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坛人物】之一,felix_tian

来源: 2013-01-17 05:06:56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摄坛人物】之一,felix_tian

Contax相机7台, RX, RTSIII, ST Cameras with 16/2.8, 18/4.0, 21/2.8, 28/2.0, 28/2.8, 50/1.4, 100/2.8 微距, 135/2.8, Mutar II 2X 增距。
Leica M6, M4, IIIC Cameras with 21/4.5, 35/1.4, 50/1.5
Hasselblad Xpan, 501C, SWC with few lenses.
针孔相机及lomo 相机 6台。
Canon 5DII 相机1台, Canon镜头无。 使用接环转接Contax 系列的Zeiss镜头。
Durst 放大机 及全套暗房设备
Jobo CPP II / TBE 冲洗机各一台

 

摄影是我的香格里拉

 

多少个万籁俱静,霞光待现的黎明,我站在高山之颠,向着东方支起三角架,在威士忌的芳香里,静候苍穹开窍的瞬间;

少个错综恍惚的片刻,我透过几块圆形玻璃,在涌动的人群中,灵光乍现,蓦然瞥见似曾相识的灵魂;

多少个不眠长夜,伴着刺鼻的药水气味,我伏身漆黑斗室的一束聚光下,心气飞扬,随着片片斑驳银盐起伏激荡;

。。。。。

摄 影,对于我来说,已经远远不止是一种爱好,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我看世界和让世界看我的媒介。摄影用一个带孔的黑盒子,向我展现的是个如此动人和不可思 议的广阔天地。在这里,我一遍遍地为"人类一家" 里温情的面孔而动容,为Ralph Gilbson 音乐样的抽象而击节,为亚当斯刀刻般的山水而折腰,为Eugene Smith 圣者似的慈悲而拍案。天地之大,尽收方寸之间,人心之同,宛若天涯咫尺

观毕冥思,惊叹之后是感激,感激之后是敬畏!

向 我打开摄影阿里巴巴之门的是Carol Lawton女士。一九九七年秋天,我在家附近的社区大学里选了门初级黑白摄影课,当执教的Carol在红红的暗房灯光里第一次把一张相纸扔进显影液,在 黑白影像魔术般出现的瞬间,我惊呆了,那是一种洗礼般的颤栗,我至今仍能记起当时头皮发麻的感觉,始知自己与摄影今生有缘,从此踏上摄影不归路。

在一声声的快门声里,我找到了自己的世外桃源,也找 到了自己描绘世界的独特语言。摄影者最大的障碍是放弃自我,追赶时 髦风格,我觉得风格是不应该模仿的,追求别人的风格会永远落在别人的后面,每个人的眼光和世界观都是独特的,发现属于自己的看世界的方式是找到自己摄影之 路的起点。摄影大师Bill Brandt 有句话:"摄影者应该有初生婴儿或是初入国境旅行者的目光" ,我把这句话放在了我网站的首页,时刻提醒自己用空白的心灵去看世界,让世界来打动自己。

在属于我的摄影视觉语言里,有两个音节是必不可 少的,那就是张力和视角。在我看来,照片的内涵赋予片子灵魂,照片的构图赋予片子灵气和生命力。一张在艺术上 有价值的片子首先应该具备形式上的完美和视觉上的冲击力,好的构图不仅要平衡,而且要"奇",要充满张力,观之咄咄逼人,呼之欲出。构图展示的是摄影者看 世界的独特方式,是非常个人化的东西,因此理所当然地应该随心所欲,学习构图法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打破它,所以我在构图上只遵守一个法则,那就是构图无 理,图随心动。我不信奉底片不可切裁的原则,虽然绝大多数情况下我并不剪裁,裁剪底片如同在暗房里做遮挡和加光一样属于二次创作,有时,为了构图上的张力 我会毫不犹豫地在暗房里切掉片子里人物的一只脚。

我极喜欢使用超广角镜头,除了微距摄影,很少用到50mm以上的焦距,我网站上百分之 六十以上的作品是用Zeiss Distagon 21mm 这一只镜头照的。当我使用50mm以上的镜头时,总有窒息的感觉。使用超广角镜头是一种挑战,因为广阔的视角和摄影的减法准则是相矛盾的,但这也恰是摄 影乐趣之所在,驾驭它就如同驾驭一匹烈马一样妙趣横生。广角带给人的是惊艳的角度和直指人心的迫人效果,但这并非等同广角镜头的视觉夸张,靠广角变形来吸 引观众只是肤浅的猎奇行为。广角虽然宽于人眼的正常视角,但运用得当,可以使观众毫无察觉,不因视角反常而引起排斥和反感。善用超广角是一种润物无声的境 地,是漫然卷帘,乍见春光的喜悦,是新奇视角和无畸变的完美结合。

