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头&Y头免进:分享 道德 & 摄影道德系列(4) 数字时代纪实摄影的道德标准

来源: 舒曼雅艺 2014-11-21 17:48:11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35584 bytes)
 
请问版主和各位大侠,有什么办法可以安全链接 Internet image 到摄坛吗?
 
添加图片时左边明明有这么个选项, 以前用过, 现在为什么这个功能被锁禁?
 
摄影论坛, 应该提供可以观赏研习和对比外面Internet image的功能啊?
 
请版主们跟WXC技术支持部门反映这个情况, 多谢!
  

“雇狗”搜来D
  
ZT 数字纪实摄影的道德准与自觉 - 中国摄影在线


http://www.cphoto.net/luntan/03/15.htm


(湖北)




 


      记得正好是十年前,当我第一次看到科技人员用数字技术清除图像杂点改变影调结构时,那份惊讶至今仍难以忘怀。时至今日飞速发展的高科技已经将摄影艺术带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但是,任何事物的进步和发展都会伴随着新的问题出现。数码影像未普及前,摄影人改变影像并不容易,因而就不会出现或很少出现照片作假的道德问题,并且因为胶片有成本和操作方面的问题,摄影人揿动快门不可能那样随意,他们多少要考虑拍摄对象的某些价值。现在则不同,数字技术在摄影中的普及使纪实摄影(新闻摄影)面临严峻的考验,主要表现在:★后期制作中影像脱真化程度越来越高;★前期拍摄瞬间掌握的理性判断越来越弱。这样久而久之就使得最终作品的真实性受到质疑,纪实摄影的灵魂被践踏。不久前发生在《洛杉矶时报》的一张合成照片事件,就是由一个有着25年从业经验,并且获得过"加州新闻摄影协会2001年度摄影师"诸多奖项的摄影记者布赖恩·尔斯基一手造成的。尽管事情被发现后他深感懊悔,但却无法挽回被报社解雇的命运。

     
鉴于上述现象,我们如何摆脱实际操作中的被动,避免本来是优势手段的数字技术成为弊端的有效方法呢?我以为是道德武器。

     
纪实摄影道德标准的确立

     
纪实摄影道德标准是纪实摄影真实性的重要保证。这个标准的实质就是要在主体与受体(纪实摄影创作者与受众)中形成一种普遍正确的思想约束力,即道德约束。事实上约束并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更好、更早地获得创作自由。因为道德约束并不是要约束正常的创作思维,仅指行为方式的正确指向。

     
道德约束是人的内心约束,是由道德意识所控制的,而道德意识的培养应该是主体自觉追求的目标。当然,道德意识的树立首先需要舆论宣传的引导并依靠协会等各级相关组织的大力支持。其次,必须使每个主体真正理解道德标准的深刻内涵:①仅指从事纪实摄影的摄影人应该遵守的职业操守;②道德标准的目的不单是为限制而提出,其真实含义是提升主体的社会责任感;③从一开始就在主体的内心深处植入一种是非观;④形成了正确的是非观,才能对真理有相对全面的把握,才能使自己作品的内容具有说服力;⑤保持纪实摄影的纯洁性。

     
道德标准不具强制性,没有法律效应,所以它针对的群体是那些真心实意为纪实摄影作贡献的人们,可以说创作主体始终都有这样的意识,即:我首先是一个有良心的人,然后我是一个从事纪实摄影的摄影人。

     
如果主体对自己在数字技术面前能否经得起诱惑拿不定把握,那么最好还是把创作定位为艺术类摄影。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摄影类别在后期制作方式上都须用同一种道德标准来衡量,艺术类摄影在后期创作中很多时候都不排斥使用数字技术夸张艺术效果,张扬艺术个性,其特征是间离现实,强调表现。纪实摄影则不然,它强调的是再现,其本质特征就?quot;"""纪实摄影的灵魂,容不得半点马虎。如果受众看到的纪实摄影作品是虚假的、被篡改了的或部分被篡改了的,那么受众就会蒙受欺骗,特别是此类作品的感染力越强受众的利益所受的侵害也越大,其主要原因是受众首先感受的是真和纪实摄影独有的抓拍技巧,然后才是艺术方面的事,可以想像如果我们拍摄一场足球比赛,运动员?quot;倒挂金"动作中的球是""上去的;"大眼睛"的眼神是""上去的,千百万受众的眼球该蒙受多大的冤屈。一般来说,实施某种行为并造成了不良后果,就可从道德上加以评价,成为道德行为。无论主体创作的出发点如何,只要作品欺骗了受众就是失败的,在某种程度上应受到批评乃至谴责;布赖恩·尔斯基的作品曾令图片编辑激动不已,甚至被认为值得竞争普利策奖,但合成照片的做法一经发现,所有正面的威力都变成了相反。假照片的反面影响不仅使编辑提心掉胆,也让爱好者大惑不解,在一次全国高校影展上,我和一位老年大学的摄影爱好者有过一番对话,足以说明假照片的泛滥已经上升到了道德层面(以下对话简?quot;""")。
 

     
她:老师请问这幅作品为何仅灯笼是红的,其它部位都是黑白的呢?

