,梅兰芳的病情稳定,住院期间,周总理亲自来探望他。周总理临走时叮嘱医务人员,一定要尽力救治梅兰芳、然而由于梅兰芳没有及时地发现病况、进行救治,1961年8月8日凌晨5时,梅兰芳离开了人世。  

 梅兰芳,中国戏曲界的标志性人物与世长辞,世界戏剧界的一颗巨星在东方黎明时刻陨落。回望梅兰芳的一生,他塑造了一个美的世界,而自己也成为了美的化身。梅兰芳用爱感染每一个人,而他爱国、爱人、爱艺的感人情怀也将永久地留在人间。(完)

-----------

抗战期间,梅兰芳寓居上海,蓄须明志,靠卖字画为生。杜月笙就让账房借别人名义,偷偷去买,帮梅兰芳渡过难关。上海滩一直有“黄金荣爱财,张啸林爱打,杜月笙会做人”的说法。曾受惠于杜月笙的人,数不胜数。黎元洪遭排挤时,也是杜月笙伸出援手,因此黎的秘书长曾赞他“春申门下三千客,小杜城南五尺天”。
 

-------------

末代皇帝的後半生【中華說史】 - Page 123 - Google Books Result

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sbn=9888340433 - Translate this page
賈英華 - 2015 - ‎History

當時,正為籌款救災舉行義演的梅蘭芳,硬著頭皮,進宮演了兩齣戲。 ... 瑞典王子親臨無量大人胡同的梅宅,欣賞了梅蘭芳清唱的一折昆曲,並與之一起吃飯、合影,其照片 ..

梅兰芳1894年生于北京,籍贯是江苏泰州。据确切的文献记载,梅兰芳的曾祖父梅鸿浩于道光年间曾做过安徽怀宁县的知县,祖父梅芳,艺名梅巧玲,号慧仙,是京剧史上一位具有开创意义的名旦。梅巧玲的艺名是怎么来的呢?在同治、光绪年间,出现过许多描绘皮黄艺术的诗句,其中有一句竹枝词很流行,叫做“天子亲呼胖巧玲”。据说,梅芳身材很胖,却不失灵巧,皇帝爱看他的戏,称赞他“胖、巧、灵”,叫得顺口了,就成了一个艺名“胖巧玲”。“胖巧玲”姓梅,后来大家就称他为梅巧玲。梅巧玲和当时京剧界其他十二位名伶,并称“同光十三绝”。 或许大家会以为,梅兰芳有梅巧玲的遗传,本人后来又是如此风靡,那么他小时候或许是个“天才少年”吧?这里我要告诉大家:以演员的标准来看,梅兰芳小时候不算漂亮,也不够灵敏。甚至最初学戏时,被师傅炒了鱿鱼,差点学不下去。 这件事被梅兰芳明确记录在他的着作《舞台生活四十年》里。书中说,小时候的梅兰芳学戏条件不好,可用八个字来概括:“言不出众,貌不惊人。” 梅兰芳也没有天生佳嗓。他小时候,嗓子没出来,听上去声音不亮,也不宽,条件很一般。 旦角演员的理想脸型,不能见棱见角,轮廓线条要柔和,最好是瓜子脸,或者是鹅蛋形的。可是这两条梅兰芳都挨不上,小时候他基本上是一张圆脸,或者是介乎圆脸和国字脸之间。 至于五官,作为演员来讲,眼睛是最重要的。因为五官中眼睛的表现力最强,是可以传神的。我们有时候听观众评价演员,说谁的表情好,谁的脸上不会做戏,其实这里的区别,往往就在于一双眼睛。可是梅兰芳小时候,恰恰就是眼睛不行。他是单眼皮,眼皮下垂,还是近视眼,眼珠转动不灵活,有时还会迎风流泪,这就更谈不上眼睛有没有神啦。要是放在今天,梅兰芳去考戏校的话,第一关体检他就会因为近视眼而通不过。很可惜,像“梅兰芳考不取戏校”这一类的事情,如今还在现实生活中反复出现,以至于我们往往要“礼失而求诸野”。 然而,近视眼还不是梅兰芳最致命的缺点。最糟糕的是梅兰芳行事反应迟钝,比一般人慢半拍。而且他不擅言辞,笨嘴拙舌。演员吃的是“开口饭”,师傅总希望徒弟伶牙俐齿,反应灵敏,可梅兰芳不行。对梅兰芳这种性情,怎么描绘呢?有一个词叫做“木讷”,北京话里比较接近这个意思的,大概叫做“蔫儿”。 言不出众,貌不惊人,还不够灵敏,这样的孩子,学戏是比较难的。 梅兰芳八岁时,他的伯父梅雨田请一位姓朱的师傅到家里来教戏。这位朱师傅是着名小生演员朱素云的哥哥,家学渊源。他来到梅家后,看梅兰芳这副样子,这条嗓子,觉得有点失望,可他还是努力教了一段时间。学戏时,梅兰芳领会得比较慢。师傅教的是基础戏,一句一句地,教了好几遍,梅兰芳还是唱不下来。这些都是老腔老调,外面很流行,照理你出身梨园世家,熏也该熏会了呀,可是梅兰芳不行,既没有“熏”得会唱,也没能一下子学会。朱师傅着急呀,骂呀,甚至抄起戒尺打小屁股,都没什么用。时间一长,朱师傅就没有耐心了。他瞅着梅兰芳说:“裙姊呀,祖师爷不赏饭啊!”

