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流域史前文化与社会研讨会纪要

来源: JustWorld 2023-08-05 05:59:17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6479 bytes)

黑龙江流域史前文化与社会研讨会纪要(上)

发布时间:2023-07-20

2023年6月19—20日,黑龙江流域史前文化与社会研讨会在黑龙江省饶河县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考古学会、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会边疆考古专业委员会、饶河县人民政府共同承办。会议邀请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山大学、安徽大学、山东大学、山西大学、吉林大学、辽宁大学、黑龙江大学、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科研机构、高校、文博单位的50余位专家学者及20余名博硕士研究生代表参会。

6月19日上午,会议开幕式在中共饶河县委党校举行,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赵永军主持开幕式,双鸭山市委常委、饶河县委书记姜宇峰,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盖立新,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陈星灿在开幕式上分别致辞。

一、主旨发言

开幕式结束后,分别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星研究员、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邓聪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贾笑冰研究员、安徽大学历史学院吴卫红教授、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有骞研究馆员进行了主旨发言,由中国考古学会边疆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央民族大学特聘教授、中央民族大学边疆考古研究院院长魏坚教授主持。

1.《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问题、过程、动因与影响》

发言人:高星

高星研究员围绕着“旧-新石器时代过渡期”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指出这是一个常被考古界提起但又鲜有深入研究的学术议题。为防止无谓的表层争论,建议建立“旧-新石器时代过渡期”这个概念,以便在一个统一的话语体系中开展有效的讨论,并将“过渡期”界定为新石器时代标志性元素(磨制石器、陶器、农业)开始零散出现到稳定聚合、成型的时段,为距今20000-8000年间。在对过渡期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又归纳了旧-新石器时代过渡的过程、方式与表现形式,认为这一时期是一种自然、渐次的发展进步,不存在跃变,也不存在统一、单一的模式。不同元素可以在不同地区和时间出现;有的元素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同时也表现为工具多样化、精细化、组合化,陶器的逐渐普及,从居址的复杂利用、改造到房屋建筑、聚落的形成,农业的发明出现和表达象征性意念的作品逐渐增多等。而后分析了转变的多种原因,包括现代人的演化和扩散、技术和认知发展,复杂和广泛用火的影响,气候波动、环境变化的刺激与影响等。高星研究员指出旧-新石器时代过渡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对后续社会发展和文明演进具有深远影响。因此在后续的工作中应在总结现状的基础上思考学科发展,打破旧石器考古与新石器考古之间的壁垒,做史前考古的整合,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向更久远的历史纵深推进。

2.《东北亚玉器是一个源头吗?》

发言人:邓聪

邓聪教授将小南山遗址出土的玉器放在了欧亚大陆大的背景之下,通过对比俄罗斯西伯利亚、朝鲜半岛、日本等地的史前玉石饰物,以宏观的视角,讨论东北亚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早段,是广义玉器文化的源头,而小南山遗址发现的9000年前软玉文化,是中国真玉文化的源头。邓聪教授详细介绍了阿尔泰丹尼索瓦洞穴遗址、马尔他遗址等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的考古材料,其中丹尼索瓦洞穴中出土的绿泥石手镯,可能为玉石环状饰物的源头,为我们探寻玉器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材料。随后对小南山遗址出土玉器的形制、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从9000多年前在东北亚黑龙江中游一带所产生软玉玦饰、匕形器及管代表东亚真玉文化产生,是玉文化的一次讯息革命,包括很丰富宇宙和宗教思想的象征性涵义。玉文化上横空出世的创意,由轴心地区向外扩散的速度及强度,体现软玉文化讯息革命本质强大而持续的影响力。出土玉器发现,为东亚大陆9000年前出现真玉文化讯息革命向周边远距离直接辐射的论证,提供了最重要的考察根据,小南山遗址考古的发现也将对东北亚地区晚更新世至全新世初期的考古产生震撼性的影响。

最后结合日本地区出土的玉器探讨了东北亚地区的海上玉路传播,指出日本北海道道东及本州北陆地区如共荣B遗址及桑野遗址等地,曾出现的玦饰、匕形饰、管状饰、璧形饰玉器组合,是受到东北亚如以小南山代表的玉文化直接影响。而日本本州距今5000前后诞生的翡翠硬玉文化,也可能是间接由于东北亚软玉文化的诱发而诞生。