     
我:以前暗室可以加工,现在电脑很方便就可以做出来。

     
她:这种艺术照片获得金奖勉强可以接受,因为它首先暗示我们这是艺术夸张,重点是艺术效果,而不是真实。但我们不解的是:这展厅的大部分作品都令人眼花缭乱,不知真假,我们认为既然是照片就应是真实的,或以真实为主的,而现在我们观赏作品得先分辨真假,才能进行下一步。

 
我:此次影展有纪实作品、新闻作品和艺术作品,当然真实性是第一位的,即便是艺术作品能够真实我以为还是最好的。

     
她:我们老师上课时经常讲到抓拍瞬间的重要和乐趣,他们为了拍朝霞或晚霞必须做好充分准备,而且关键时刻每一秒钟都很宝贵。现在我们看到照片上再好的霞光也不会很激动了,因为,我们本能认为这是""上去的(有时即便是真的也如此)。其实以后可以举办电脑制作大赛,或标明"经过电脑制作"这样问题都解决了。我们还是佩服有真功夫的摄影家,而假东西伤害了我们的这种感觉。

 
我:此倡议比较合理,特别是纪时照片假了就会欺骗读者,成为不道德的行为。

     
过,同一个行为可能是道德行为,或是法律行为、技术行为、审美行为等,如何评价它,完全看我们站在什么角度,持何观点,有时甚至会得出截然相反的评价。譬如在纪实摄影中,摄影者改变的影像如同真实一样,在技术上作出"堪称一流"评价毫不过分,但由于"纪实""",在道德上却只能作出不守职业道德的结论。而"堪称一流"的技术用在商业摄影中却有可能是名正言顺的。

 
实上道德行为不仅单指后果,也包括行为过程,它有时是可以被他人从外部观察到,有时只能是自己知道,如:"以前,记者将整卷底片交给图片编辑,编辑能够从中清晰地看到记者拍摄的全过程,然后进行判断选择。但现在,记者可以只选择愿意给编辑看的照片,而将其他的隐去。编辑拿到的已是不完整的资料,倘若记者作假,编辑也无从考?quot;(《中国青年报》)。不过摄影人的行为过程还有内在的和主观的一面,如果意识到这一点,将道德标准作为内心的一道门槛设置在这里,那么主体在弄假前必然会有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面临着内心的道德选择。稍有良心的人在此时往往会陷入道德困境,如此反复了多次以后,相当程度的焦虑、紧张、不安,最后演变成为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甚至伴随着内疚和悔恨,直到永不弄假,这时道德标准的作用就达到了。

     
纪实摄影道德自觉、道德标准的内容及其关系

     
纪实摄影在操作上普遍出现后期制作时改变影像的道德问题,是数字时代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虽然作者本人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同道德有关系,并且出发点也许都是好的,但后果却是严重的。对于这种现象如果没有清醒的认识并在行为上加以制止而任其发展,将会让创作主体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不良习气,继而污染纪实摄影生长的土壤。当然,纪实摄影追求自然、自由及手段的多样化又是其丰富多彩的保证。这时解决操作中的道德问题不仅要涉及到道德标准,更重要的是从内心深处培养主体遵守职业操守的自觉性。

     
道德自觉作为道德实践的心理构成具有非强制性的特征,这也是同伦理学净化人类心灵,培养高尚卓越的人类精神相一致的。因此,自愿遵守某种道德原则应是具有卓越人格摄影人发自内心的愿望。

     
道德自觉和道德标准的关系除了同以上道德标准内容的规定有关外,还同它们的特点有关。道德自觉是关于心态的主观方面的问题,以认识为主;道德标准是外在的原则,带有限制的含义,以规定为主。虽然两者截然不同,但却相互关联,缺一不可。一方面道德自觉的目的是道德标准;另一方面道德标准通过道德自觉起作用。没有了道德自觉,道德标准就无法实现。同样,没有了道德标准,道德自觉就是句空话,所以普遍提高摄影者个人的文化修养是道德标准得以执行的保证。而作为目的,道德标准制定得越明晰、合理就越能为摄影者个人的主观所认识和接受。这样道德自觉性的提高也就落到了实处。

     
纪实摄影道德自觉的情感因素

     
思想家卢梭十分感慨人类自愿遵守大多共同原则的觉悟,他认为正是人类在自然界的单薄和孤独产生了凝聚力,而人类的互爱则产生于我们面临的共同苦难。人的情感源自早期孩提时代,譬如婴幼儿时人只能感受自身的疼痛,因为没有起码的理性,他们不可能联想到别人的感觉。在后天的教育和潜意识形成中,感官的进一步发展促使人自己能为他人和同类设身处地的着想,因此发育出了共同的欢乐、恐惧、忧伤等各种情感,特别是同样的灾难所造成的凄凉景象使人身置其中产生了从来没有体验过的同情。

