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宏:许倬云先生新著《一天星斗》读后感

来源: JustWorld 2023-08-08 19:38:27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9129 bytes)

许宏:许倬云先生新著《一天星斗》读后感

*这本书最终由许倬云先生定名为《经纬华夏》,许宏先生就此题目,另行撰写了新版序言。——编注

 

十六年前的2006年,捧读刚出版的许倬云先生的新著《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我就为先生深厚的史学功底、磅礴的大气和优雅隽永的文字所折服。彼时,接手二里头遗址以来的田野工作正好告一段落,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需要消化整理,作为一部全景式地勾画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的好书,《万古江河》给我的启发极大,对我日后的学术思考与面向大众的公众历史写作都有深刻的影响。

其实此前的1999年和2003年,我就有幸参加了许倬云、张忠培先生筹划、主持的“中国考古学跨世纪的回顾与前瞻”(北京清西陵)和“新世纪的考古学——文化、区位、生态的多元互动”(台北南港)两次学术研讨会,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2004年我在台湾政治大学做客座教授时,还应邀在许倬云先生主持的“中研院”大型学术项目所属活动中做了演讲。2007年11月,我有幸在洛阳接待先生夫妇,陪他们看了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站陈列室和龙门石窟等,得以鞍前马后,向先生请益。

2015年,《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首发,我又应邀与历史学家杨念群、人类学家王铭铭两位,参加了出版方在言几又书店举办的新书推介活动。在大屏幕上看到已无法回中国、但精神矍铄的先生。2020年疫情期间被困美国,还应邀为先生的《许倬云说美国——一个不断变化的现代西方文明》一书写了推荐语,录制了我选出的先生书中精彩段落的音频。

这就是我与许倬云先生的缘,但更深的缘,还应该是通过不断阅读而与许先生在“对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钱穆先生语)上的“共情”。此次,第一时间通读了许倬云先生的新作《一天星斗》,先生说,“我的一辈子,最后也纯粹是在探索中国历史的来龙去脉,一线贯注”。读罢全书,再次被先生对这方水土和为中国文化所涵育的这方人民的“温情与敬意”感动,对先生驾驭大历史的贯通感更是服膺于心。

目前,中国学术界关于中国文明起源认知的最大公约数是多元一体理论。这一理论框架来源于社会学范畴的多元一体格局,指的是一种横向的当代民族观。而考古学上的多元一体理论,指的是华夏族群纵向的演化趋向,从多元化到一体化。所谓“最大公约数”,指的是在这一问题上,认可度最大,争议最少。

许先生借用辛弃疾“一天星斗文章”的名句,拟定《一天星斗》为书名,希望从“许多个体的遗址排列为序列”,推及“系列古代文化的延伸和转折”,进而放大到“将中国历史归纳排列,成为时间上的序列,空间上的扩散。从而理解到:人类的移动轨迹,以及族群之间、国别之间互动的形态。”就我的理解,他也是心心念念于中国文化的缘起。许先生引用中国考古学泰斗苏秉琦的中国史前文化“区系类型”说,而苏秉琦先生就将这个最初无中心的多元状态,比喻为“满天星斗”。所以作为考古人,看许先生《一天星斗》的书名,最先想到的一定是这个多元初起的状态,而后才有华夏文明的万古江河。

关于整个中国历史不断展开的历程,许倬云先生拟定《万古江河》中各章的标题时,曾借用梁启超先生《中国史叙论》所述观念,“将中国文化圈当作不断扩张的过程,由中原的中国,扩大为中国的中国,东亚的中国,亚洲的中国,以至世界的中国。凡此阶段,因为我们的时代已与任公的时代不同,举凡中国文化史的史料、中国历史的知识,以及其他文化历史的研究,于最近百年来均有长足进展,是以本书不仅有自己设定的断代,于各个段落的界说也有自己的认知,而毋须受任公历史观念的约束。”

