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快乐 + 跟风也评颐和园

各位中坛的朋友们新年快乐。度假之前下载了这部电影,在飞机上看完,感触良多,下了飞机就看到铺天盖地的评论,匆匆写下了我的一点肤浅感受。 

整个片子给我似曾相识的感觉,在记忆里搜索了半天,Last Tango in Paris和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两部电影开始重叠. 因为同样是挣扎的灵魂,赤裸的性爱,政府的封杀,heated controversy…,套路好像同出一辙,导演在手笔上也有些模仿痕迹。 当年Last Tango in Paris的导演Bernardo Bertolucci在面对媒体的轰炸和政府的封杀时说过这么一段名言:‘I accept any interpretation of my film, but I don't film messages. I let the post office take care of those’. 我想娄导只是想在六四和柏林墙倒塌的特殊背景下讲一个特殊人物的一段特殊的青春故事,他没有要鞭挞或者歌颂什么,也没有要求观众去认同女主人公的生活态度。 我想有了这个层面的理解,就不难从文艺片,探索片的角度去解读,去体会甚至去欣赏了。电影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尤其是后半部分,导演渐入佳境,对人物的情感的掌控游刃有余,张力十足。 遗憾的是他驾驭大背景大场面的功力显然不够,而且剪接出了些漏洞,有些地方显得混乱,没有和主线故事很好的融合,算是败笔。  

首先我想指出的是这部电影的两大背景:

1。时代背景:80年代中后期的中国社会是浮躁,矛盾和混乱的。 从铁幕背后走出来的中国was totally lost,经济改革不仅刺激了人们对物质的渴望,更挑战着传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特殊利益群体和阶级(官倒和公派留学)在逐渐形成,人的欲望在被压抑了近20年后开始呈指数性膨胀,对金钱,权利,出国。。。当然包括性。

2. 个人背景: 余红从小丧母,家境普通,她敏感, 缺乏安全感 渴望爱却不懂得如何去爱。 但能从一个小地方考上北大,说明她是优秀的,理想化的,骄傲的,不羁的。和我们这些有母亲念紧箍咒的女孩子比起来,她有着自由的灵魂,但是没有boundary,不设底线,不知道保护自己,所以注定是个扭曲的挣扎的悲剧的灵魂。 

我是那个年代过来的,虽然余红的故事不普遍,但并不是完全不真实,尤其是在艺术院校(美术,音乐,电影类),综合大学的外文系或者中文系的学生们中间。 讲几个我的亲身经历吧。

大一看画展时认识了一帮美院的老师,大多是刚从浙江美院油画系毕业的,有思想有才气。 他们搞了一个前卫艺术沙龙叫做‘部落.部落’,我不太懂画,却常常被他们的作品震撼得无法言语。 其中有个年纪稍大点儿的,留着荷西一样浓浓的络腮胡子,穿着酷酷的乞丐装,背个大大的沾满油彩的帆布口袋,对当时的我来说杀伤力极大。可那也是相当‘混乱’的一群,荷西有女朋友,是音乐学院的,可是那个女朋友同时还有个德国男朋友。 有一年New Year’s Eve, 我们跳舞跳累了,他带我去他的宿舍喝水,结果。。。差点被他色诱,我记得很清楚他当时是这么说的:女人的身体是块未开垦的处女地,它有一片茂密的森林,森林后面有一条小溪,男人会让小溪偶尔泛滥,于是他便在女人的森林里种上一颗树,说着就拉着我的手放到他的‘树’上,我吓得落荒而逃,从此和这群人再也没有联系。 那应该是我最初的性教育。现在想想如果我没有底线,没有母亲天天的唠叨,我一不小心变成余红也未可知呢。 

六四时我在北大的女生宿舍住了两个星期,宿舍里有个女孩子打扮得很花大姐,深蓝的眼影鲜红的口红和她青春的脸那么的格格不入。很显然她在寝室里是异类,很少有人跟她搭腔。 也许我只是个visitor, 她对我没有设防,话匣子打开才发现她是一话涝。她说她有很多男朋友,大多是校外的。她说她不喜欢学校,尽学些没用的东西,比如政治经济学。她说‘男上女下不是压迫,输入输出不是剥削’这才是最有趣的政治经济学呢。我现在还能听到当时我下巴掉下时的掷地有声。我想这个女孩绝对有成为余红的潜质。 

