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乌苏里江畔小南山遗址

来源: JustWorld 2023-08-18 19:26:40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30033 bytes)

解码乌苏里江畔小南山遗址 

新华社客户端黑龙江频道2月21日电(记者孙晓宇)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城东南处,有一座名叫“小南山”的孤立小山,约20层楼高,山体形如鲸鱼,游动在完达山和锡霍特山之间,日夜流淌不息的乌苏里江在其东侧山脚下穿流而过。

就是在这座不起眼的小山中诞生的丰富考古发现,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有专家称其为“东亚玉文化的曙光”。

近年来,黑龙江省考古人员在山中的几十处墓葬坑中连续考古挖掘出土各类文物上万件,属于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多个时期,跨度达15000年,勾勒出乌苏里江流域先民的早期生活样貌。

小南山遗址出土的玉玦。(受访者供图)

考古发现将中华玉文化推进千年

小南山遗址发现于1958年,并在此后的数十年间经历了多次考古试掘,出土了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中晚期的文化遗存。

1980年,当地在小南山南端的山脚下建造造船厂,修建地基过程中发现了丰富的猛犸象骨骼和象牙化石……

1991年,当地在翻建小南山最高点的瞭望塔时发现了一处墓葬,从中出土玉器67件,引起国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从2015年开始,为了解小南山遗址的文化内涵和遗存分布情况,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饶河县文物管理所正式对小南山遗址开展考古发掘。

小南山遗址。(受访者供图)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有骞,是小南山考古发掘项目的负责人。他找出在小南山遗址发掘的器物的照片,如数家珍般向记者讲解起来。

“每一个蓝色的点代表一个石片标本,在200多平方米的发掘面积内,发现了5000多件石片。”李有骞指着照片中密密麻麻的蓝色标记向记者介绍说,第一期考古遗存距今17000-13000年,以石片为主,是古人制作石器留下来的废料。

小南山遗址出土的玉玦。(受访者供图)

团队成员在小南山遗址发掘的第一期考古遗存中发现了许多珍贵的早期陶片。陶器是人类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发明,可储存食物、烹制不适宜烤制或直接入口的食物,扩大了人类的食物范围。“出土的陶器内外表面有压印草痕,与用草制坯有关,且陶器内、外表面的颜色也不同,证明烧制时火候不一致,工艺较为原始。”李有骞说,这些器物为我们展现出了一幅更新世末期乌苏里江流域史前猎人活动的立体画面。

在为期数年的考古发掘中,小南山遗址共出土玉器140余件,加之此前发现的玉器,总数超过200件,种类包括玉玦、环、管、珠、扁珠、璧饰、锛形坠饰和玉斧等,温润细腻,造型浑圆饱满,构成了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玉文化组合面貌。

小南山遗址出土的玉玦。(受访者供图)

李有骞找出一块玉玦的显微照片,经过放大之后,上面的裂纹清晰可见。“这处弯曲条形的痕迹,就是古人用绳子加上解玉砂切割玉料所留下来的特征。”李有骞说,小南山遗址出土的玉器反映了古人所运用的砂绳切割技术,将绳子沾湿后黏附砂粒成为砂绳,通过快速拉动,用“以柔克刚”的方法来分割玉料。

玉文化是中国特有传统文化组成部分,饶河县小南山遗址所出土的大量玉器,增添了东北亚地区玉石文化的新概念。“此前中国最早的玉器的考古证据是在内蒙古赤峰市附近的兴隆洼文化遗址发现的,距今8000年左右,小南山考古发现把这个年代又提前了1000年。”李有骞说,最重要的是,在地理位置上,这一发现又向北推进了1000多公里,颠覆了以往对玉器起源的认知。

小南山遗址出土的玉坠。(受访者供图)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评选是我们考古学界的最高荣誉,每年都有近千项的项目参评,饶河县小南山遗址是我们黑龙江考古,特别是史前考古的一个重大突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赵永军说,进一步发掘一批有价值的历史器物,对于探究和明晰黑龙江流域,特别是三江平原地区的古代文化序列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小南山遗址空中俯瞰图。(受访者供图)

科技助力解开历史谜团

在考古过程中,李有骞带领的考古团队不仅传承了探铲发掘墓葬的“手艺活儿”,发掘过程还尽显“科技范儿”。他们利用碳十四测年技术、全站型电子测距仪、三维建模等科技手段,助力遗址发掘和研究分析。