梁启超先生界定的“中国之中国”是从黄帝到秦之一统,“亚洲之中国”是秦统一后到清乾隆末年,“世界之中国”是乾隆末年之后。许倬云先生依新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大致将商至战国归为“中原的中国”,认为秦汉是“中国的中国”,魏晋南北朝至唐属于“东亚的中国”,五代至宋、辽、金、元是“亚洲的中国”,“世界的中国”则为明清至今。而关于《一天星斗》这本书的写作初衷,也是出于这种从中国到世界的宏阔的世界观甚至宇宙观:“在《万古江河》写完之后,我常常感觉这本书的叙述,其实都是讨论中国文化圈里面内部的演变。既然这个文化圈是上面一个大宇宙、下面一个全世界,中国圈在世界圈、宇宙圈之内,究竟如何找到安身立命之所?这才是我现在撰写这本书的命意。”

图:2007年,陪同许倬云先生考察二里头遗址

现在,我们可以循许倬云先生等前辈的学术志向和探索业绩,来做深入的探究,同时也续有心得。就我一个考古人的视角而言,从全球文明史的角度看中国,如果仍然借用梁启超和许倬云先生的概念,“中国的中国”应大致相当于玉帛古国的良渚、大汶口-海岱龙山和仰韶-中原龙山等新石器时代文化所处的距今5000-4000年前的那个时代,那是一个限于东亚大陆的松散的史前中国互动圈渐趋形成的阶段;“欧亚的中国”相当于以二里头为先导的中原青铜文明(三代王朝)被纳入欧亚青铜文化的“世界体系”,经秦汉而至隋唐,东亚大陆的国家群与欧亚大陆西部和中部不断沟通互动的时代,这也是以中原为中心的时代;“世界的中国”则大致相当于宋-清的近古帝国时期,逐渐面向海洋,都邑由中原东移,南北变动,步入拥抱世界的新纪元。因了考古学的兴起,我们可以把眼界进一步放开,从而有了更宏阔的视域。《世界体系:500年还是5000年?》一书[1]就提出这样的问题,在我们看来,“世界体系”的最初形成契机,当然是5000年前席卷整个欧亚大陆、距今3700年前后进入东亚并催生了中原王朝文明的青铜大潮,而非500年前的“大航海”贸易。许先生在本书中也述及“青铜技术一点点地向东传输”的大势。当然,各种划分方案,都属仁者见仁的阐释,均聊备一说。

读此书,感觉最为认同,最惺惺相惜之处,就是许先生把地理地缘和人地关系作为展开中国画卷的基础,他胸中时时有一幅硕大的东亚全图。他俨然是位将军,又像是位写意书画家,睥睨天下,挥洒自如,他将中国地理与华夏文化大势比喻为青龙“棋局”,颇有“一览众山小”的豪气。

书中明确提出了三个“核心区”的概念,其实这三区的划分,在《万古江河》初章关于中国文化地理的分区中已略见端倪。第一区应即黄土高原与黄土平原及左近地区,如辽河流域(作者提及红山文化属于此区);第二区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加上以长江上游为主的西南地区;第三地区则是从东部、东南直至南部的沿海弯月形地带。而“三个‘核心区’之间的互动,或者延伸、或者演进、或者转接、或者扩散,那就叙述了华夏文化本身从成长到成形的‘传记’。”

这三大区域,在新石器时代起步阶段是并行发展的,最初并没有核心可言,许倬云先生在《万古江河》中就指出“本书于史前部分,并不设定‘中原’观念”。的确,那时尚无“中原”可言。从考古发现上看,反而是第二、三区“东南先亮”,海岱地区的大汶口文化,皖南地区年代既早且玉器极为发达的凌家滩文化,太湖一带的崧泽-良渚文化等,甚至第二区的长江中游屈家岭-石家河文化,其贵族政治与社会复杂化程度都远超第一区的仰韶文化集群。只是到了龙山时代末期,随着其他区域的衰落与“连续”中的“断裂”[2],豫西和晋南地区才异军突起,二里头文化最终成为中原中心的先导,甚至被形容为“中国新石器时代传统文化核心区史上最黑暗的时段”的“一处文化孤岛”[3]。

所以,许先生划分的三区中之第一区成为真正的核心区,愚以为就在考古学上的龙山时代向二里头时代转进之间。这也是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向青铜(礼器)时代转进的节点,从满天星斗的无中心多元,向月明星稀的有中心多元(中原中心形成)转进的节点,从邦国林立向广域王权国家转进的节点,中原中心由此得以形成。但这里的中原中心,主要是指政治中心而言。诚如先生在书中指出的那样,从更大的时空视域看,“‘中原’是中国古代文化主流或‘火车头’的观点,应当修正为:长江、黄河平行的路线上,南、北族群竞争又合作,构建了古代中国文明,能久能远的深厚基础。”先生由是提出文化地理上三个核心区的划分,是切中肯綮的。

