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夜莺颂>>第七节的翻译

来源: biaochen 2010-03-22 04:49:37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3483 bytes)
 在英文诗歌翻译中,会遇到某些不易转换的意象。这里举一例,济慈的《夜莺颂》第七节中有三行,原文是:  
The same that oft-times hath  
Charmed magic casements, opening on the foam  
Of perilous seas, in faery lands forlorn.

这里济慈用了一个童话传奇故事讲到美丽的公主被囚禁在海上古堡里,勇敢的骑士泅过惊涛骇浪,救出公主,获得她的爱情。(也可能是借用希腊神话和传说中的故事:青年勒安得每夜泅渡赫勒斯滂海峡去与情人希罗相会。最后一次,希罗的灯火了,勒安得溺毙在大海里,希罗找到了他的尸体后,投海而死。)济慈想像夜莺的歌声打动了美人的心,使她打开窗户,望看大海,盼望勇士的到来。但原文文字上没有出现美人,只出现magic casements(神秘的窗子)这个意象。译文该如何处理呢?

这三行诗,朱维基的译文是:  

也许就在那孤寂的仙境  
经常朝著危急的海浪而开的  
那个著了魔法似的窗格。

朱译按原作只出现“窗格”而不提美人,使读者摸不着头脑。

查良铮的译文是:  

就是这声音常常在失掉了的仙域里引动窗扉  
一个美女望看大海险恶的浪花。

查译直截了当地写出‘“美女”,而原作不是这样,这样译就失去了原作含蓄的意味.

屠岸的译文是:  

这歌声还曾多少次  
迷醉了窗里人,她开窗面对大海  
险恶的浪涛,在那失落的仙乡。

该小节开始于诗人的存在(注意动词的现在时)。诗人然后三次提到历史上夜莺的歌声。第一次提到打动皇帝和村夫的歌声;另外两次是具体的,来自旧约和童话故事等。历史变成更久远,包括非人类的过去和地点,在没有任何人类存在“仙乡”。诗人试图用这些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件,将夜莺的歌声和情景限制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迷人魔窗”童话”中的主人公是“孤独”的,海洋是“险恶的。”这两句诗暗示了诗人开始认识到痛苦,并试图逃走。

朱译虽有缺点,但他把magic译出了:“著了魔法似的”magic也可解作“著了魔似的”。magic这个词在查译和屠岸的翻译中都没有译出。原文magic casements是个隐喻,它暗指窗里有美人,是“孤独”的。为了读者,屠岸只好牺牲隐喻,把它译为“窗里人”,使隐喻和它暗指的对象结合,受到夜莺歌声的迷醉。如果在译文中把magic加进去,那么上面屠岸的翻译三行中的第二行就要变成:“迷醉了那著了魔似的窗里人,她开窗面对大海。”这行变得过长,在视觉上失去了匀称,是“失”。再说,译文中已有“迷醉了”,那么省去“著了魔似的”,便不能说损害了多少原意,两“失”相权,取其轻者,这就是屠岸的译法。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11. 布莱克上尉
  • 10. 温特格林
  • 罗马
  • 索伦托
  • 9. 巨牛少校
  • 所有跟帖: 

    学习了. -8哥- 给 8哥 发送悄悄话 8哥 的博客首页 (25 bytes) () 03/22/2010 postreply 07:03:16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