3.《在“延续与突破”中考察小南山的历史地位》

发言人:贾笑冰

贾笑冰研究员首先探讨了中国思想史形成与发展的三个节点,即:颛顼绝地天通、周公制礼作乐、诸子百家思想,认为这三个节点串联在中国思想史的延续和突破中。最后一次春战之交的哲学突破,即轴心突破,其突破的对象即为形成于制礼作乐的中国礼乐制度;而礼乐制度则源于之前的祭祀礼仪,完成了祭祀礼仪阶段“宗教-社会向度”向“社会-政治向度”的改变,是延续中的突破;更早的“绝地天通”则是完成了由“巫术”向“巫教”的转变,形成了祭祀礼仪制度,形成了影响中国数千年的玉礼器制度。而后贾笑冰研究员结合考古发现论证了考古学中所见的“绝地天通”,即红山文化“天、地、人”三界神灵的祭司礼仪体系、以玉礼器、玉礼制显示社会地位与等级身份等核心内容,是中国古代礼制形成的重要源头。最后通过将红山文化与东北亚地区文化进行对比,发现红山中期完成的“绝地天通”是继承了包括小南山在内的东北亚地区大文化传统基础上的宗教改革和制度创造,亦是延续中的突破,因此小南山的玉文化、石构建筑等理念在“延续与突破”中具有重要意义,最终汇入了中华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4.《执玉江南望东北——玉艺南渐与两地社会变迁》

发言人:吴卫红

吴卫红教授认为中国最早的玉器,八九千年前出现在东北地区,随后递次扩展至东北亚及江南。为探究玉器的传播,吴教授以玉玦玦口的特殊切割方式及偏孔特殊形态、石钻的普遍出现为切入点,对南北两地玉器进行了细致的比对和分析,认为小南山玉器中玉玦从侧向切口的特点,制作上具有不合常态力学的难度,这种特殊的切割方式在兴隆洼文化和东北亚有所延续,并在千余年之后的长江下游马家浜文化、凌家滩文化等文化中有较多发现;同时石钻虽属最简单的工具类型,其时空分布特点,也显现出工艺技术上可能的顽强传承力。而后通过对东北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工艺利用方向的对比,发现在距今五六千年时,长江下游的江南、沿江地区农业、手工业得到了巨大发展,生业形态出现了较大变化,社会变迁剧烈,工艺相近的玉、石器制作得到快速进步,适应了社会变化朝向“礼”与实用两方面发展,促进了长江下游的崛起。而同一时期的东北地区生业变化却并不明显,虽然红山文化凸显了玉器的重要性,但主要局限于“礼”的范围,社会发展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在长江下游社会高度发达之后,东北的影响明显减弱,而反之长江下游对东北的影响也并不强烈,“钺出燕山”的现象,或是对东北地区的弱反馈。具有渊源关系的两地由于在社会发展趋向上出现了不同,也从此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5.《饶河小南山遗址史前考古新收获》

发言人:李有骞

李有骞研究馆员详细介绍了小南山遗址的概况及2015年以来考古的主要收获。小南山遗址位于黑龙江省饶河县乌苏里江左岸。2015年以来,总计发掘面积2700平方米,大体属于新石器时代初期、早期和晚期的文化遗存是此轮发掘的最主要收获。新石器时代初期遗存,年代为距今17000-13000年,并以15000-13500测年结果最为集中,以细石核、细石叶、两面尖状器、锛状器、钻器等为代表,包括以石片、断块为主的石制品总计40000余件,总体与乌苏里江对岸和黑龙江下游发现的奥西波夫卡文化面貌接近。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年代为距今9200-8600年,以三处墓地为代表,墓地以封土积石墓为主要特点,随葬大量石器、少量玉器和陶器,石器以石叶石镞数量最多。玉器总计发现140余件,类型包括玦、环、璧形饰、珠、管、斧以及各种坠饰。陶器多为素面,部分饰戳印纹和附加堆纹等,与黑龙江下游的亚米赫塔文化有相似之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年代为距今4600年左右,发现两座房址,陶器以罐类为主,表面有以篦点纹为底再施划线的纹饰,与黑龙江下游的沃兹涅谢诺夫卡文化相似。小南山遗址的考古发掘对乌苏里江和黑龙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年代框架、文化谱系等基本问题,以及旧新石器文化过渡、陶器起源、玉器起源等重大学术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撰稿: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

黑龙江流域史前文化与社会研讨会纪要(下)

发布时间:2023-07-21

二、专题研讨

6月19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陈胜前教授、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乔梁研究员、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郭明研究馆员、樊圣英研究馆员、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伟研究馆员、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张雪微博士、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王乐文教授、辽宁大学历史学院王闯讲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孙倩倩馆员等9位学者发言并进行讨论,由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社江研究员和中国考古学会边疆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丛德新研究员主持。

