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时尚和美食,巴黎还有丰富的文化艺术和科学历史。法国历史上许多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作家、艺术家曾生活在这座光之城,他们不仅在法国历史上乃至在世界政治、科学、文学、 和艺术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作为一位仰慕者,我穿行于巴黎大街小巷,经过或探访了巴斯德研究所、巴黎第六大学、居里研究所、巴黎第一大学、以及安眠着78位对法国历史有卓著贡献的先贤们的先贤祠。
音乐:《La Marseillaise》(法国国歌《马赛曲》)
(注:以下大多数照片是我这位摄影盲用手机拍摄。)
1. 巴斯德研究所(Institut Pasteur)
法国著名的微生物学家和化学家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是我非常崇敬的科学家。巴斯德被认为是世界医学史上最重要的杰出人物之一,被称为“微生物之父”。他的科学贡献包括发明了预防接种方法、创造狂犬病疫苗和炭疽疫苗、创建微生物学科。他于1864年发明的巴斯德消毒法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至今还用于牛奶、葡萄酒、啤酒、果汁等饮料的消毒。。。。。。
根据相关介绍,巴斯德研究所经由国际募款于1887年成立,主要是致力于对传染病(包括肝炎和艾滋病)防治的研究教学和其它公共卫生服务。巴斯德研究所在类毒素(注:如狂犬病疫苗、炭疽疫苗)、BCG(注:卡介苗,即预防结核病的疫苗)、磺胺(注:抗菌素)、抗组胺(注:抗过敏药)上的发现享有盛誉。并且,该研究所与时俱进,如今研究范围触及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工程生物学的领域;在世界各地拥有30所分所,包括2000年设立的香港大学巴斯德研究中心以及2004 年设立的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中心。
照片1:位于巴黎15区Rue du Dr Roux路的巴斯德研究所主楼及巴斯德雕像。
照片2:与巴斯德研究所主楼隔街相望的巴斯德研究所化学楼。
照片3:位于巴黎最长街Rue de Vaugirard 209号至211号的巴斯德研究所医学中心(与巴斯德研究所主楼所在街Rue du Dr Roux相邻),主要致力于疫苗接种研发和传染病防治。根据相关介绍,巴斯德研究所有3千名左右来自多个国家的研究员、工程师、技术师与行政人员,另有多名博士生和博士后,并自1997年以来陆续协助成立多家生物科技公司。
2. 巴黎大学
原来历史悠久(可追溯到12世纪)的巴黎大学(Université de Paris,又称索邦大学)在1968年法国学生运动之后被分拆成13所独立的大学,巴黎大学从此不复存在。而这13所独立大学中继续使用“索邦”称谓分别为先贤祠-索邦大学(Université Paris I - Panthéon Sorbonne,巴黎第一大学)、新索邦大学(Université Paris III - Sorbonne Nouvelle,巴黎第三大学)和巴黎-索邦大学(Université Paris IV - Paris Sorbonne,巴黎第四大学)。
照片4:位于拉丁区悬挂着原巴黎大学被分拆成13所独立大学招牌的现代化校园建筑。
照片5:大学已经放假,看上去人迹稀少。
照片6:位于拉丁区的巴黎第六大学(Université Pierre et Marie Curie,UPMC)中央校区校舍也是关闭着。据介绍,巴黎第六大学是欧洲最大的医学教学机构,在法国四个地区有18个不同校区。当时,我想如果我在这些位于闹市区的学校上学,很可能有时会逃课出去玩:-)))。
3. 居里研究所(Institut Curie)
居里夫人(Madam Curie, Marie Sklodowska-Curie)和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Pierre Cuire)是我非常崇敬的法国科学家。根据相关介绍,创建于1909年的居里研究所是世界上第一家集治疗、科研、和教学为一体的肿瘤专科医院与研究机构。该研究所创始人是世界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以居里基金会社会筹资方式,由巴黎大学和巴斯德研究所合资兴建。居里研究所经过百年不断发展,已成为居里基金会旗下世界一流的公益性医疗集团,包括世界顶级肿瘤专科医院和质子肿瘤放射治疗中心;并且拥有世界领先的生物物理学、细胞生物学、和肿瘤学研究中心。居里研究所没有设置本科学位,但授予博士学位,并且聘请了许多博士后和长期工作人员。
