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似的小山】

来源: 2016-05-30 20:18:07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金瓶似的小山,山上虽然没有寺,美丽的风景已够我留恋;

明镜似的西海,海中虽然没有龙,碧绿的海水已够我喜欢。

北京城里的毛主席, 虽然没有见过您, 您给我的幸福却永在我身边。

 

近年来 不知哪个二货给改成:

东方那边的金太阳,虽然上山又下山,你给我的幸福 却永在我身边。

 

西海在哪儿? 

是龙王敖闰之家的西海吗? 是西天王母的西海吗?

金瓶山在哪儿?

是西方灵山的金瓶吗,还是观音菩萨的净瓶啊?

 

短短几句词,神秘缭绕,诗意淳郁,朗朗上口

反比风格 独特新颖 一改 现实-憧憬美好的模式 

而是

比兴,反式比兴

小山,虽然,,,

西海,虽然,,,

北京的毛主席,虽然,,,

而非 海里无龙 我却想有龙;山上没寺 我非要寺,远在大西北的青海却要见到北京的毛主席

那种不现实 空有渴望的幻想

而是

虽非神界 立足实际  但 我已 快乐 满足 幸福

实为别致新颖的写法,给歌者和听众神秘但丰富的想象和陶醉,美味无穷!

 

金瓶似的小山”指位于青海湖湖心偏南的 海心山。西海 即青海湖也。

词作者 朱丁先生的爱人—— 徐沛霖老人 回忆说: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不久,我和朱丁就由上海华东新闻学院志愿来到青海。解放初期,朱丁作为《青海日报》的外勤记者,曾经徒步行走或骑马到牧区偏僻的深山野岭、茫茫草原采访。在美丽的青海湖畔,看到牧民群众载歌载舞欢庆新生活的景象,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触动了灵感,在长篇通讯中,以民谣的风格写出了《金瓶似的小山》的词句,真切地表达了藏族群众纵情歌颂中国共产党的纯朴情感……”

 

这篇通讯在《青海日报》上发后,引起了郭沫若老先生的注意并在其一篇文章中引用金瓶似的小山这段民谣,

后经中央乐团 冰河先生谱曲配器后, 由朱崇懋先生首唱,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后传唱全国。 

http://www.tudou.com/v/whJB3Ffl2eM/&resourceId=0_05_05_99/v.swf

 

 

http://xlkezhan.com/wizard/uploads2/p5JL0C6WsFGn6ggRwjJkoh6sYemiLJ.mp3

朱崇懋  首唱于上世纪50年代

http://xlkezhan.com/wizard/uploads2/RUEhWcu0pc3WqG5ovfiDEnui6AsuWB.mp3 

降央卓玛

http://xlkezhan.com/wizard/uploads2/iYOyQtboX7c5cIcmwaxrIo0KC2Dbwq.mp3 

琵琶纯乐

 

 

 

 

 

 

http://file31.mafengwo.net/M00/DC/B2/wKgBs1fBNCCACJbfAAxH1UdH0mI55.groupinfo.w680.jpeg

 

https://v1.std3.ru/09/0a/1426679743-090ae3ecc794d3366060979bcc3c4095.jpeg

 

 

===========

http://xlkezhan.com/wizard/uploads2/dPuelyLoBadsaSUBMcGZGWEXuZVcx8.mp3  龚玥 太阳版 X

 

 

--------------

 

有一次朱丁的孩子结婚,他在单位贴了一条启事,请大家去喝喜酒,

启事的文字是用的文言体,措辞优美雅致,惹得大家竞相传抄,成为喜宴请柬的范本。

 

《金瓶似的小山》词作者是青海日报社已故编辑朱丁,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他在青海湖草原采访时,受到感染启发,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歌词。歌词曾在《青海日报》上刊发,后在著名诗人郭沫若的一篇文章中引用,经中央乐团正式配器演唱,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后传唱全国城乡。 ……

 1949年隆冬的一天,朱丁和徐沛霖,  庄本先,江枫四人 从上海华东新闻学院分配到青海工作。他们先是辗转西安和兰州,以后搭乘一辆运载羊毛的敞车,沿祁连山东麓的盘山公路向西前进,成了支援青海建设的第一批新闻报刊工作者。

 

原青海人民广播电台编辑  词作者 朱丁  的爱人 徐沛霖回忆说:“1949年新中国成立不久,我和朱丁就由上海华东新闻学院志愿来到青海。解放初期,朱丁作为《青海日报》的外勤记者,曾经徒步行走或骑马到牧区偏僻的深山野岭、茫茫草原采访。在美丽的青海湖畔,看到牧民群众载歌载舞欢庆新生活的景象,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触动了灵感,在长篇通讯中,以民谣的风格写出了《金瓶似的小山》这首歌词……”

 

朱丁在1955年反胡风的运动中蒙冤,被发配到海北劳改农场劳改;几年后反右运动风暴掀起,在省广播电台工作的爱人徐沛霖也被打成“右派”并开除公职,带着三个年幼的孩子来到农场,一家人5口人生活中一起。后来夫妇均得到平反。

1984年朱丁病逝,他的遗体安葬在他度过了几十年坎坷岁月的青海省烈士陵园。他的妻子徐沛霖说:我和朱丁的子女都留在青海。他们中有一个在青海日报社,一人在青海人民广播电台工作。他们接过了我们的接力棒,默默无闻地在青海传媒的跑道上,继续走我们未走完的路,去迎接那更绚丽的塞上之春。

 

2009年 朱丁先生的夫人徐沛霖介绍他们当年放弃上海大城市安逸生活,奔赴边疆志愿青海工作的情况及创作歌词的过程

图为 老太太和儿女

 

词作者朱丁,男,汉族,(1928-1984)上海人,中国著名记者、词作家。1949年毕业于上海华东新闻学院,新中国刚一成立就和未婚妻一起志愿来到青海工作, 是支援青海建设的第一批传媒工作者。1960年他在在青海湖附近的草原采访时,发现了一首藏族民歌,由此受到感染启发,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歌词《金瓶似的小山》,在《青海日报》上刊发,后在郭沫若先生的一篇文章中引用,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后传唱全国城乡。

 

曲作者冰河,男,汉族,1930年出生于山东省青岛市,中国著名作曲家、翻译家。他50余年来创作抒情歌曲达160余首。其中著名的西藏民歌《金瓶似的小山》和歌曲《毛主席永远和我们在一起》等均为他作曲。除作曲外,他还一直致力于把中国的民歌翻译成英文,其成稿的作品包括《玛依拉之歌》、《康定情歌》等30首歌曲。

 

 

首唱 原唱 朱崇懋,男,汉族,(1922-2000)江苏苏州人,中国著名抒情男高音歌唱家。他20岁时举行首次独唱音乐会,后在华东海军文工团和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广播乐团工作,历任合唱指挥、独唱和艺术指导等职。他的演唱含蓄内在、细腻深情,音色甜美,吐字清晰,特别是在高声区的弱音控制和延长分外动人。他演唱的《金瓶似的小山上》、《草原之夜》等抒情歌曲风靡几代人,至今广为人们传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