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红色摇篮”苏联国际儿童院的今与昔

来源: 千里 2013-10-13 08:32:56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9456 bytes)
[转帖]“红色摇篮”苏联国际儿童院的今与昔

记者来鸿:“红色摇篮”的今与昔


BBC 奥克萨娜.沃兹达耶娃    2013年10月7日



毛岸英,后排左二



1933 年,苏联建立一所特殊的寄宿学校,收纳革命家的后代。许多国家共产党领导人的孩子都曾来到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学习、生活,这其中就包括毛泽东、刘少奇、朱 德等人的儿女。现在这所学校仍然存在,不过外国学生屈指可数。BBC国际台记者沃兹达耶娃亲访毛岸英昔日的同窗,反思“红色摇篮”的变迁。

    1939年,苏联的一个儿童之家内,一名九岁的巴勒斯坦女孩儿孤零零地在哭泣……

    70多年过去了,杜利娅.萨阿迪(Daulia Saadi)说,“我记得当年自己流过多少眼泪。我的心都哭痛了。”

    萨阿迪的妈妈就要返回黎巴嫩,重新投身于几年前离开的共产主义斗争,和萨阿迪的父亲团聚。她的父亲是被禁的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共产党书记。


  


离开儿童院后,杜利娅留在俄国生活



    “许多年后,我曾经问过母亲,你怎么做得出那样的事?母亲回答说,杜利娅,我还能怎么办呢?”

    “我们的父母对革命非常狂热,把孩子都扔到外国去了。他们的生活全盘不正常。”

    萨阿迪在位于莫斯科东北250公里的一所寄宿学校--伊万诺沃(Ivanovo)“国际儿童院”内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光。

    
毛岸英的“悲剧”

      

毛岸英    1922年生于中国湖南
          1930年,生母杨开慧被国民党杀害
          1930年,被偷送至上海,一度流浪街头
          1936年,被送往巴黎,之后前往苏联
          1947年,返回中国
          1950年,死于朝鲜战场

    几十年过去了,和许多老同学一样,对当年的生活,萨阿迪也有着美好的记忆:大唱革命歌曲,坚信父母的奋斗是要让世界更美好。

    学校确保所有的孩子都能学会自己国家的语言、历史和文化,尽力找到各科语言教师,甚至包括小语种的老师。

    和其他苏联孩子不一样的是,这里的学生可以收到来自国外的消息,并且可以出国去探望父母。

    杜利娅.萨阿迪还能记得起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毛岸英当年在儿童院期间使用的名字是谢尔盖.永福(Sergei Yun Fu)。

    毛岸英的故事最后以悲剧告终。儿童院的一些老学生回忆说,毛岸英在返回中国之后,曾和父亲发生冲突,批评父亲大搞个人崇拜。

    他们说,这也是毛岸英当年自愿去参加朝鲜战争的原因之一。毛岸英最后被美军投下的炸弹炸死。

    
折射世界的版图



西班牙工人阶级的领袖“热情之花”的女儿也曾在儿童院寄宿



    为革命后代创建一所寄宿学校的想法出自一位瑞士活动人士曼托纳.慕时(Mentona Moser),慕时家族创建了同名的瑞士手表品牌。

    曼托纳.慕时1926年曾前往苏联,这个共产主义国家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决定把继承的遗产捐赠出来一部分,创建国际寄宿学校。

    帮 助慕时完成这个项目的还有另外一位瑞士人弗里茨.普拉藤(Fritz Platten)。普拉藤以帮助俄国流亡者回国而著名,其中包括1917年协助列宁从瑞士返回俄国。据说,普拉藤安排了外人不得进入的“封闭”列车车厢, 途径德国占领的欧洲、将列宁送回圣彼得堡。

    最开始,儿童院建立在位于莫斯科以南的波多利斯克(Podolsk);1933年,在伊万诺沃纺织工人的资助下,在当地建立起新的校舍。

    第一批学生是来自保加利亚、德国的反法西斯活动人士的孩子。不过后来,来自世界各地的政治活动人士都曾把孩子送到伊万诺沃,比如希腊、奥地利、意大利、西班牙、智利、伊朗、安哥拉、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

    仅凭国家名单,我们甚至可以构建出一幅20世纪世界冲突和政治断裂带的地图。

    第二次世界大战列宁格勒被围困期间以及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之后,也曾有孩子们也被送到这里来。

    
国际精神

    


阿亚尼和艾伊迪,2013年



    算下来,来自85个国家的5000名孩子先后在国际儿童院上学。许多前学生最看重的是从这段经历中学到的国际精神。

    比阿特丽丝.奥蒂格-波塔波娃(Beatrice Otigo-Potapova)的父亲是肯尼亚著名政治家,也是长期担任苏联政治局委员的阿纳斯塔斯.米高扬(Anastas Mikoyan)的密友。

    比阿特丽丝说,“儿童院打开了我的国际视野。我完全不接受任何形式的民族主义,不管是黑是白,对我来说都一样。”

    “另外有一点就是诚实,说话必须实事求是,爱、意味着必须接受对方。”

    还有两个朋友—来自埃塞俄比亚的塔瓦内.阿亚尼(Tavanei Ayalny)和来自索马里的瓦尔萨米.艾伊迪(Varsami Aidi)也有同感。

    “我们两人都来自非洲,但是我们的祖国在打仗。不过,这并不影响我们两人(的关系)。我们是兄弟。这是国际学校教会我们的最重要的一点。”

  
“文化大使”

    今年,国际儿童院度过了80岁生日。此前10年,儿童院的日子很难过。曾经有计划要把它改建成一所军事院校,在一批前学生写信给普京总统、并且绝食抗议之后,这个计划才被迫下马。

    学校是保留下来了,但却失去了“国际”地位。


    


今年,国际儿童院度过了80岁生日。



    现在在这里学习的孩子大多来自俄国以及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许多来自种族冲突的热点地区。

    最近,老毕业生协会向俄国当局发出呼吁,希望能够恢复学校的“国际”地位。

    他们说,在这里可以为来自冲突地区—比如利比亚、叙利亚--或者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灾区的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家园。

    他们还说,虽然共产主义革命的时代早已结束了,不过,一代儿童仍然可以在这里长大,成为“俄国文化的大使”。




相关文章:

    越南著名将领武元甲逝世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page=1&boardid=96&id=9546379

前马共总书记陈平不准在马来西亚安葬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page=1&boardid=96&id=9508686

    60年前结束的朝鲜战争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page=1&boardid=96&id=9389442

拒绝革命吞噬的儿女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page=1&boardid=96&id=9313926

    李立三的遗孀李莎获法兰西荣誉勋章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page=1&boardid=96&id=9351359

国民党与共产国际的相遇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page=1&boardid=96&id=9248939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