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谢介绍!Danny Chen 的自杀是个悲剧。

来源: 2019-04-23 23:14:05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但我觉得这事不能光从racial harassment 角度来讲。不管是什么种族的人,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一个年轻的生命都是令人伤感的,很为他的家人难过。军旅职业和文化跟别的行业很不一样,尤其在前线生死关头的位置上,稍有闪失不单只自己,连同袍们的性命也可能被搭进去。没有那个体能和钢铁般的神经的最好不要入行。当然,这不能成为被同袍霸凌的藉口。记得网友我冇醉少校当年在博客里回答过网友提出的关于这个的问题的。我想他看这问题的角度应该是专业的。

说到David Henry Huang,这也是我喜欢的一个剧作人,也说一下我看过的他的剧。我最喜欢的是早期的Dancing and the Railroad 和 M. Butterfly.  他前年的跟San Francisco Opera 合作的 “红楼梦”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没看过。其中M. Butterfly 在探讨人性方面最棒,跟黄哲伦的很多剧一样,这个也是基于一个真实的故事写的,是一个from illusion obsession, denial to make-believe romance.  虽然舞台剧得了Tony Award, 但电影比舞台剧要演得好,Jeremy Irons和 John Lone演得太出彩了,尤其尊龙,演男的时候是男的,反串女的时候是女的,若男若女时引人寻味,念台词的功力,细微处的形体姿态,京剧旦角造型和唱腔,西洋歌剧。。。五官眼神连眉毛都是精细的戏,Oscar欠他一个最佳的提名。可惜导演David Cronenberg为了要突出对手戏的男角的主导位置,也是黄哲伦剧本本意要表达的主题之一:传统上西方人希望的西方文化要征服东方文化,而把尊龙的很多戏分給剪了(据后来尊龙和David Cronenberg的采访),片长的缩短令到整个故事讲得有点仓促,衔接简陋了点。即便这样,看完电影后仍然觉得是尊龙完全撑起了全剧。更遗憾的是当年Warner Bros在发行宣传时也不给力,据导演说是双方没就理念沟通到位。

种族和文化认同从来都是黄哲伦大部分剧的主创元素,其中 “Face Value” 里表述得最多。写那个剧的背景是80年代Broadway 重演Miss Saigon 时不顾Actors Equity里亚裔演员的抗议,跳过亚裔演员用白人演员英国的Jonathan Pryce出演剧里的亚裔角色,黄哲伦写了这个讽刺的comedy.  看过以前一个(大概90年代初)他的采访,知道他父亲生长于3,40年代非常崇洋的有很多欧洲租界的旧上海,1948年政权更替前才移民美国,他说欧洲白人文化在他父亲那代人里是被膜拜的。母亲虽然来自富有的非常传统的菲律宾华人家庭,但从小学校受的是西式教育,从小信西方的基督教,而对黄哲伦的家教却是西方教育的同时也要他认同很传统的那套中国文化,更期望他长大后只娶华裔妻子。但是,黄哲伦成长的年代,即便是在加州,整个美国社会还是普遍对亚裔缺乏文化层面的理解,远没有今天全球化下那么开明。他说虽然他生长在洛杉矶,上的是最好的prep school和大学,父亲是成功的银行家,那个年代还是会有人在路上叫他 Go back to your country.  这个造成内心极度敏感的他(好像艺术家文学家们通常比普通人更善感 ~~)成人后逐渐有认同的矛盾。他的第一任妻子是按照父母的意愿娶了华裔,但不久就离婚了,马上娶了个白人女演员,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文化反抗(rebel)。并且,从此很多访谈和文章里很容易看出他有点努力地在白化(说融入吧)和 探讨自身与生俱来的中华文化间矛盾的游走。相反,我觉得很多早期在自身文化就是本社会的强势文化下的中国生长,受完完整大学本科教育,成年后才来美国的一代人反而这方面的内心self esteem的缺失可能会少得多,甚至根本没有。这方面我看到的不少从华人经济地位占绝对优势的马来西亚,印尼,甚至菲律宾那边来的华人也是这样。当然,后来尤其是现今这个时代美国社会跟那时是大不同了。如今在美国的华人其实也得益于前辈老侨们多年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