梅兰芳当时还没有起艺名,他姓梅名澜,字畹华,小名裙姊。因此师傅叫他裙姊。中国戏曲起源于唐朝,唐玄宗李隆基在梨园里办戏班,自己会打鼓,后代戏班里的人都自称梨园子弟,尊奉唐玄宗,也就是唐明皇李隆基为祖师爷。所谓“祖师爷赏饭”,就是说你有天赋,唱戏有前途。反之,祖师爷不赏饭,就是说你没有当角儿的条件。朱师傅说了“祖师爷不赏饭”这句话后,就向梅雨田辞了工,从此再也不肯来教梅兰芳了。 那个时代,徒弟拜师,是要立下契约的,满师后若干年,三年,五年,甚至七年,演出收入全部归师傅。师傅教出角儿来,将来自己收入就高,如果孩子教不出来,长大后只能在舞台上跑龙套,那么师傅的几年工夫就白费了。因此,师傅们对于天赋好的学生,是要去发现,去争抢的。就像今天炒股票一样,要善于发掘潜力股,投资成长股,对于垃圾股呢,当然要敬而远之啦。况且梅兰芳是梅巧玲的后代,如果教不出来,师傅的牌子就会被砸掉啊。因此朱师傅辞工,情有可原。

==========

 

俞粟廬(1847年~1930年),名宗海,別號韜盦。清 江蘇 松江府婁縣人。崑曲家。

家居郡城西大倉橋堍施家弄。十多歲時在松江提標營習弓馬武藝。光緒七年(1881年),署金山衛守備。後調太湖水師營務處幫辦營務,移家蘇州。早年學於盛澤沈景修,光绪二十年(1894年),辞去营务,專心學習崑曲,人稱“俞派唱法”,75歲時在百代公司灌錄唱片。又通金石學,工書法,重“北碑”,精於書畫鑑定,嘗受聘爲上海收藏家李平書,校其“平泉書屋”所藏。著有《度曲芻言》。有子俞振飛,亦是崑曲名家。1953年俞振飛輯成《粟廬曲譜》行世。

----------

俞振飛(1902年-1993年),名遠威,號箴非。江蘇松江縣人,生于苏州义巷[1]

俞粟廬之子,自小從父習崑曲,14歲向沈錫卿沈月泉學習表演。後在上海,從蔣硯香程繼仙學習京劇小生,29歲時成為專業演員。長期與梅蘭芳程硯秋馬連良張君秋言慧珠等合作演出。1957年任上海市戲曲學校校長。著有《振飛曲譜》、《習曲要解》、《唸白要領》、《訪歐散記》等。

俞振飛结婚三次,第一位夫人黄蔓耘、第二位夫人言慧珠、第三任夫人李蔷华

1993年7月17日(农历癸酉年五月廿八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2岁。

------------

1920年代初,梅兰芳到上海,应上海江海关监督姚文甫之邀吃饭。作陪的是“江南曲圣”俞粟庐和他的公子俞振飞。席间,姚文甫请梅兰芳即席清唱一曲。

1920年代初,梅兰芳到上海,应上海江海关监督姚文甫之邀吃饭。作陪的是“江南曲圣”俞粟庐和他的公子俞振飞。席间,姚文甫请梅兰芳即席清唱一曲。虽然梅兰芳很想向昆曲名家俞氏父子学习,但按照当年北京的规矩,角儿在外是不肯随便清唱的。梅兰芳甚至反攻为守地说道:“我知道俞老先生名望很大,是昆曲界的大王,大王面前我是绝对不敢唱的;我很希望俞老先生能够指教。”没想到俞粟庐痛快答应,当即和着笛子唱了一段。 【】

