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爱:在亲密关系中成长》第十三章【2】坚持浪漫会防碍成长

来源: 美国慈光 2015-01-28 18:01:28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9788 bytes)

 

坚持浪漫会防碍成长

不切实际地追求某人,希望借此梳解焦虑、痛苦和寂寞时,很容易丧失自我。虽然英俊的王子拯救美女的童话故事不可能成真,人还是极度渴望活在这种幻想中。浪漫期的人渴望找到某个特殊的人,解除生活中所有的失望与不安。

如果在关系中不愿放弃完美的浪漫梦想,就会常常在潜意识中把未能满足的希望和欲望加在伴侣身上,期望关系能解决所有问题。不能拥有浪漫的人常常自觉不幸,当发现伴侣辜负原有的希望时,也会一直觉得不幸。

这种人会一直不快乐,除非能接受自己要为生活负责的想法,因为没有任何别的人能为他解决存在的基本问题。当然能彻底地了解自己时,通常较能做好心理准备来经历分离和孤独的痛苦:放弃浪漫,进入现实生活。

理所当然的态度会限制亲密

早期经验常常是理所当然的经验,小孩认为自己理当拥有父母的注意和关爱,父母常常相信自己理当拥有子女的感谢和时间,当小孩宁可和朋友在一起,而不是陪伴家人时,父母常会觉得惊讶。如果一直觉得理所当然,就会一再出现争执和失望。

父母认为理所当然时,青少年有时会因为义务而留在家中,没有和朋友外出;年轻人如果扮演好孩子的角色,常常会对家人心存怨恨,甚至与家人疏远。同样的父母常常感受到小孩希望被注意的重担。所以,家人如果对自己和他人保持僵化的期望,会限制家人之间的亲密感。夫妻之间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将对方物化,投入角色的行为。

要克服这种情形,需要辨识理所当然的态度。在分享时不要求自己的期望可以得到满足。以这种方式分享,就能彼此袒露、亲近。只要强行控制对方,亲密的机会就会消逝无踪。

责备与症状

责备的人其实承受许多压力,为了证明别人有错而变得紧绷、退缩。这种道德束缚会产生各种身体症状,比如头痛、腹部不适、关节疼或心脏问题以及各式各样的症状。一位在工作场所感到极大压力的人如此描述其心脏血管系统症状的演变:

我们祖先人有好几代总是在心里藏着许多强烈的批判,却又不说出来,他们后来都得了高血压、脑中风或心脏病。当我不喜欢某个人,就可以感觉到血压上升、胸部紧绷。我可以看见自己要不了几年就会因为压抑内心的批评和责备而得心肌梗塞。脱离的方法是承认内心的责备,和朋友分享,然后深呼吸,而不是压抑在心中。

一旦能觉察到这一点,症状就变成警告的信号,提醒自己已变得防卫或自以为是,把症状视为亲密感减退的讯号,就能分享自己的经验,不是指责对方“你害我如此烦燥”,而是探索症状的意义,提出类似下述的询问:“我发现自己的症状恶化,怀疑自己可能在指责你;你有没有发现任何迹象显示我可能在潜意识中怀着怨恨呢?”

以这种方式、症状,就可以开启更深的对话,而不是成为两人间的障碍。

底线

底线常常用在商场上,表示进行某个过程的基本要求或限制。例如,在企业中,底线可能是利润,如果经过一段时间还无法达到基本要求,公司就可能倒闭。

在关系中,底线表示人对自己和伴侣的限度。在关系中很少有绝对的底线。不符合底线时,就会产生后果。例如,有些的人底线是如果身体被殴打,就不再留在关系里。

诚实可能是值得拥有的底线,但不见得是绝对的底线。例如,一方不小心说谎,而且没有注意,伴侣可以与之讨论,而不是立刻分手。

我们建议的底线是双方都不容忍暴力(我们将暴力定义为跨越界限),每个人对于暴力的看法都不一样,一方认为的暴力,可能是另一方能接受的情形。例如,有些人不介意和伴侣打架,有些人却连口头责备都不能忍受。这必须由当事人来界定,一对夫妻能接受的激烈口角,可能被另一个夫妻视为语言暴力。