照片7:位于拉丁区25 Rue d'Ulm的一所居里研究所大楼。巨大的玻璃建筑映照出街对面的建筑和行人(注:玻璃建筑中央心、星等是我加上的涂鸦)。
照片8:一块巨大的大理石上雕刻着居里研究所创建和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和机构。
照片9:居里研究所拥有世界顶级肿瘤专科医院和质子肿瘤放射治疗中心。
4. 先贤祠(Panthéon)
从位于拉丁区居里研究所步行5分钟左右就是著名的先贤祠,建于18世纪的先贤祠原为法国国王路易十五为巴黎主保圣人-圣女日南斐法(也译为圣女热纳维耶芙,Sainte Geneviève)兴建的一座神殿;法国大革命后,此建筑逐渐演变为安葬“伟大的法国人”的陵墓,成为法兰西民族的圣殿。至今在这里安葬了78位对法国历史有卓著贡献的先贤伟人,其中包括法国启蒙运动泰斗(思想家/哲学家)伏尔泰(Francois Voltaire)和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杰出文学家雨果(Victor Hugo)、左拉(Emile Zola)和大仲马(Alexandre Dumas),以及著名科学家居里夫妇。
照片10:先贤祠整体为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ism)的建筑风格,正面仿照罗马万神殿(Pantheon in Rome),穹顶为布拉曼特(Bramante)风格。根据相关介绍,如果算上穹顶上的十字架,先贤祠的穹顶是巴黎最高的穹顶。先贤祠设计者是著名的法国建筑大师雅克-日梅恩·索弗洛(Jacques-Germain Soufflot)。
照片11:先贤祠正面是22根科林斯式支柱(Corinthian columns)组成的雄伟门廊,这些精美宏伟的石柱使我回想起全家首访西腊时在古文明重地科林斯(Corinth,《圣经》中哥林多教会所在地)度过的美好时光。巨大柱廊上方耸立着一座三角形山墙浮雕,那是著名雕刻家大卫当热(David d'Angers)的大型寓意浮雕杰作。浮雕中央台上站着的女神代表“祖国”,坐在她两侧的雕像分别代表“自由”和“历史” ,其它雕像为伟人;“祖国” 女神正将花冠分赠给她左右的伟人们。檐壁上镌刻着的法文 “Aux grands hommes, la Patrie reconnaissante”,译为英文“To the great men, the grateful homeland”,意为“伟人们,祖国感谢你们” ,显示了先贤祠内涵的神圣和崇高;安葬在这里的伟人们触及法国灵魂。重访先贤祠,仔细端详欣赏浮雕,思想其“自由”、“历史”、和“祖国”的寓意,以及阅读铭文,仍然象初见时那样感动。
照片12:先贤祠内部恢弘壮观。
照片13:主殿穹顶中央陈设的是闻名遐迩的傅科摆(Foucault pendulum),一种证明地球自转的设备。此摆以它的发明者法国著名物理学家莱昂傅科(Leon Foucault)而命名。根据傅科摆一侧的文字图片介绍,1851年,傅科制做了他最著名的单摆,在先贤祠的拱顶下以67米长的钢索悬挂著一颗28公斤重的铅锤。摆锤的下方是巨大的沙盘。每当摆锤经过沙盘上方的时候,摆锤上的指针就会在沙盘上面留下运动的轨迹。傅科是第一位科学家用实验证明了地球的自转(注:傅科安葬地是巴黎著名的蒙马特尔公墓)。
照片14:主殿和侧殿都有巨型壁画和雕塑。主殿的壁画展现了圣女日南斐法的一生,特別是她的牺牲和抵抗精神;根据相关介绍,其中一幅画像下方小字大意为:“不自由,毋宁死”。侧殿壁画展示了法国历史上多个里程碑式的重要事件;其中一幅巨大壁画下方的法文是“VERS LA GLOIRE”;我使用手机google翻译,得知其意为“走向辉煌”。
照片15:主殿的主坛放置的是法国雕塑家席卡的作品LA CONVENTION NATIONAL(国民公会):玛丽安娜站在中心,两侧是著名的改革派代表和支持共和的士兵们。穹顶中央两侧巨柱有多幅雕塑。捍卫自由是先贤祠反复出现的主题。
照片16:在主坛雕塑“国民公会”左侧的一个房间里放置着朗德莱的先贤祠模型,展示了穹顶的构造,是由里及外三层半球体层层相套而成。
