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坛里转来的。。。

来源: mae 2015-03-01 08:52:16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7890 bytes)
IT时代网观点: 柴静团队的《穹顶之下》大火爆,又一次体现了这个社会的不成熟
霍比特人2015-03-01 06:11
IT时代网、IT时代周刊注:这两天柴静团队制作的纪录片《穹顶之下》,以极快速度成为了网络上的核心话题。相比于一边倒的叫好声音,此篇评论带来了不同的视角和声音。虽然里面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但我们认为,此片以清晰的事件梳理及巨大的网络传播效应,不出人意料地,让雾霾这个话题被更多人所了解和熟知,相关话题在公共生活中变得十分清晰,这固然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但作为一种传播手段,如果把《穹顶之下》放置在某种高度,甚至带有了一种神圣感,则未免失之偏颇。就像专栏作家杨早说的,“清醒的受众该将道德因素与情感因素放在一边,冷静地看待这部作品带给自己什么益处或害处”,如果批评无自由,赞美也会变得毫无意义。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就在于此。
?
2015-03-01 ?麦田 《 IT时代周刊》
?
1. 柴静团队“讲故事”做科普没错,错的是故事没讲好。有的网友质疑柴静拿自己女儿“讲故事”来做科普,说这样不好。其实这没什么不好,科普不是专业论文,你不讲故事,老百姓看不懂,就是应该讲故事做科普。柴静团队的真正问题,是这个故事没讲好。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女儿先天肿瘤”和雾霾的关系,立不住脚,讲起来就牵强了,缺乏专业的力度;二是讲的不是别人的故事,而是柴静自己的故事。讲自己故事这个策略有利有弊,最大的好处是后续的情绪感染能配合出来,凸显了一个“英雄母亲”的形象,有利于打造“柴静”个人品牌;缺点是把一个大的“雾霾”话题,容易做小了,容易引发人身攻击。果然就有网友说,你柴静高龄产妇、抽烟、开大排量SUV这些八卦,来消解了“雾霾”话题的严肃性。总之有利有弊吧,柴静团队还是选择了前者。
?
2. 点赞柴静团队的《雾霾》没错,错的是对片子的水准高估。雾霾这个话题,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柴静团队做出来这个科普报道,把以前只有专业人士、媒体人士和科普爱好者知道的一些知识,剪辑给大众看了。旧瓶装新酒,大众能接受,从而更关注“雾霾”这个公共问题。这是好事!应该支持和点赞!但是同时应该看到,柴静团队的报道,整体专业水平是不够的。有微博网友“@十八”评论过,这是CCTV的报道水准:“观点可以事先确定。。。反方的意见、负面新闻的合理理由、解决的方法、解决方法的模拟结果及评判,这些在片子里几乎不存在”。他说的很对。大家想想,我们之所以都反感cctv“喉舌式”的新闻,关键就是这类新闻永远是:“宣判”,而不是“陈述双方事实”。柴静团队毕竟是央视的精英,虽然离职了,做的报道同样是cctv的味道。所以虽然获得那么多别的新闻记者不能轻易获得的资源和环保部门的鼎力支持,柴静团队还是只做出一个加长2小时版的《焦点访谈》。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
3. 惊叹网络“自媒体”的力量没错,错的依旧是高估。在稍晚的时候,《雾霾》的网络收视率不断刷新,现在好像过亿了吧。有的朋友就兴奋的大喊,“这是自媒体历史意义的一天”。点击率惊人,这是没错的。但错的是因为柴静这个报道,而认为网络“自媒体”时代来临就很可笑了。从人民网首推,网络各大媒体步调一致强推,到微博大v各种溢美之词,然后环球时报点赞,这一系列操作不是很清晰吗?柴静团队这不是“自媒体”,这是“官方媒体”的互联网化,或者通俗的说,这是“党的自媒体”,昨天,是党的自媒体历史意义的一天!周某平模式不行,太生硬;柴静团队模式ok,小清新,党的网络宣传路线终于到位了!赞!说个闲篇,也就在这篇柴静报道的前几天,新浪微博的一个著名自媒体账号,“@肉唐僧”被消失了。突然消失。没人对此做出任何解释。
?
4. 感动没错,错的是跪下来感动柴静。有的人,特别是一些女性朋友因为柴静团队的报道而感动。泪流满面很多人的。因为柴静讲的是自己女儿的故事,所以容易激发人的基本情感。感动,是很正常的。但是,比如我的一个女性朋友,平时很理性的。看了柴静团队的报道,居然激动得圈了王思聪,呼吁王思聪在万达院线全面播放这段视频。这就有点莫名其妙了。这就不是“感动”,而是“狂热”了。那么,柴静团队到底做了什么事呢?简单的说,柴静团队其实是在“独立制作”的幌子下,在中央一级环保部门的全力支持下,做了一个cctv喉舌式的报道,引用了专业人士多年的研究成功,讲述了一个柴静自己的故事,依靠了中央一级宣传部门大力推广——凑巧这个故事的主题“雾霾”是你我关心的。她们就做了这么一件事情。总的来说,做的不错,但远谈不上优秀。一个获得很多常人不能获得资源的记者,做了一个60分的报道,这有啥好狂热的?为什么要对此感恩戴德的跪下去崇拜呢,把“柴静”个人品牌当做“英雄母亲”了。这实在是没必要。各位亲,站起来吧!CCTV里面没有一个人值得你崇拜,无论在职还是离职的。
?
5. 关注“雾霾”没错,错的是别成为被利用的“民心”。再次说明,对雾霾关注是好事,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多多关心的事情。柴静团队来做了这个报道,60分科普了一下,这也是好事。这些都没错。但是,我们作为独立思考的个体,面对社会公共话题,要精明一点。柴静团队的《雾霾》和戈尔的环保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完全是一个路子。戈尔是什么身份?政治家!柴静团队的《雾霾》本质上同样,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独立制作”,这是一个充满政治性的报道,如同《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不是一篇单纯的文学评论,柴静团队的《雾霾》是一个“号角”!背后有几方利益在博弈,柴静团队在报道中,一边倒的倾向环保部门,几乎成了环保部门的利益代言人。(如同戈尔是自己亲自上阵,没找代言人)。这些事情,我们在“感动”之余,也要想一想,别让自己成为可被利用的“民心”
?
6. 关注公共话题没错,错的是以情感和道德作为诉求。现代社会的所有公共话题,基本都是利益的问题。因此我们如果关注公共话题,基本的态度就应该是多方博弈,风险效益等等评估方式。在公共话题上诉诸情感和道德,基本都是“耍流氓”;说白了,都是在利用你的软弱的情感来操纵你的思想。以前强硬宣传不行了,换个姿势小清新再来一次,不过如此。而中国社会要进步,需要脱离情感煽动的怪圈;否则一煽动,就激动,这是一个极度不成熟不稳定的社会形态!柴静团队的《雾霾》火爆,又一次体现了这个社会的不成熟,令人忧虑。
?
亲,相信我:永远别去寻找圣母,因为你会找到绿茶!永远别去寻找大救星,因为你会找到独裁者。

所有跟帖: 

60分的报道,还是及格了 - 雾霾问题应该直接摆到共军官员的performance review里,看他咋忽悠 :) -走你- 给 走你 发送悄悄话 走你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3/01/2015 postreply 08:59:18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