伴侣之间不需要有相同的底线,重要的是彼此知道对方的限度。一方的底线可能是成长,另一方的底线却是安全感。如果能了解不同的底线,仍然可以和协共处,底线有可能改变,所以需要定期讨论。

底线可以用于亲密,也可以用来控制。亲密感来自分享底线,并设定不符合底线时的后果。控制就是用底线威胁和限制对方的行为,而不是单纯地分享。表面上,两种情形看起来差不多,其差别在于意图不同(通过分享资讯而更亲近,或是通过威胁而控制)。

分享资讯

人常常争执关系中谁提供较多的资源,当一方在金钱上的付出比另一方多时,这种问题就特别尖锐,表面上看起来确实不公平,应该承认一方有较大的贡献,但这种观点会误导人以为只有财物才是资源:在这种有限的观点中,收支表就说明了一切。

其实资源和贡献有许多形式,基本上有四种资源:

金钱、时间、力量、知识。

其实知识就是力量,更具体地说,知识是组织的原则,是把力量概念化的模式。力量通过知识和组织的资源,能以具体的形式呈现,产生作用。人有了经验,就能以综合和创造的方式管理和驾驭力量;知识能把不同材料组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结构。例如,建造和维护一座桥需要正确评估其形态和背景,了解材料的抗张强度和性能,才盖得出能承受大自然挑战的桥。拥有越多知识,就能以更有效能和创意的方式拥有力量。

企业中地位相同的伙伴,有可能投资不同的金额,也许一方有许多资本(钱),但没有时间,为了肯定另一方投入的时间和力量,所以让另一方也拥有50%的股权,这是所谓“血汗股权”。

婚姻中,一方常常留在家中,把时间和精力用来养育子女、操劳家务,另一方较少把时间投入家庭,而是为家人提供大部分金钱,这种伴侣可能是完全平等的。有时人能提供大量的经验(知识),他们从生活和实验得到的看法,对关系的成功和破裂可以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所以,他们投入学习的时间和努力都是可以运用的资源。许多人误解这种观点,以为公司或机构里对资深前辈特别尊重,只是报答过去付出的劳力,这种态度并没有把知识和经验视为必不可少的资源。在企业中,有时会付出可观的酬劳给外聘的指导者或顾问,请其提供基础生活的经验和充满睿智的创意,这是他们在这个领域奉献多年才发展出的能力。

年轻的伙伴有时能提供兴奋感和新奇感。在合作关系中,年轻人可能提供较多劳力,年长者可能提供较多经验和智慧。双方的贡献是相等的,但内容完全不同。

当夫妻坚持个人对相同的资源必须付出公平的分量时,就陷入权力争夺。另一方面,这种体认也可能被用来推卸责任,不能因为一方贡献某个特殊资源,就必须承担其他付出。当双方对某个资源付出相同的分量时,应该公平的归公于双方。基本上为了让双方全心投入关系,必须尽其所能提供一切资源。

比如有一对夫妻,妻子有全职的收入,但因为丈夫有庞大的财物资源,所以妻子完全不负责家庭开销,由丈夫负担所有帐单,因为他认为男人理当如此;她只把收入用在自己身上。这是拙劣的资源分配,会造成悲惨的结果。这对夫妻后来分居,因为没有澄清彼此期望而充满怨恨,分开时,妻子拿走家中大部分的东西,这些东西却是丈夫的钱买来的!