照片17:从主坛雕塑“国民公会”两侧楼梯可下楼到先贤祠地下室瞻仰安葬于此的法国伟人们的棺椁。首先见到的是镶嵌在主楼梯墙内的一个大瓮,装有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创始人莱昂甘必大(Léon Gambetta)的心脏。代表着法国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伟人有很多,可谓群星璀璨,但入葬于先贤祠标准非常高,至今只有78位,主要是对国家民族作出杰出贡献的思想家、作家、艺术家、政治家、和科学家。
进入地下室大厅,我很快发现与13年前来参观时在文字介绍方面有很大改进。上次参观先贤祠的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是语言不通,有关解说都是法文,包括介绍被安葬于此伟人的生平以及墓碑上的文字。科技的发展使得进入地下室大厅后有一个大屏幕的计算机触屏,不仅有地下室大厅平面图,而且有英文和法文任选的被安葬伟人墓室索引以及相关介绍。
地下室大厅最显赫的位置长眠着法国启蒙运动的先驱泰斗伏尔泰和卢梭。看到这两位伟人的棺柩,使我想起父亲曾经引用他们智慧的名言对我谆谆教导。1980年,17岁的我离家上大学时,除了一块崭新的女式上海牌手表、一个小半导体收音机、一个定做的牛皮箱,父母还送我一本硬壳封面笔记本。笔记本的首页有父亲写的寄语,其中他引用的卢梭两句名言“为人善良和正直才是最光荣” 以及“真正的自由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你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后来与父母的通信过程中,其中有一封信父亲引用了伏尔泰的一句名言“外表的美只能取悦于人的眼睛,而内在的美却能感染人的灵魂”教导我不要以貌取人。父亲的引经据典使我迷上了抄录名人经典话语(尽管我对大多数抄录的内容是一知半解),也使我对卢梭和伏尔泰的生平和作品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我从阅读中得知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伏尔泰的《哲学通信》不仅对当时法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尤其是卢梭的主权在民思想成为法国走向共和国的立国思想,而且也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的立国思想。
照片18-19:位于地下室大厅左侧的伏尔泰棺柩、身雕像、以及生平介绍(注:计算机触屏,英文和法文任选)。据说,棺木上镌刻着字大意为:“诗人、历史学家、哲学家,他拓展了人类精神,使人类懂得,精神应该是自由的。”他主张开明的君主政治,强调自由和平等。
照片20-21:位于地下室大厅右侧的卢梭棺柩以及生平介绍。享有“平等之父”美称的卢梭不仅是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而且是教育学家和音乐家。根据相关介绍,他的思想的理论基础是自然法则;卢梭棺柩外形被设计成乡村小寺庙模样,庙门微开,从门缝里伸出一只手擎着一支燃烧的火炬,象征着卢梭“主权在民”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点燃了民主烈火,成为法兰西共和国的立国思想,也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立国思想。
照片22:在地下室大厅左侧、与伏尔泰棺柩邻近,还安息着其他伟人,包括著名的法国建筑大师索弗洛(先贤祠设计者)。
照片23:先贤祠的地下室有几条巷道,巷道两侧是一间间的墓室。因为是重访,我知道最希望瞻仰的伟人们的安息墓室号,我就直接向那些墓室而去,顺便瞻仰了解他们邻近墓室安息的伟人们。
照片24: 首先我来到24号墓室,法国文坛巨匠雨果、左拉、和大仲马长眠之墓室。墓室正面靠墙的长度可安放一具棺柩;左右两侧各有可安放三具棺柩的长度,高度可重叠安放二具棺柩;因此,每间墓室可以安葬多位伟人。但24号墓室目前只有3位文豪们的棺柩,分别于1885(雨果)、1908(左拉)、和2002年(大仲马)安葬于此。地下室有许多墓室空着;即使存放棺柩的墓室,也有不少象24号墓室,有多个空位。从中可见,对于入葬先贤祠的要求非常严格,宁缺勿滥。
