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走向独立,是从学会放弃父母开始的

来源: zhufangmei 2018-08-18 03:47:37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0566 bytes)

美国心理学家Frank.S.J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概念:

一个人想要走向独立,不可缺少的第一步是对父母的“去理想化”

这个概念有以下三个内延:

2

知道父母并不是全知全能的,他们有缺点也有优点

我们在童年时就能模糊的认识到父母的局限,比如妈妈不会弹钢琴,爸爸也摘不来天上的星星。

但这种认知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当我们意识到父母并不是“全知全能”后,往往又会觉得他们“啥也不能”。

没有A的父母那么有钱,没有B的父母那么有文化,没有C的父母那一口流利的伦敦腔。

这种嫌弃往往以一种自卑的形式呈现,久而久之,那会演变成一种自毁性的戾气:

反正我也没希望了,那还是别努力了吧;他们也没什么了不起,不过就是有个好爸妈。

如果一个人迟迟意识不到父母的缺点,他就永远没有长大,但如果一个人总是看不到父母的优点,那他也无法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3

允许自己无法满足父母的某些要求

电影《百万美元宝贝》中有这样的一个情节,热爱拳击的女主角拿到了艰苦比赛的高额奖金,她欣喜的用这笔钱给母亲买了新房子,满心想着要给她惊喜,却没想到母亲在环顾四周之后忽然气急败坏的说:

你知不知道,你买了这个房子我就拿不到政府的低保补助了。

女主角拿着钥匙的手颤抖了几下,原本欣喜的表情迅速蜕变成黯淡绝望。

我们中的很多人也是这样的吧,将自己的情绪甚至努力的意义都寄托在父母的评价反馈上。

如果得到了赞扬就喜不自胜,可一旦没有得到想要的反馈,就立刻会怅然若失。

而走向独立,就意味着你要为自己的情绪和生命负责,意识到自己无论多么努力也无法满足父母所有的期望。

即便他们没有给予你正面的回应,也不会减少你所做之事的半分意义。

我认识的一个姑娘就做的特别好,她是复旦金融系的高材生,还申请到了华盛顿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可研究生毕业之后,她并没有如父母所愿进入投行、咨询公司这种高大上的企业,而是跟男友一起跑去南非支教,还创立了一只慈善基金。

她父母气的要死,觉得她特别丢人,让他们在拼孩子的同事熟人面前说不起话,每次打电话都是一顿从头到尾的数落,甚至还以断绝亲子关系苦苦相逼。

说真的,做慈善的压力并不小于做金融精英,我为她能扛得住这些困苦和冷水敬佩不已,直到有次在她朋友圈看到一句话,忽然就明白了她的通透。

如果我没办法让父母满意,那就让我自己满意吧。感谢父母给了我生命,但是我不只是为他们而活。

4

接受父母的世界不是围绕你而转的

有不少读者问过我这样的问题。

我爸妈吵架了,我该怎么劝劝他们呀?

我爸好像有外遇了,我要怎样才能挽回他跟我妈的感情?

我不想让爸妈离婚啊,怎么办?

这些问题听起来蛮心酸的,不用细想就能感觉到屏幕那头的心急如焚。可我也只能铁石心肠的回一句:

不要管,除非有一方动了粗,除非他们主动来问你。

这天下没有任何一个孩子愿意看到父母吵架,争执乃至离婚。但在婚姻中,孩子是局外人,夫妻关系才是婚姻的主体,他们选择用什么方式相处,选择延续这段感情还是结束它,都是那两个主体的选择,而不是孩子的。

有的小孩会用“你们再吵我就离家出走”“你们敢离婚我就跳楼”之类的威胁来逼父母就范。这种方法短时期内会奏效,可然后呢?

等你走出家门,有了自己的生活,甚至也成了家之后,你还有那么多精力来管父母之间的事吗?而他们又如何来应对那些曾被你狠狠压住,却从来没有机会被解决的矛盾呢?

你的世界里不止只有父母,他们的世界里也不止有你啊。

除了是你的父母之外,他们也是谁的丈夫,谁的妻子,谁的挚友和谁的牌搭子。

就像他们曾经放过你一样,也请"放弃"他们吧。

付出关心,也给予自由,允许他们闯些小祸,但也有能力踩下刹车,让他们如自己所是,而不是你所期望的那个人。

因为最好的关系,从来不是捆绑与约束,而是互相守望,彼此独立。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