我喜欢驾驭的另一匹烈马是红外胶片,这也要归功于Lawton女士, 有一次我没有完成作业,她罚我要么写篇文章,要么照一卷黑白红外片,我理所应当地选择了 后者。我当时从来没有听说过这种胶卷,跑了很多商店都买不到,最后还是从纽约邮购了几卷。根据在网上找到的资料,小心翼翼地照了一卷,谁知这一卷照得非 常成功,连Lawton女士都很意外我能无师自通。自此我就爱上了这黑白胶片里的异数。

黑白红外片是非常奇特的胶片,它不仅能象全色胶 片那样记录可见光,它还能记录人眼看不见的红外线,普通胶片可记录波长250nm--680nm 的可见光,而红外胶片可记录的范围为250nm--900nm 。因此,在完全相同的情况下摄影,红外胶片的底片密度会比普通胶片大的多,对摄影者的暗房功夫要求也高一些。红外胶片没有ISO度数,要在暗房或暗袋里装 卸,颗粒奇粗,后期制作困难,并且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依赖摄影者的经验。这些代价换来的是它超常光谱频率带来的梦幻效果,而表现梦境是我一开始就企望达到 的风格。

我不太喜欢过份主观或纯写实的东西,而是界于两者之间的风格,正如梦境一样,似是而非,触动的是观众或自己内心深处隐约不可言的 灵犀,唤起久远的人生经验和 潜意识里的理想。为了表现梦境,我试验过很多手段,如针孔摄影,宝丽来后期加工等,最后还是觉得黑白红外比较实用。红外胶片有很强的不可预见性,在红外片 里,观众会看到与日常视觉印象相反的影像,这是因为红外胶片记录的是物体"反射"回来的红外线,并非"发射"的红外线,物体反射的能力不同,记录在胶片上 的影像密度也就不同,如树木,草地,人体都是很好的反射体,在阳光下会呈现为白色,而蓝天几乎不反射红外线,会呈现为黑色。普通的胶片照出来是"蓝蓝的天 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红外片则是"漆黑的天上煞白的云飘,煞白的马儿在雪地里跑"。

使用红外胶片只是一种手段,当空气中的红外线含量不多时,红外片和普通黑白片并没有什么差别,而且用普通黑白片,如TMX,TMZ加上红色,绿色镜片可以达到和红外片非常近似的效果。红外片是匹烈马,我喜欢它是因为它与众不同,并非它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

适 当的手段加上有趣的题材才会产生引人的视觉效果。我的摄影范围很广,几乎对所有的题材感兴趣。面对一个题材,我通常花一段时间观察细节,感受气氛,每当我 真正被题材打动的时候,头脑里都会出现清晰的底片成像,同时手里的相机也会迅速,自然而然地照出有感觉的片子。我使用的Contax RX 单反和Leica M6旁轴相机给我提供了最大的机动性和极佳的光学素质,我原来一直拒绝使用中幅,直觉上感觉笨重的器材会影响片子的灵气,直到最近才开始使用Mamiya 6,哈苏之类的旁轴轻便中幅相机,因为发现6X6的片幅具有构图上的独特之处。

我很感激摄影带给我的心灵解放,踏入这片灵妙的天地,方知大千世界可藏于袖里乾坤,芸芸众生不外乎殊途同归;白驹过溪与无古无今,竟然,只是凡人的一念之差。

 

后悔年初有点轻率地答应华兄这事,现在发现帮朋友"吹捧"朋友的事情真TMD不能干。 但谁让我先"拿人家手短"呢? 残酷的现实也让俺这没文化滴终于明白啥是"黄鼠狼"拜年啊! 实际上,华兄大概也是看透我,知道我也只有当面(摄坛)说好话,私下(小组)里说坏话的胆量。还真是这样,一开始我还壮着胆子以为又碰到砸砖日,可以公报私仇了,可一查黄历,好像这月是砖事不宜耶~

看田城的文字往往会比较累,就让我自作多情,先简单地帮大家归纳一哈,拣点正能量的东西来说说。 这样也感觉像是跟田城在进行一次对话,一种类似于我们在那漫天风沙的日子里,一支烟,一瓶酒,一段音乐,躺在沙滩椅上,海阔天空瞎JB乱侃~