在关系一开始,双方就应该讨论彼此对各种资源的期望,协议各人会提供什么部分,当情况改变时,可以重新协调双方的协议;厘清期望可以避免将来的困惑、失望和怨恨。双方虽然并没有在各种资源方面都提供等量的付出,但应该尽可能付出自己所能提供的部分。从一开始就评估彼此的付出是有意的,特别是钱财上的付出。

永不妥协

一般说来,我们的文化希望关系中的人能够相互妥协,各自放弃一些东西,以找出共通的立场,这种方式企图把人简化成最大公约数,使人尽量不要做自己。这个观念会把人物化。为了学习越来越亲近,各人要说明自己的欲望和意图,同时不将之放弃。如果一方被问道:“你愿意放弃什么来维系关系?”充满生命活力的回答是:“什么也不放弃,我要的是关系,不是妥协。”在妥协中,人会放弃自我,这时能提供的东西反而更少。在我们的关系中,永远没有妥协。

我们相信各人必须承认自己的渴望,并试图满足渴望。这不是简化的“跟随你的祝福”或“跟着能量走”,这种说法是粗糙而不负责任的。伴侣应该尊重个别的差异,把自己的渴望放到台面上,找出满足渴望的解决办法,彼此协调,而不是否认渴望。妥协就会顺从别人的渴望,使自己受到委屈和限制,一般说来,这种情形会让人怨恨对方、厌恨自己。承认自己的渴望就是臣服于自己的生命,变得更有力量,在日渐增加的亲密中,就有更多东西可以分享。

我怎么知道自己是妥协,还是单纯地接纳对方的愿望呢?关键在于是否有怨恨。如果我很高兴地陪你看电影,即使我本来想看的是另一部,我也没有妥协,我知道自己想看另一部电影,但我可以另外再找时间去看原本想看的电影。如果我为了没有看我想看的电影而埋怨你,就不是自由地选择陪你去看,而是期待你改变心意。所以,没有怨恨就表示就没有妥协,妥协会伴随着怨恨、内疚和自恨,可惜这些感受常常被压抑,无法成为有用的线索。

基于这种观点,我们认为不可能从协商得到和平。每当靠约定来维持和平时,双方就有委屈,虽然考虑到某些结果,但没有快乐地接纳差异。所以,和平只能维持一段时间,然后就会再度冲突,接着产生怨恨和责备,欧洲几百年来的领土争执正可说明这种现象。

接纳别人的差异而不去妥协,可以创造和谐,看似不一致的音符,可以创造和谐的音乐。没有不好的和谐,接纳不寻常的组合有时能产生复杂有趣的互动,非常不同的伴侣即使有极度的差异,也能和谐共处,只要彼此保持好奇,承认并接纳差异,没有责备或怨恨,就可以在一起而不必改变对方或委屈自已,不必妥协或判断谁对谁错,要把目标转移到欣赏不一致的崭新和谐上。

虽然不应该妥协,但解决差异的方法如果符合现实,仍是适当的。一旦承认自己的渴望,就可以选择不要追逐渴望,也不需要放弃自我。例如,一个人可能想滑雪,却决定和不想滑雪的伴侣留在家里。他并没有妥协,而是做出自由的选择,觉得陪伴对方比滑雪更重要。在不需要投注太多精力的情境中,更容易做出这种选择。

可是,当人对某个东西有强烈感觉时,可能不愿意在某些基本问题上让步,侵犯既定的界限可能导致强烈的后果。例如,某个人发誓自己绝对不会留在被殴打的关系中,如果伴侣忽视这一点而打她的话,她就会离开。在这个例子中,她并没有放弃自己坚守的价值观。

所以,父母不需要协议如何养育小孩,只要能完全袒露自己的态度和感受,就会知道彼此的差异而不需妥协。一旦知道差异,就能共同决定如何一致地抚养小孩,以谁的方式当成主要的方法,有共同的目标和意愿,而不需要在自己的原则上让步。如果他们能坦诚和好奇,就能跳脱权力争夺的是非对错,找出实用的方法解决彼此的差异。在和谐的家庭关系花园中,可以和小孩共开讨论这些差异,让小孩也参与决定的过程。

所有跟帖: 

“什么也不放弃,我要的是关系,不是妥协。” 说得真好,我第一次这样去想。 -追书- 给 追书 发送悄悄话 追书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2/01/2015 postreply 06:34:39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