     
同情是个体与个体,或个体与群体的感情共通互动,也是感情交流的表达方式之一。同情作为道德的源头更是道德情感的基础和道德自觉的动力。因为出自人的本性,同情的过程将我们紧密地同他人联系在一起,通过想像我们逼真地感受到他人在遇到不幸时的感情,这同人性中其他原始感情一样是本能的。在设身处地想象自己忍受别人所有的同样痛苦时,仿佛我们自己就是受难者,还会形成关于别人感觉上的某些想法。正是通过情感共鸣,我们才会努力体谅当事人在困境中的心境,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真诚、宽容、公正、诚实、大度等美德。有了这种美德,在很多情形下人们就会自觉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去做一些损人利己的事。

     
难想到在纪实摄影前期拍摄与后期制作过程中,摄影主体的头脑中常常会浮现上述情形,尽管可能是无意识的但却是一个好的兆头,也是一个优秀摄影师素质的体现,因为首先,只有将自己的情感同被摄对象联系在一起,才能时常关注对象,理解对象和更深刻的认识对象。目前我国已经出现了一批这样的摄影人如:纪实摄影家卢广心系百姓最底层,他以强烈的同情心与被摄对象打成一片,拍摄了大量社会焦点问题:拍西部大淘金时他就和劳工同吃馒头喝柴油机里冷却水;拍吸毒就和吸毒女真心沟通以情感人;拍艾滋病他就30多次到灾区,帮助病人解决实际问题,以自己的心血乃至生命记录了天人大战的血腥与残忍。其次,有了前期拍摄时的道德境界,后期制作过程中就会自觉遵守纪实摄影的职业道德,理由是:既然拍摄时摄影主体能够想象到对象的痛苦、不幸,那么,后期制作想弄假时,摄影主体肯定会想象到如果自己真心实意拍摄的作品因为""而使受众难堪时的情形,还会想象到如果自己作品的优秀是因为?quot;"的影像而得到的,那么受众将会多么的嗤之以鼻。事实上,纪实摄影家的思想水准达到一定境界时,拍摄技巧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卢广在谈到自己成长经历时说:"摄影到了一定程度,对器材就不像以前那样讲究,技巧和经验等也考虑的不多了,摄影师水平的高低归根结底在于思想的打拼。"

     
当然有两种情况:一是卢广这样以纪实摄影为主的职业摄影师,我以为必须强调他们的道德情感,因为这样做的目的不仅在于形式,更重要的是强化了作品的精神内涵;二是还存在以非纪实摄影为主的职业摄影师或业余爱好者从事纪实摄影的拍摄,他们中间不少人可能存在道德情感缺失的情况,但更多的人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有一定文化修养的人稍加点拨便会逐渐弥补道德情感的缺失,主动遵守纪实摄影的道德标准。例外者也不能强求,只要摄影界形成了良好的风气,那种非高境界的自觉同样不失纪实摄影道德标准的作用。

     
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道德自觉是发自内心的、高层次的自觉,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自觉。这种自觉在摄影主体思想中一经形成便沉淀为稳定的品格不再改变,这便是德性。

     
纪实摄影道德自觉高层次体现德性

     
纪实摄影的道德标准对于每个摄影者个体的要求是一样的、平等的,只有这样它才能成为普遍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但在执行过程中又会存在个体差异性,当然造成差异的原因有许多。个人经历及认识水平是主要的,社会伦理发展的影响也是一个方面,另外我以为大多数从事摄影和纪实摄影的个体本身,在潜质上是有纪实摄影道德标准所要求的起码水准的,只不过它们在每个个体的道德修养中处于沉睡姿态,理论的任务就是要唤醒它并使之活跃起来,让纪实摄影的道德标准根植于内心并形成比较稳定和持久的履行道德准则和规范的个人秉性和气质。做到了这一点或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就可能使道德原则、义务、包括真诚、正直、高尚等纳入到我们的个性、本性之中,成为真正稳定的属于自己的东西。

     
当外在的规范变成了内心的原则,直至为不假思索的自然而然的拍摄习惯乃至生活方式,那么我们的""就感受不到任何外在的约束。我们在纪实摄影创作中的言行举止就会中规中矩的符合纪实摄影道德标准的要求。

     
在我们的""上升到德性的高度时还会有更高的境界,那就是"幸福"。此时摄影主体不仅会发自内心去做该做的事情,还会为自己所做的事而感到激动和幸福。

     
科学在发展,社会要进步;纪实摄影水平需提高,纪实摄影创作主体的道德素质更待加强。我们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公平竞争的舞台,使每个个体的才华得以充分施展。我们的目的是:让科学为创作提供优越的创作手段,让道德提供思想的法宝,杜绝一切不良的创作习惯,用摄影师的智慧和真诚去打动每一个受众的心灵。

     
让我们发自内心的呼喊"我的镜头不撒谎"卢广)吧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