1.《究竟什么是旧新石器时代过渡》

发言人:陈胜前

陈胜前教授对究竟什么是旧新石器时代过渡的问题进行了理论探索,并从石器的角度探讨了旧新石器时代过渡的考古学。陈教授认为旧新石器时代过渡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不仅包括农业起源,也包括非农业的适应变迁。过去数十年来有关这个问题已有不少重要的考古发现,也产生了许多新的研究。不过,受制于研究范式的约束,有关旧新石器时代过渡机制与过程的探讨相对欠缺。从进化与生态的视角来看,旧新石器时代过渡就是更新世之末到全新世早期狩猎采集者如何解决文化适应挑战的问题。其中的关键因素就是狩猎采集者的流动性,石器技术是流动性变化的反映。基于已有的考古发现,中国旧新石器时代过渡至少有三种模式,即狩猎采集、渔猎和农业。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该超越从外在因素解释旧新石器时代过渡,更关注社会内部机制,同时还需要考虑当前研究所忽视的边缘地区适应、狩猎采集者与农业群体的互动等问题。今后要拓展研究范式,深化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问题的研究。

2.《穿越四千年的邂逅——俄罗斯特罗伊茨基墓地出土双联玉环的臆测》

发言人:乔梁

俄罗斯结雅河流域的特洛伊茨基墓地是著名的靺鞨考古遗存,自上世纪60—70年代发掘以来,墓地的发现与研究在东北亚中世纪考古中具有重要的影响。特洛伊兹基墓地中曾出土过一件由金属环连缀的双联玉环耳饰,由于特洛伊茨基墓地埋葬的人群比较流行以金属环连缀玉环作为耳饰,所以这件特殊的双联玉环并没有引起研究者应有的重视。俄罗斯《特罗伊茨基墓地发掘报告》封面图版中的双联玉环同中国东北地区发现较多的双联玉环存在着诸多的共性。通过细致的观察分析以及对比研究,基本确认这件被靺鞨族人作为耳饰佩戴的双联玉环实际上应当是新石器时代的作品,反映的是一种文化制品穿越了近4000年的再现,这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值得研究者的关注。双联玉环的应用是中国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偏晚阶段一种超越考古学文化集团的文化现象,并且曾经影响到黄河、长江流域。特洛伊茨基墓地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其他相关发现也表明了这一文化现象的空间分布较此前的认知又有所扩展,同时近年的考古发现表明黑龙江流域很可能是东北亚史前玉器早期发展的源头之一。小南山遗址的相关发现已大致可将以玉为饰的文化传统追溯到距今9000年左右,并且在包括东西伯利亚在内的俄罗斯远东广大地区,史前玉器的表现也十分突出,其中在滨海地区出土的双联玉环应当有可能同中国一侧的发现属于同一系统,而且当地还曾发现过骨制的双联环饰,反映了东北亚地区史前玉器文化的联系或影响。

3.《刃缘玉璧溯源》

发言人:郭明

郭明研究馆员以牛河梁遗址出土玉璧为依托,对辽西地区的玉器文化,特别是其中的刃缘玉壁进行了溯源与探究。辽西地区的玉器传统可以追溯至兴隆洼文化,到了红山文化时期,不仅玉器种类明显增多,制作工艺也更加多样。玉璧是红山文化中体量最大的一类玉器,功能上近于礼器,其形制方圆不一,内孔也有方圆两种,圆形多不规则,但皆以刃缘为主要特征,具备成熟的加工方式。从圆的加工工艺来看,红山文化中采取了钻孔后通过琢制或磨制扩孔的技术,这种不规则圆形的制作方法不同于兴隆洼文化中已经相对成熟的管钻技术,而可能另有源头。通过对牛河梁遗址周围调查工作中未发现玉器作坊类遗址,推测是否当时存在玉器成品输入的交换体系。刃缘玉璧在北方地区出现时间较早,虽然红山文化时璧的器形已经明显增大、使用方式和功能也已发生变化,但其基本形制和技术特征应是承自较早已经出现在东北地区的刃缘玉璧,小南山文化可能为其主要的源头。

