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颐和园》是一部国产影片中出类拔萃的难得的感人好片。对我们这些同时代的人来讲,总的来说,具有真实感,画面拍得也美。电影就是反映的对爱情和理想的追求(活得强烈些,呵呵,但不是对性的追求,不是对政治的追求),以及现实对这种追求的无情的压抑,我很喜欢和同情余虹这个角色,余虹和李提的对比也很有味道。
要欣赏这部电影,要排除两个误解:关于政治事件和性。之前的讨论不管正方反方执著于这点有点舍本逐末了。
首先,这是一部反映爱情和生活的压抑的故事,反映政治并不是编剧的意图,观众不要纠结于六四,主人公并没有鲜明的政治观点也没有在事件中扮演任何超出无足轻重的角色,那个事件只是一个backdrop,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主人公们的轨迹(离开校园、出国)。
第 二,电影主要是反映情感的,把它和色情片扯在一起绝对是牵强俯会。当然,也有一些夸张的败笔,比如余虹在大学时开放的生活的一些细节,那时一般是没有那样 的条件的,更严重的是,以余虹的背景,电影并没有讲她的性格和性开放是如何形成的,她毕竟在那个时候是少数,所以电影在这方面是欠缺说服力的。但是它绝不 是色情片,最好的证据是大结局,色情片肯定也不会放过这个机会整一个另一方面的“高潮”的,我看的时候就暗道千万别俗千万别俗,结果电影还是让我满意的, 让我想起福楼拜的《情感教育》的结尾,非常感人,给剧本鼓掌。
大家对这个电影争议很大,我想跟文理科无关,容易有共鸣的,是在感情生活和人生中有过挫折的观众,以及大家说的比较敏感的“文青”,而生活比较扎实顺利或者对人生已经看得比较“透”的观众则不容易共鸣。想起司汤达给自己小说的题词:To the happy few. 这部电影可以题献给 the tormented few,不安分的。
对电影的技术方面俺没有资格置啄。片名有点违背常理 ---- 翻成英文才有寓意。没看之前很funny地跟着掺和了好几天讨论,看了以后颠覆了俺的成见,如果这部电影是一座为余虹这样挣扎的年轻人立的牌坊,俺很荣幸它上面也隐隐有自己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