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中美救灾 (原创·秦汉号)

来源: passyi2 2021-07-03 11:04:08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5811 bytes)

对比中美救灾:汶川地震,13分钟启动应急机制,美国却考古式救援

遭遇灾难是不幸的,一个人的力量无法战胜天灾人祸,所以我们需要国家,需要四面八方的支援。世界各国都会有各种灾难发生,有些是无法避免的,但是我们要避免的是灾难后的人祸。来看看面对灾难,中美救援有何异同……

1、中国式救援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场8级地震,在四川汶川爆发,这里瞬间成为人间炼狱,地震造成近7万人遇难,1.8万人失踪,数十万人受伤,上千万人失去家园。

对比中美救灾:汶川地震,13分钟启动应急机制,美国却考古式救援

 

天灾我们无法避免,我们能做的就是救灾。

汶川告急!急需救援!

在中国人民子弟兵永远是冲锋在最前面的,第十三分钟军队就启动了应急机制,进入应急救援战备状态。

5月13,第一批子弟兵就进入了重灾区汶川,5月14日,由于茂县通讯信号受损,急需了解茂县的情况,为此15名勇士在一个“三无”(无气象资料、无地面标志,无指挥引导)的条件下,从5000米的高空进行高空跳伞。他们是被迫的?绝不,是在写了请战书,立下生死状的情况下才被允许的。

对比中美救灾:汶川地震,13分钟启动应急机制,美国却考古式救援

 

地震后的72小时内,已经有超过10万的救援人员前往灾区参与救援,包括海陆空三军以及武警消防等。

这就是中国速度和中国军民的鱼水情,中国军队的任务是保家卫国,“国”是中国这个大家,“家”是中国每一个小家。

行动为什么要这么迅速?

因为在地质灾难发生后“72小时”是救援最佳的“黄金救援期”,存活的可能性最高,每挖掉一块土,都有可能给被埋在底下的人多输入一分空气,多掘一寸地,都可以减轻被埋人员身上的一分压力,实践证明72小时内的救援是最佳的救援时期。

对比中美救灾:汶川地震,13分钟启动应急机制,美国却考古式救援

 

所以,要想减少人民的痛苦,尽快救出更多的遇难者,就必须加快脚步。军队,作为一支纪律严明的队伍,是最先被组织起来参与救援的,所以他们来了。

有路的地方乘车通过,没有路的地方就用双脚跑步前进,因为灾情就是命令,必须尽快抵达。在外国人看来,中国军人不携带武器前往救援很可怕,一旦发生不测,如何自卫呢?不过他们这样想,却让我们也很不理解,枪是保护家国,保护人民的,既然是救灾,为什么要带枪?

对比中美救灾:汶川地震,13分钟启动应急机制,美国却考古式救援

 

当然,中国的救援不仅是军队的事情,也是全国人民的事情,

还有一支被网友们称之为“史上最牛救援队”的山东日照“三轮车救援队”,5月14日凌晨,十位山东的村民开着家用三轮车,带着同村人凑钱买的方便面和矿泉水,以及自己吃的干粮煎饼咸菜从日照出发了,除了停车加油,十个人轮流开车不停歇,4天3夜,行程3000余公里,抵达了四川参与救灾。

对比中美救灾:汶川地震,13分钟启动应急机制,美国却考古式救援

 

这是什么?这就是大爱,可能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大爱精神,但他们知道这是同胞。

在这次的地震救援中,有22名烈士牺牲了,但是换来了成千上万人的活命。

2、美国式救援

同样遇到灾难,13年后,2021年6月24日凌晨,美国的一幢大楼坍塌。

凌晨,这时候人们刚刚进入梦乡,所以当灾难发生时,很多人被埋在了废墟里。灾难发生了就得救援,于是美国式的救援速度隆重上演了。

对比中美救灾:汶川地震,13分钟启动应急机制,美国却考古式救援

 

先来说一个名词“磨洋工”,就是干活偷懒的意思,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原来当年美国用清政府的“庚子赔款”准备在北京修建一座医学院:协和医学院,这个工程耗资500万美元,美国人嘛,当年对工程质量,建筑要求极其严格,由于是外国的“洋人”出资、设计,所以给协和医学院干活的中国工人被称之为“洋工”。建造中有一道工序,被称为“磨工”,十分繁琐,做这道工序被称为“磨洋工”,原本是个褒义词,说明干活精细。

