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中的偶然性技术:弧圈,长胶,瓦式发球,拧拉

来源: 2020-05-25 08:48:47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首先,弧圈球是偶然产生的。50年代末日本的大学生运动员中西义治(左手直板),因为打不过削球的对手涩谷(连续输过好多次),就琢磨如何提拉。最后发现把球拍稍前倾,拼命往上拉,过去的球慢但旋转超强,涩谷回球不是出界就是出很高的高球。最后当然胜了涩谷。这就是早期高吊弧圈的由来,最后定型的发明时间是1960年初。用名称上讲,这该是根据伯努利定律,球高速旋转时上下产生不同的压强形成弧形的轨迹。

1960年下半年,匈牙利南斯拉夫联队访日,当时的欧洲冠军别尔切克对日本单局曾输过5:21(他可是削球打法)。61年日本参加北京世锦赛,日本的教练长谷川认为中西的弧圈太慢,无法应对速度快的中国队,从而启用了拉前冲弧圈的木村兴治(据说当时他的正手前冲弧圈,能将球冲出挡板外,即使是侧向,这至少也是4-5米远))。团体决赛木村拿了中国队两分(胜了徐寅生,容国团),男单输给庄则栋,男双则拿了冠军。

长胶则是张燮林50年代末偶尔发现的,真正发现其特殊的反旋转功能是弧圈球出现之后。随后作为秘密武器,63年世锦赛男团决赛对日本,胜的4局的比分是21:9,21:8,21:5,21:11。日本人折腾了两年后才知道怎么回事。

下面说说瓦式发球和拧拉。

欧洲的横板70年代跟亚洲(中日)对抗,基本55开,5届世锦赛15个冠军(男团男单男双),欧洲拿了8个(当然4个男双含金量略低)。有两个较大的技术难关,一是发球和发球强攻不如中国,二是偏正手的台内短球相对差。所以匈牙利和南斯拉夫干脆以中远台为主,用旋转和中国队周旋。瑞典队则坚持近台快转结合,但70年代也一直在摸索。最典型的例子是本格森(52年的),71-73年打遍世界无敌手,但被人摸清打法后反手一直在不断的换胶皮,从反胶换到正胶,后来又换回反胶。(老蔡用的鸳鸯拍,实际上也是解决横板进攻性打法发球和发球抢攻的问题。)

最后,老瓦改变了横板发球时的握法(只留大拇指在正面,食指顶在反面,其余3指自然弯曲,不再握住拍把),发球时手腕变得几乎跟直板一样灵活。老瓦”魔术师“的称号因此而来,技术上完全解决了横板的发球和发球抢攻问题。老瓦的前三板跟顶级的直板选手比也毫不逊色。现在专业横板选手发球时还没看到过谁不用瓦式握法的。

至于现在叫的拧拉,发明人则是捷克的科贝尔(91年世锦赛将中国队挡在4强外的功臣,自61年来60年中唯一的一次),要点是台内反手手腕发力为主,拉球的侧面或侧下面。马琳发球台内球再牛,碰上张继科的反手拧拉,基本完全失效。根据我自己的体会,在业余层面,同等实力的传统直板跟横板现在已没法打了,原因就是因为横板的反手拧拉,直板最重要的得分手段,发球和发球抢攻,已基本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