“你看,有这种穿孔的陶片,还有蓖点纹的陶片,以及两面都有草印痕的陶片……”李有骞说,为了追溯这些陶片的年代,他们采用类型学的方法,将其与同处于黑龙江流域的俄罗斯境内发现的文物进行比较,发现两者具有诸多共同特征,同属奥西波夫卡文化。

考古人员在揭取封石堆过程中测量全部石块的三维坐标。(受访者供图)

除类型学之外,团队采用碳十四测年技术检测发现,这些陶片距今约一万六七千年,与俄罗斯境内同类型文物的测年结果相吻合。“可以推测在黑龙江沿岸、乌苏里江以及松花江下游,乃至整个三江平原,将来可能还会在更大的区域内发现此类奥西波夫卡文化遗存。”李有骞说。

在考古过程中,工作人员创造性地开展文物提取。在发掘第二墓葬区中的一件因年代久远、已被压扁的陶器时,考虑到还要对其进行残留物和同位素分析,因此发掘过程中要杜绝任何化学物质的污染。考古人员利用当地12月近零下20摄氏度的低温,使用电动工具将包含有陶器的冻土整块提取,置于套箱中打包运回。

文物发掘的位置信息对于后期研究至关重要,为准确记录这些信息,考古团队引入了高科技手段,用全站型电子测距仪对所有出土的器物,乃至石片、陶片、鹅卵石测量三维坐标,还使用建模软件建立三维模型,今后便可通过记录,将其还原到其出土的既定位置上。

小南山遗址出土的石刀。(受访者供图)

要确定出土玉器是否为真正的玉器,需要经历严谨的检测和判定流程。考古团队联合复旦大学科研团队开展玉器无损检测。“经拉曼光谱和X射线荧光分析,小南山所出土的玉器中,光泽莹润者多为透闪石玉,光泽暗淡者常为蛇纹石玉。”李有骞说,可以肯定这里的大部分玉器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玉器。为探明出土的玉器的石料来源,李有骞带领的考古团队正与中国科学院大学科研团队合作,通过地质图来分析矿脉,以寻找石料的来源。

一手一铲只为“抖落历史尘埃”

在开展小南山考古发掘工作的几年间,考古人员远离家人,踏平坎坷,只为抖落历史的尘埃。在考古多日一无所获、产生自我怀疑之时,李有骞都会早早起床,开着车一圈又一圈地环绕着这座为之倾注了大量心血的小山,排解心中的压抑和迷惘。想通之后,随即又投入到工作中去。

东北地区气候寒冷,一年中可用于野外考古的时间很短,团队要抢抓工期。在雨季,他们制作了保护性的棚子,以便在雨天也能开展挖掘工作,保护遗迹不被雨水冲毁。

小南山遗址出土的玉玦。(受访者供图)

发掘过程中,山上分布的盘根错节的树根也对考古造成了影响。工作人员要用剪刀把树根剪掉,再小心翼翼地将“躲藏”在树根中的玉器清理出来。“剪不断,理还乱。”李有骞笑称,因整日和树根“打交道”,每位团队成员都成了“理发高手”。

小南山的第二墓葬区共有两片墓区,有总计50余座土坑竖穴墓。南部墓区采用单体封石,即每座墓葬各有自己的封石封墓。在与其相距75米的北部墓区,则采用整体封石,每个墓葬均处在一个较大的石头封堆之下。随着多层石块封堆被层层揭开,数十个墓葬坑得以重见天日。

考古人员提取每层石块时,都要进行测量和摄像。经统计,共清理出5厘米以上直径的石块13000余块,最大的石块近200公斤,总重量达14.5吨,巨大而持久的劳动力投入,反映了小南山古代先民社会的繁盛与活力。

小南山遗址一处墓葬的封石堆。(受访者供图)

对考古队员来说,开展此类考古发掘同样消耗大量体力。就是在与这些石头整日“打交道”的过程中,他们摸索出了在乌苏里江地区的史前遗址中,如何发掘和识别由不规则石块组成的封土、封石墓葬,为今后的考古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小南山遗址地表植被覆盖程度高,地层内石块密集,难以开展有效钻探。考古中经常使用的洛阳铲,更适宜在土质松软的黄土地区使用,面对坚硬的石头也无济于事。在与技工交流后,团队成员使用探针扎入地下,用探铲再进行探查,以此发现了诸多大型墓葬。