由于那个年代,一直受外国的压迫,在中国的外资工厂里做工的工人们都很痛恨他们,往往采取“磨洋工”的方式对付他们,慢慢的原本的褒义词就变成了偷懒的贬义词。

美国的大楼24日凌晨坍塌,至今为止过了两个72小时了,但是仍有100多人杳无音信,而美国的救援人员却在磨洋工。

对比中美救灾:汶川地震,13分钟启动应急机制,美国却考古式救援

 

看看这张图,仿佛看见了网上嘲弄非洲人干活的场景。

对于美国式的救援速度,中国的网友们实在看不下去了,将之称为“考古式抢救”,为什么是考古式的?顾名思义,考古要求精细干活,不能把文物磕着碰着,不能有所损坏。救人嘛,当然也得小心,不能让遇难者受到伤害,更重要的是,不能让参与救援的人员受到损害,所以要小心搬运石块,刮风下雨得休息,8个小时工作以后也要休息。

假如,这是发生在中国,这些戴了滤镜的西方国家媒体会怎么报道?不过假如在中国要是这样,相关人员早就被追究责任了,比如2020年3月7日的泉州酒店坍塌事故,112个小时救出71人,事后49人被追责。

对比中美救灾:汶川地震,13分钟启动应急机制,美国却考古式救援

 

在美国,责任?完全不需要,楼塌了有保险公司,业主受困,有专门的商业救援组织,商业救援,谁又会在意下面的人是否能够生还呢?

早在1969,美国就可以把地球人送到月球,但是在佛罗里达州的这场大楼坍塌事件中,美国人似乎无能为力一般,只能面对不断增长的遇难人员数字。

对比中美救灾:汶川地震,13分钟启动应急机制,美国却考古式救援

 

当年中国人还在想着什么时候能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些如今都实现了。而美国,却因为寒流而停电、停水,这些场景似乎在中国已经很久没有发生了。

为什么美国式的救援如此的缓慢,如同考古一般?

美国人自己给了答案,说废墟中有很多化学物质,很多易燃易爆的危险物,必须十分的小心,不然一旦爆炸了怎么办,所以要在救援中寻找一个平衡点,不能让参与救援的人员受伤。这么说好像也很有道理。不过他们的心不会痛吗?

所以民众只好高举亲属的照片在外祈祷等待,在沙滩上摆上蜡烛鲜花祈福。难道去搬一块砖不更好吗?中国还有句话叫,人多力量大,废墟都不算大,一人一块砖难道会用一周还清理不干净?

对比中美救灾:汶川地震,13分钟启动应急机制,美国却考古式救援

 

如今,一周的时间过去了,假如在中国会怎么样?答案只能是继续救援,不抛弃不放弃,哪怕是一头猪,所以在汶川地震发生36天后,一头猪从被埋的废墟中救了出来,36天真是一个奇迹,所以它成为了“猪坚强”,被救出来后继续活了13年,最终安享晚年。但是在美国,小编可就不知道了。

对比中美救灾:汶川地震,13分钟启动应急机制,美国却考古式救援

 

对于美国这栋大楼,有网友这么算过:

对比中美救灾:汶川地震,13分钟启动应急机制,美国却考古式救援

 

3、中美角色转换了?

就在30年,美国还是让很多人向往的地方,城市建设得好、居民生活的好,而中国在30年前还是很贫穷。但是如今中国角色似乎进行了大转换,当美国人来到中国,首先感觉是,这里是中国吗?为什么比美国还要现代化?

今天是大楼坍塌,不知道是否是一种预示。

预示:大厦将倾。

预示:灯塔陨落。

对比中美救灾:汶川地震,13分钟启动应急机制,美国却考古式救援

 

再说一句,中美两国的军队。

美国的军队完全是职业化的,军人是一种职业,这意思就是拿钱办事,犯不着搭上老命。

中国的军队叫人民子弟兵,从人民中来,保家卫国是义务也是使命,所以遇到困难时军队就是中流砥柱,会为了救一个百姓一群士兵在拼命,在中国有一种“情”叫,军民鱼水情,鱼离不开水,水里也不能没有鱼。

最后来两组照片做个对比,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所有跟帖: 

看来汶川地震时胡锦涛能调动军队,温家宝没有摔电话 -wanttosaysomething- 给 wanttosaysomething 发送悄悄话 (113 bytes) () 07/03/2021 postreply 14:26:29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