要理解田城的片子大概先得从他那著名的《乌托邦》系列说起。百度解释:"乌托邦是人类思想意识中最美好的社会",换句话说就是"没有的地方"。 田城用摄影(他的香格里拉),用一个靠记录生活真实瞬间的工具来表达一个"没有的地方"? 这真是需要摄影师具备敏锐和灵活的智慧! 他选择了沙漠,选择了红外胶片,选择了21mm广角。正如他自己所说:"在属于我的摄影视觉语言里,有两个音节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张力和视角。"

为了他的乌托邦("张力和视角"),田城连续7年参加在内华达沙漠的烧人艺术节,在那年年相似的地貌人文环境中,他不想呈现眼前的真实,更想表现无法看到的图像,他努力寻找并找到他需要的主体,他的片子没有叙事(猎奇?),更多是象征,日光之下展示给我们一个全然不同的影像世界!

"有时,为了构图上的张力我会毫不犹豫地在暗房里切掉片子里人物的一只脚。"(田城)
嗯,照片的边缘决定内容~ 哈哈哈!
"在我看来,照片的内涵赋予片子灵魂,照片的构图赋予片子灵气和生命力。"(田城)
你说的没错! 我想起自己的一个小故事:
现在影像制作的普及化,一些片子虽然内容贫乏,但合适的后期,也能让片子看起来挺有"气"有"力"的,比如我的一些片子~
我见过国内一修图师,有扎实美术功底,把我一张人像片修得美的让我自己流口水的地步~ 人体的结构,色彩和影调把握非常到位! 后期作为工具,作为摄影师的第二次创作,一方面可以话腐朽为神奇,另一方面也可以"恶化"一切,关键看你的功底了。 很多时候,对后期的反感更多是源于不了解的误解。 我自己因为水平和兴趣的原因,就想做一个认真拍照的,而不是一个认真做图的。一切从基础开始:色彩,构图,黄金分割,立意等等,这些才是摄影爱好者最应该具备的!
对一张真正有内容的照片,那些后期的技巧相对来说就没有那么重要了,比如你的不少片子~

"每个人的眼光和世界观都是独特的,发现属于自己的看世界的方式是找到自己摄影之路的起点。"(田城)
这正点! 跟绘画不同,摄影必须照单全收眼前的一切,摄影师在现场自由度最大的就是选择一个视角,就是我们看世界的方式,就是那双连接着心灵的眼睛。(泥马,都心灵啦? 我咋这么有文化~)
"摄影大师Bill Brandt 有句话:"摄影者应该有初生婴儿或是初入国境旅行者的目光" ,我把这句话放在了我网站的首页,时刻提醒自己用空白的心灵去看世界,让世界来打动自己。"(田城)
看你的片子我就希望让世界通过你来打动我,发现不少Bill Brandt的影子在你的片子里,算是大师打动了我,你丫继续努力哈~

这里有两张精彩的片子(#14,#20),据田城自己讲可谓上帝之手,也许"当摄影成为信仰,作品也只有籍上帝之手来完成。" 无论田城的片子是艺术还是运气的产物,他那独特的影像构成了对约定俗成的观看习惯的强烈冲击,这难道就是我梦寐以求的"陌生感"吗?

田城粉丝居多,让我羡慕嫉妒恨~ 为避免甜粉们砸我,最后再拉个大旗来挡着: "摄影呢,不是用脑袋来拍的,绝对不是。写文章那类的事情才需要用脑。相机里就有脑的构造了,所以不用管它,只要稍微给它搞一下就好了。"(荒木经惟) 这荒(黄)大师说得好! 兄弟啊,咱们以后就一起"不动脑子"拍照了,一起带着"空白的心灵",比翼双飞去看世界哈~

 

  Chicago80,2013年1月

 

 

摄影作品

(1) 乌托邦系列之一

 

(2) 乌托邦系列之二

 

(3) 乌托邦系列之三

 

(4) 乡愁系列之一

 

(5) 乡愁系列之二

 

(6) 出埃及记系列之一

 

(7) 出埃及记系列之二

 

(8) 印度心经系列之一

 

(9) 印度心经系列之二

 

(10) 印度心经系列之三

 

(11) 印度心经系列之四

 

(12) 安魂曲

 

(13) 巫毒

 

(14) 旅程

 

(15) 海妖系列之一

 

(16) 海妖系列之二

 

(17) 海妖系列之三

 

(18) 独白系列之一

 

(19) 独白系列之二

 

(20) 风景

 

附:    
【摄坛人物】之一
felix_t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