4.《马鞍桥山遗址的发现与收获》

发言人:樊圣英

马鞍桥山遗址是辽宁省内目前已发掘的面积最大的一处新石器时代的聚落址,包含有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早、中期遗存,绝对年代为距今7700~5500年,遗址年代延续较长,跨度较大。樊圣英研究馆员的发言从学术目标、遗址概况、遗存发掘和初步认识这几个方面展开,首先简要介绍了马鞍桥山遗址的地理概况和历年发掘情况,然后对遗址内生活区遗存和祭祀活动区遗存的形制、出土遗物、功能等进行了分析说明。居住址区发现有房址、灰坑、灰沟、壕沟,其中根据H30出土的遗物特征,确认该遗址存在早于红山文化的兴隆洼文化遗存,为辽宁省内首次发掘的该类型遗址,对于进一步探讨红山文化的来源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实物证据。北部祭祀活动区发现有燎祭遗迹、祭祀坑、大型土台、祭坛遗迹。在祭祀坑内除了有陶、石器祭祀品外,还发现有鹿科动物骨骼和贝类等,其中在一个大型祭祀坑中发现了整套的农业工具,包括石耜(犁)、石刀、石磨盘、石磨棒、一件涂有红色颜料的石耜。最后对马鞍桥山遗址聚落布局与功能分区进行了总结分析,该遗址的红山文化居住址整体保存非常完好,经过精心规划布局,是一处兼具生活与祭祀等功能于一体的聚落址,祭祀活动区存在三个不同的使用阶段,是首次在红山文化聚落址内发现祭祀性遗迹,以往只集中于牛河梁遗址等高等级祭祀遗存发掘,填补了缺少低等级祭祀遗存的空白,为红山文化社会等级分层和区域内聚落分化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5.《洪河遗址与昂昂溪文化》

发言人:张伟

张伟研究馆员详细介绍了洪河遗址新石器时代昂昂溪文化的考古收获。洪河遗址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杜尔门沁达斡尔族乡洪河村南,2013-2021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六次学术性考古发掘,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发掘总面积约5500平方米,包含了新石器、青铜、隋唐、辽金、明清等多个时期的遗存。其中清理新石器时代环壕3条(发现5条)、房址42座、墓葬14座。洪河遗址昂昂溪文化挖建5条“连珠式”环壕,存在大规模猎头的暴力行动,表明昂昂溪文化私有制产生、生产力比较发达,社会组织比较完备,与周邻聚落的冲突比较激烈。洪河遗址的发现表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昂昂溪文化已经进入了一定高度的复杂化社会阶段,缩小了嫩江流域与中华文明核心区社会发展进程的时间差。同时“连珠式”环壕聚落的发现、大型房址的揭露,加上农耕经济因素的确立,表明昂昂溪文化居民是渔猎兼营农业,过着比较稳定的定居生活。洪河遗址的发掘,揭示了洪河遗址作为昂昂溪文化中心聚落的形态,厘清了昂昂溪文化的内涵、性质与年代,明确了昂昂溪文化的生业方式,弄清了昂昂溪文化与周邻文化的联系,为探索黑龙江文明起源研究提供了新材料,开启了黑龙江流域文明起源研究的新探索。同时以洪河遗址为代表的嫩江流域渔猎与农耕兼营的文明是中华文明满天星斗中的一颗明星,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多样性,实证了黑龙江流域文明对中华文明形成作出的贡献,改写了黑龙江流域的文明史。

6.《中国东北地区后套木嘎遗址骨柄石刃刀粘合剂分析》

发言人:王春雪 张雪微

张雪微博士首先对后套木嘎遗址及出土的骨柄石刃刀进行了介绍,并指出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复合工具出现和发展的背景下,粘合剂成为早期人类社会使用最广泛的材料之一。考古遗址中的粘合剂多以某种动物或植物等有机材料制成,在埋藏过程中容易腐烂,为成分鉴定带来了一定困难。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后套木嘎遗址出土了一些保存情况较好的骨柄石刃刀,通过提取骨柄凹槽处的粘合剂样品,并进行了FTIR以及蛋白质组学分析,以确定蛋白质成分和确切来源。双质子化胰蛋白酶肽的串联质谱鉴定结果与已知马和羊的胶原蛋白标记物最为匹配,表明该粘合剂是由马和羊的骨胶制成的动物胶。后套木嘎遗址粘合剂的分析揭示出了马和羊在遗址内的不同用途,其不仅提供肉、奶、皮、粪便等,还提供生产粘合剂的用途,并且后套木嘎遗址发现的动物胶是在中国发现最早的动物胶证据之一,揭示了约5600年前的粘合剂发展,比以前认为的早了两千年。