在大的核心区的勾勒之外,许先生也关注“天然地理条件自成单元的”小区域。譬如在述及中国的现代化时,他指出,“有若干省区也个别地从事地区性的现代化。当然这些省区,本身有一定特色:山西、四川、广西、云南,都是比较有天然地理条件自成单元的省份。”其中的山西,“在民国初期,最闭关自守而数十年定于一尊者,是山西省的阎家。”“山西省内确实在抗日战争中,也没有遭受很多灾祸。这个地区的力量,其实也没有对于抗日的全局,提出它应有的一份力量。”而这与“山西三面高山,一面大河,有表里山河的天险作为屏障,外来势力难以进入”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这是许先生在史前时期和王朝时期的叙述中也常常提及的。

我们看许先生书中提及的晋南地区的陶寺文化,它大范围吸纳外来因素,高度兴盛,但势力范围不出晋西南,显然偏弱。真正对其礼乐内涵加以扬弃而发扬光大的,是在大河之南、太行以东的二里头、二里岗和殷墟文化这个系列的王朝文明。而到了西周时期,晋国继承周文化的衣钵,虽盛极一时,但势力仍不出“表里山河”的这一空间。到了三家分晋、战国诸雄争霸,韩、赵、魏的都城无不迁出山西,定都于外围的大河之南、太行以东,然后成就其跻身“七雄”的霸业[4]。后来,又有北魏都城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向洛阳的迁徙,李唐起兵于太原而建都于关中……可以说,任何历史剧,都是在地理这一大舞台上上演的。“起于河东山西,成于河山之外”,地缘地理的规定性,使我们能捋清不少大历史的脉络。

关于中国历史,许先生不是事不关己的旁观者,他先是战乱时被卷入,深怀流离失所之痛,后又亲身参与到台湾的社会改革中,希冀能对故土更好的发展有所助益。他既是冷峻的观察研究者,又是抱持热望的践行者。他是严肃的,又是热忱的,他的文字融入了情感,但又质朴自然。他说自己“提出的解释,不见于任何教科书之中,如果不用心在史料上,是看不出来的。”也正因此,他对自己抗战时的亲身经历和对台湾从古代到现代演变的叙述,对知识分子如何影响中国历史发展方向的分析,对湖湘经世学派及其后继者作用的强调等,都构成该书区别于一般中国通史的鲜明特色和独到难得之处。

先生的立意,是要“解答一个千古大问:中国为什么到了近代两百年来,面对着西方无法抗拒那些乘潮而来的欧洲人?也就是,中国文化奔入世界大海洋这一关键性的时刻,为何我们的反应机制无法做适当的感受和发展应有的调节与更新?这个大问题,才是我写作本书的主要动机:我要从世界看中国,再从中国看世界。”希望通过这一番自省,“在我们源远流长的基础上,发展一个对于未来全人类有益处的选择。”这些悲悯的哲思,令人感佩不已。

关于我者和他者,先生的叙述透彻超脱:“中华文明系统,是由儒家界定了普世的人文价值。这一系统,既是普世的,当然不再有‘自-他’的对立”,“这一社会关系圈,投射于中国与四邻的关系,遂是理想中‘近者悦,远者来’的‘向化’,没有绝对的‘他者’,只有相对的‘我人’。”甚至“南北朝数百年间,中国地区的政治文化各个系统,主客我他之间的关系,都有过位置倒易的现象。”或可称为“我”“他”的大混合。[5]在本书中,先生更指出“中国没有边界,中国是一个‘天下国家’——就是一层层文化的自然发展。”