影片触动我的地方有几处,一处是当余红得知周伟背叛后,回到宿舍正好晓军来找她,她哭得像个孩子,喊着要回家,可是家里会有一盏点亮的灯在等她吗?那一刻,我真好心疼她,没妈的孩子像根草啊。 还有一处是她在武汉被车撞了,横趟在马路中间, 意识开始游离时,她的画外音里却在问‘周伟,你在哪里啊?‘,那一刻,我哭得稀里哗啦。

对于周伟她是爱性合一的,只是她爱得太用力,太没有安全感,所有才会落得伤人和自伤的下场。就像一把沙子,握得越紧,沙子流逝得越快。 至于和其它男人,性不过是个载体,就像有人stressed out会捧着大袋的土豆片,有人会去击沙袋一样,都是发泄的方式,更何况她是个需要强烈感受到自己活着的女人,只是她用的是身体,太不会保护自己了。 

还有一点我想指出的,不管什么社会都有约定俗成的league, 余红显然和周伟,李堤不是一个league的,这可以从李堤能住两人间的宿舍,男朋友能公派出国的细节处看出来。所有不难解释她为何爱得那么用力,除了她渴望被爱之外,也许对她来说是难得的upgrade到不同league的机会呢。余红用句俗语去解释也算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一个。对于她,我虽然不认同,却能理解和尊重。最起码她活的真实,她忠实于自己的内心。 就像当初讨论安娜。卡列琳娜,我不同意她*****的说法。 其实女人,尤其是漂亮的女人,通常都有很多选择,而忠实自己的选择,而不是利益最大化的选择,往往需要极大的勇气,当然也可能付出极大的代价。

Hanif Kureishi有本半自传体的小说叫《Intimacy》,其中主人公的父母,原型应该是作者自己的父母,一位巴基斯坦外交官和来自英国的妈妈。 他们年一生在无爱,无intimacy的婚姻中挣扎,不过没有离婚、更没有出轨。 作者是这样感叹的“They were loyal and faithful to each other. Disloyal and unfaithful to themselves”- 最起码余红has been loyal and faithful to herself. 


所有跟帖: 

顶一下,再看,不过 -晓艳- 给 晓艳 发送悄悄话 晓艳 的博客首页 (36 bytes) () 01/04/2011 postreply 10:40:34

这是什么话? -庄有才- 给 庄有才 发送悄悄话 (65 bytes) () 01/04/2011 postreply 10:41:42

不知道,看不懂她的内心,不过,生活是严肃的,谁玩弄它,它也会玩弄你,就看谁玩得过谁了 -因子- 给 因子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1/04/2011 postreply 10:43:23

整个故事都是子虚乌有,无病呻吟 -iwi- 给 iwi 发送悄悄话 iwi 的博客首页 (115 bytes) () 01/04/2011 postreply 10:48:44

如果都像他们这么折腾,2012地球就得完蛋 -iwi- 给 iwi 发送悄悄话 iwi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1/04/2011 postreply 10:52:17

同意. -深深海洋- 给 深深海洋 发送悄悄话 深深海洋 的博客首页 (30 bytes) () 01/04/2011 postreply 10:55:53

那时候公派和两人宿舍不一定需要特殊关系 - 据我所知,北大和同济都有大批公派留学的记录。那时研究生和博士后的待遇就是不错。 -还是没笔名- 给 还是没笔名 发送悄悄话 还是没笔名 的博客首页 (70 bytes) () 01/04/2011 postreply 11:09:03

顶你!如果我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朋友我会帮助她的,真是心疼这样的女人。 -Oona- 给 Oona 发送悄悄话 Oona 的博客首页 (59 bytes) () 01/04/2011 postreply 11:09:11

回复:新年快乐 + 跟风也评颐和园 -SFHawaii- 给 SFHawaii 发送悄悄话 (7233 bytes) () 01/04/2011 postreply 13:40:16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