7.《抚远亮子油库遗址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与初步认识》

发言人:王乐文 杨琳

王乐文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亮子油库遗址的地理位置和工作概况,而后主要对遗址内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进行了分析。亮子油库遗址位于黑龙江省抚远市抚远镇亮子村西北约1.5公里处蛇山的西坡上,南临浓江河,2016-2018年进行了三次发掘。遗址大致可分为八期,第一至五期为新石器时代遗存,从早到晚分别属于亮子一期文化(文化面貌与俄罗斯境内的奥西波夫卡文化相似,根据亮子油库房址出土陶器食物残渣的碳十四测年数据,校正后为距今13266-13200 年);亮子二期文化(俄罗斯称马林斯克文化);亮子三期文化(文化面貌与俄罗斯境内的孔东文化近同);亮子四期文化(文化面貌与俄罗斯境内的马雷舍沃文化近同)和亮子五期文化(文化面貌与俄罗斯境内的沃兹涅谢诺夫卡文化近似),其中,以亮子一期文化和四期文化为主体。发现了新石器时期成排分布的圆角长方形或近方形地穴式房址,房内立柱较细,未见室内灶,房址分布密集、叠压打破关系复杂,可能是长期反复建筑、使用的结果。出土遗物主要为陶器、石器和动物遗存:陶器皆为生活用具,流行戳印纹;石制品主要为石叶、细石核、石叶石镞、两面器、锛、斧、凿等,制作精细,不乏水晶、玛瑙、石英等优质原料;动物遗存以鱼骨数量最多,反映了当时以渔捞为主的生业方式。该遗址内涵丰富,层位复杂,对于建立黑龙江流域新石器时代以来的考古学文化编年序列,了解黑龙江流域古代居民生业经济十分重要。

8.《查海遗址铲形石器研究》

发言人:王闯 张星德

铲形石器是查海遗址最具代表性的工具种类,对其深入研究对认识查海石器及聚落经济形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王闯以查海遗址出土的铲形石器为例,详细阐述了石器“生命轨迹分析”方法的运用,揭示出此类工具从“生”到“死”的整个生命过程及发展阶段,并对其中蕴含的人类行为和社会信息进行了解读。在此基础上,通过类型学、微痕观察及实验考古等方法和手段,对铲形石器的功能进行了区分和推定。最后,结合植物考古、动物考古方面的成果,认为查海遗址存在原始农业,并且已经步入到锄耕农业的初始阶段,可能实行短期耕作的轮歇制,人们过着相对稳定的定居生活。

9.《从东北亚陶器起源论中国的“陶器时代”》

发言人:孙倩倩

陶器起源研究是旧新过渡研究的重要方面之一,陶器这一技术的应用代表了晚更新世晚期人群在面对环境变化所选择的适应方式之一。孙倩倩以赵家徐姚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入手,阐释赵家徐姚遗址背后人群的旧新过渡模式以及对东北亚陶器起源的认识。

中国是世界上出土陶器年代最早的地区,在旧新过渡阶段的遗址中,出土早期陶器的遗址数量十分丰富,中国在东北亚陶器起源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东北地区地处东北亚核心位置,生态环境复杂多样,在陶器起源及旧新过渡研究中拥有巨大的潜力。

在旧新过渡阶段,以陶器代表的技术选择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发展演化路径。在陶器起源阶段,陶器与渔猎社会的耦合度更高;在其发展、繁盛阶段,农业文明是其绽放光彩的社会基础。

陶器是史前考古学研究的核心要素。陶器的普遍使用是作为划分新石器时代开端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新石器考古研究中,陶器是最基本的研究单位,陶器分析是类型学、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等理论研究的最主要内容,是文化历史考古学划分年代的最主要依据。

目前国内史前研究的时段划分是在西方考古学兴起背景下,是西方语境下文化输入的概念体系。随着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应讨论是否重建中国史前考古的划分体系,完善考古学基础概念,建设中文语境下的命名体系。陶器作为最能代表中国史前文化特征及考古学研究特色的器物,“陶器时代”应有一席之地。

三、闭幕式

专题研讨结束后举行了闭幕式。闭幕式由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李有骞研究馆员主持,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赵辉教授就本次会议做了学术总结,他指出黑龙江流域面积很大,从文化的角度来说,东北文化圈是一块大约28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史前与华北地区虽然是不同的文化区,但交流越来越密切,并且持续时间很长,是不断融合的过程,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应该以此为契机,更深入的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进程。饶河县委副书记、县长付殿军致闭幕词。

四、学术考察

6月20日,各与会学者实地考察了小南山遗址,在饶河博物馆观摩了小南山遗址出土文物,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至此,为期两天的黑龙江流域史前文化与社会研讨会圆满结束。(撰稿: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所有跟帖: 

玉器起源,随东亚人扩散 -JustWorld- 给 JustWorld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8/05/2023 postreply 10:04:04

你这转的是论文,太长了。 -燕然山- 给 燕然山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8/05/2023 postreply 11:05:58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