【】在1919年12月,梅兰芳就曾应实业家张謇之邀,前往南通演出。南通见证过俞振飞的父亲俞粟庐和梅兰芳的第一次会面。【】

当年,张謇曾给梅兰芳写信道:“至于改良社会,文字不及戏曲之捷;提倡美术工艺,不及戏曲之便。”写信的时候正是张謇投资戏剧事业伊始,他邀请梅兰芳到南通创办戏校。梅兰芳虽然很感激张謇对他的信任,却婉拒。因为梅兰芳认为办学校不是他的特长,如何提高自身的京剧唱念做打的水平才是他所追求的。于是张謇只能另请高人。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来到南通办学。之后,一所培养京剧演员的新型戏剧学校——伶工学社正式成立,张謇还为学校配套建造了供演出用的更俗剧场。 梅兰芳虽然婉拒了张謇的办学邀请,但对张謇办学却相当支持。在更俗剧场开幕的时候,他欣然应邀前往。为了迎接梅兰芳的到来,张謇特地在南通的望江楼外大道建了一座“候亭”,以此等候大师,并安排梅兰芳一行住在自己的馆舍濠南别业里。当晚,张謇摆开酒宴,请梅兰芳吃饭。令梅兰芳眼睛一亮的是,他慕名已久的俞粟庐也在座。这就是真正的“梅俞初会”。席间,俞粟庐耐心细致地回答了梅兰芳的问题。俞粟庐认为梅兰芳的嗓子很宽,可以唱昆曲的正旦,便劝他学《烂柯山》的《痴梦》、《慈悲愿》的《认子》、《琵琶记》的《南浦》。【】

初访上海 至于梅兰芳第一次来到上海,则早在1913年。当时,他应丹桂第一台许少卿之邀,以每月包银一千二百元的价码,来沪演出。所谓的“丹桂第一台”,不是广播电台,更不是电视台,而是位于四马路大新街口的一个剧场、舞台,其最早称为新丹桂茶园。具体到如今的地址,系福州路湖北路口。如今的湖北路向东,是上海书城,确实是个热闹的所在。而湖北路路口,却显得有点儿被湮没的感觉,似乎从来没有过任何闹热似的。 当然,提起如今上海的京昆演出,福州路上的天蟾舞台总是最热闹的所在,甚至依然是在全国都有影响力的舞台。1936年2月26日,梅兰芳在上海天蟾舞台曾上演了创编新戏《生死恨》。此时的他,刚从欧美考察回来,正是他又一次在上海滩大红大紫的时刻。梅兰芳曾在《舞台生活四十年》一书中,用了许多笔墨来写就初次踏上上海滩的情景。也许是因为齐如山曾经告诉他,到上海红了,才是真的红了。 当20岁的梅兰芳第一次出北京城,就来到了上海滩。丹桂第一台派人到上海北站接这位大明星。在梅兰芳以《穆柯寨》一炮而红之后,才有了姚文甫设席款待、俞氏父子作陪。虽则秦来来先生认为此乃“梅俞初会上海滩”,也或许亦是梅兰芳与俞振飞初次会面,但作为京剧著名演员的梅兰芳,与江南昆曲名家俞家,恰恰是第二次相逢。在席间,俞粟庐随着笛声歌了一曲,等于梅兰芳认了俞老先生为师。不久,梅兰芳就在上海跟俞振飞、许伯遒学习《认子》。可惜梅兰芳还没有完全掌握这出戏,1930年底的时候,另一京剧名旦程砚秋力邀俞振飞北上。直到十余年后,1946年,梅兰芳和俞振飞再次在上海相遇,这可以算得上梅俞两家第三次相会。此时,因抗战胜利,梅兰芳决定复出,他和俞振飞在美琪大戏院同台出演《牡丹亭》中的《游园惊梦》,传为美谈。

 

【】在抗战胜利美琪大戏院《游园惊梦》演出之前,梅兰芳和俞振飞还是有过不少联系的。比如1929年至1930年期间,梅兰芳委托许姬传找到俞振飞,希望俞振飞帮忙把梅以前学的昆曲改一改,另外梅兰芳还想再学一二出新的昆曲。俞振飞表示,以前学的就不用改了,因为像《刺虎》这些戏都已经由百代唱片公司灌了唱片,很多梅派爱好者都跟着唱片学会了。

加跟帖:

  • 标题:
  • 内容(可选项): [所见即所得|预览模式] [HTML源代码] [如何上传图片] [怎样发视频] [如何贴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