用传统的洛阳铲或探针,在小南山上找到遗物不易,团队开始与高校科研团队合作,尝试用磁梯度、探地雷达、电磁法等物理探测方法进行发掘。但小南山上树木茂密,树根盘根错节,对探测影像造成干扰,使得效果并不理想,难以对遗址开展全方位探测。

小南山遗址第二墓区积石堆近景(资料照片)

考古团队最终探索出了探沟和探方相结合的方法,把整个小南山考古地块分成若干个长宽均为5米的探方,在探方中先发掘长1米、宽4米的区域,如有重要发现,再以探沟进行扩方。“团队使用这种发掘方法,取得较好效果。”李有骞说,这对在东北地区森林较为茂密的区域开展考古发掘,具有借鉴意义。

从位于哈尔滨的单位到饶河小南山遗址,有8小时车程。在发掘小南山遗址的6年间,考古团队成员一年中有大半年的时间要远离都市和亲友,终日面对的只有满目的荒野,以及辛苦数月仍难有收获的迷茫,但他们坚持用手里的工具探索历史的奥秘。

小南山遗址考古现场。(受访者供图)

有一年到冬季还没完成当年发掘工作,团队在发掘区域设置了监控设备、雇佣打更人员,防止考古现场遭到破坏。打更的门房上曾贴着一副对联,上下联分别为“一手一铲,探寻远古奥秘”“宜渔宜猎,孕育华夏文明”,横批为“小南山遗址”。其作者是饶河县文物管理所所长杨永才,他参与了全程的考古发掘工作。“这体现了杨所长数十年来对小南山遗址的情怀,探寻远古奥秘也是我们整体工作的方向。”李有骞说。

小南山出土的早期陶片(上图)和墓葬出土的玉器(下图)(拼板资料照片)

终于,在团队成员的细心发掘和打磨下,一件件考古文物跃过万年的风霜雨雪,得以“重见天日”,无声诉说着远古的传奇。一件件温润的玉器指向当时较为发达的治玉水平和先民们的聪明智慧。“原来9000年前的古人并非我们现代人想象中的那样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相反,他们很可能已经比较富足,并且开始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李有骞感叹道。

擦亮“名片” 让小南山文化遗产“活起来”

当前,小南山遗址考古发掘总面积约为2000平方米,而对于这座面积为40多万平方米的小山来说,当前所做的工作只是冰山一角,未来将有更多的考古发现有待发掘。考古挖掘虽于2021年暂时告一段落,但对小南山遗址以及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仍在继续。当地已开展了对小南山遗址的保护和安全技术防范工作。

“对小南山遗址开展考古发掘之后,我们一直与三江平原地区、乌苏里江流域的兄弟单位开展合作,邀请他们前来参观、交流。”李有骞说,他所在的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为佳木斯、鸡西、双鸭山等地文物部门的同仁开展了多次培训,协同推进文物发掘、保护工作。

饶河县风光。新华社发 (战志远 摄)

旅游业已经成为饶河县的支柱产业之一,界江游、生态游、赫哲风情游等旅游项目,每年都吸引众多游客纷至沓来。当地正在推进对小南山遗址的文化研究成果进行转化利用,让丰富考古资源与当地生态资源相融合,助推文旅产业快速发展。

在饶河县博物馆,几个月前,饶河县文物保护中心负责人杨永才和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所布置的小南山遗址文物成果展引得游人驻足细细观看。一张张小南山所发掘的玉器、石器等器物的照片穿越时空,为参观者勾勒出古人的生活场景。

登上小南山上的观景平台,在感受浓厚历史氛围之余,可以饱览三江平原腹地广袤湿地的大美风光,大口呼吸富含负氧离子的空气。依托小南山丰富的考古资源,这里已成为游人来到饶河的“打卡地”。

赫哲人在乌苏里江上捕鱼。新华社发(徐义摄)

“饶河县正在加快编制小南山遗址规划,推进遗址的有序保护和开发利用,通过整合小南山文化资源、民俗资源等,丰富优质旅游产品供给。” 饶河县委副书记、县长付殿军说,他们将结合小南山遗址所出土的玉玦、玉璧、桂叶形石器,开发文物系列特色文创产品。还将修建小南山遗址博物馆、观赏栈道及平台,复原石器制作、玉器加工等场景,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中国及东北亚最早的玉器文化名片。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