许先生在本书中,推测商人的“祖先大概生活在辽河流域。在后世的中国历史上,东北方向进入中原的通古斯,他们的远亲匈奴和蒙古,近亲鲜卑、契丹、女真和满州人,都是从东北方向进入中国。尤其后面这三支,他们进入中国的关口,不是从北方草原打进来,而是从燕山山脉到接近渤海的山地缺口,逐步渗透中原。这些族群与汉地居民的互相融合,相当顺畅。相对于匈奴和蒙古,鲜卑的北魏、契丹的辽、女真的金、满州的清,都终于完全融合于中华的大家庭之内”。这种对大历史中人地关系的探索归纳,从信史时代的已知追溯原史时代的扑朔迷离的未知,都具有观察视角和方法论上的启发意义。帝国时代北方少数族群的屡屡南下自不必说,周人有浓重的西北羌戎的文化基因亦有迹可循,如是,夏商文化中如果有外来因素,也就是非常可以理解的了。其实在殷墟的考古工作中,已有偏浓厚的北方因素不断发现,许先生在书中述及妇好,就提到“据考证她是商王武丁的王后,在出嫁前是商王国北部方国的公主。”这一推论是合理的。包括三星堆文明由斯基泰人(Scythians)传入的可能性很大的推断,都很富启发性。二里头文化中,也见有北方草原因素的长身青铜战斧和环首刀,透露出当时大范围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广度。

由是,我想起先生多年前接受采访的一段话:

记者:你在50岁以后对中国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变?

许倬云:那时候我就拿最大的全人类、最小的个人这两个当作真实不虚的东西。余外,国也罢,族也罢,姓也罢,都是空的,经常变化。哪个国的疆域没有变过?哪个族是永远这么大的?哪个姓没有(经)中间变化而来?哪个地方是永远同一个地名?哪个村是永远是同一批人?都是变化的,只有全人类全体跟一个个人是真实的。[6]

这是一种大彻大悟后的平和与深刻。先生所描绘的万古江河、一天星斗,也不只属于中国,更属于全人类。

许先生在全书的最后,谈到对未来中国的希望,先坦言自己此前在关于“赛先生”、“德先生”和“进化论”认知上的误区,又给出了殷殷的嘱托,“希望《礼运·大同篇》那个‘大同世界’的梦想,早日在中国落实”。我在评价《许倬云说美国》一书时谈及:“许倬云先生一直是一位前瞻者,他从前现代走来,身处现代文明的漩涡,又窥见了许多后现代的问题。这位世纪老人的警世恒言,处处散发着思想的辉光和对人类文明的终极关怀。”读这本《一天星斗》,你也不得不由衷地感叹:许倬云,常读常新。

(本文收录于冯俊文主编《倬彼云汉:许倬云先生学思历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3年。

所有跟帖: 

许先生在本书中,推测商人的“祖先大概生活在辽河流域。 -JustWorld- 给 JustWorld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8/08/2023 postreply 19:41:29

万年前泛欧亚语起源于东北种植粟(小米)黍农民, 向周边扩散产生了日语,韩语,突厥语,蒙古语,通古斯语。 -JustWorld- 给 JustWorld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8/09/2023 postreply 05:12:12

维吾尔语和土耳其语属于突厥语。汉藏语系起源于7200年前北(中原)中国的粟(小米)农之中。 -JustWorld- 给 JustWorld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8/09/2023 postreply 05:12:53

4.2k事件,天气变冷,除了陕甘宁青海地区外,其它地区不适合人类生存,所以商周两朝崛起于那一带。 -JustWorld- 给 JustWorld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8/09/2023 postreply 05:14:06

目前,C单倍群占中国人口约10%,(商朝,晋朝,北魏,元朝,清朝)是C单倍群。 -JustWorld- 给 JustWorld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8/09/2023 postreply 05:14:40

周朝和契丹(辽朝)是N单倍群,宋朝是Q单倍群,明朝是O单倍群。 -JustWorld- 给 JustWorld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8/09/2023 postreply 05:15:34

中国人是不同时期不同人群不断混血的过程,世界各地都是如此,种族国家都是近代的概念,民族这个概念更是被随意夸大。 -JustWorld- 给 JustWorld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8/09/2023 postreply 05:20:34

这个是显而易见的,还有阶级的概念,纯粹是马克思的一个大忽悠,高智商:) -燕然山- 给 燕然山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8/09/2023 postreply 15:48:45

你信了他,他就成了泰斗,我看书评,觉得主观的思想渗透太多,我为啥要看?中国人研究中国历史,思想渗透潜移默化。 -燕然山- 给 燕然山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8/09/2023 postreply 04:48:10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