照片25:根据相关介绍,雨果、左拉、和大仲马这3位伟大作家的作品表达了以公正和宽容为主旨的法兰西共和国价值观。他们耳熟能详的作品,如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左拉的《三名城》和《四福音书》、以及大仲马的《基督山恩仇记》和《三剑客》,被翻译成多国文字,成为影响世界的文学名著。他们不仅是法国的伟人,也是世界的伟人。他们的文学作品尤其是雨果的文学作品对我影响很大,再次拜访先贤祠,我首先向他们献上景仰。
照片26-27:漫步瞻仰大文豪墓室附近的墓室时,我阅读了解到26号墓室长眠着为普通人争取平等而战的伟人们,包括维克多·舍尔歇(Victor Schoelcher)。根据墓室旁计算机触屏上的文字介绍,出生富商家庭的舍尔歇积极主张在法国及其殖民地结束奴隶制,并为之撰文、奔波、以及制订法令,被誉为“法国的废除奴隶制之父”。我被这些伟人们感动。
照片28:当然,我特别希望瞻仰的另外两位伟人是对人类科学和生命做出伟大贡献的居里夫妇,他们于1995年被安葬在先贤祠的8号墓室,是先贤祠唯一的一对夫妻灵柩。不用阅读墓室旁计算机触屏上的文字介绍,我对科学巨匠居里夫妇的生平基本上都已了解,因为我曾经多次阅读过《居里夫人传》。不象3位大文豪的24号墓室有铁拦杆拦着不能入内,瞻仰者们可以步入居里夫妇长眠的8号墓室。居里夫妇的棺柩在墓室的左侧上下叠放,墓室的右侧是另一位先贤的棺柩,整个墓室显得很空荡。漫步其中,我发现叠在上方的居里夫人棺柩上有一束白玫瑰,而叠在下方的皮埃尔·居里的棺柩上是一束红白玫瑰。
照片29-32:漫步瞻仰居里夫妇8号墓室附近的墓室时,我被6号、9号等墓室中在二战期间为抵抗德国纳粹占领法国而战的勇士们深深地感动,他们为法国的自由作出重大贡献,其中有人献出了生命。这不仅使我想起探访匈牙利布达佩斯时瞻仰诗人裴多菲雕像时的感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扪心自问,我很难做到;而正因为自己软弱,做不到,我对这些用生命捍卫自由的仁人义士充满了敬佩。有人曾经说过,如果能读懂先贤祠里每一位伟人的生平,便会知道他们全都是人间的受难者,在烧灼着自身肉体的烈火中去寻找真理和自由。
照片34:步出先贤祠正门,向远方眺望可见埃菲尔铁塔;先贤祠右侧的建筑是圣日内维吾图书馆(Bibliothèque Sainte-Geneviève);先贤祠左侧的建筑是巴黎第一大学的法律学院,门檐上的文字为“自由、平等、博爱”,与先贤祠里安息的伟人们的精神是那么的契合。
5. 零零散散
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在英国留学期间,因为当时的祖国尚未象如今繁荣发达,作为中国留学生的我们申请去英国邻居法国和爱尔兰的旅行签证都困难重重,不得不放弃。因此,在英国留学期间,我和先生只因参加各自的专业会议去过丹麦、意大利、和瑞典。好在我们各自都有不少来自欧洲其它国家的同学,包括来自法国的同学。我与那位同学不止一次聊到各自国家的文化历史、风土人情、和著名景点。记得有一次我对她表达我和我先生对探访巴黎的向往,提到了凯旋门,她的一句回话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和记忆中“凯旋门建立后,我们法国几乎没有什么值得凯旋的战役,我们不是战败,就是不战而降。”因为她这位法国人的自嘲,加上我有限的法国战争历史主要是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表现,因此,我对法国人的印象是浪漫时尚有余、阳钢铁骨不足。第一次瞻仰先贤祠就帮助我去除了对法国人的这一个误解;如今再访,依然被安息在先贤祠里的先贤们感动。
照片35:大概是因为受到瞻仰长眠在先贤祠中二战中勇士们的影响,离开先贤祠,我决定再去犹太人受难纪念馆(Mémorial des Martyrs de la Déportation)看一看。那里不仅有二战期间法国犹太人所受的灾难的史实记录和展示,也有一些法国人在战争期间表现出莫大的勇气帮助犹太人躲藏的史实记录。可惜到得太晚,纪念馆已关门。
照片36:犹太人受难纪念馆街道对面是巴黎圣母院的后院,从后院走到巴黎圣母院的前门,那里也正在关门。巴黎圣母院门前广场上有多位警察,使我想起此行在巴黎其它主要景点见到的警察和军人;广场上有法国公路零起点地标,这使我想起在马德里见到的西班牙公路零起点地标。
照片37:沿着塞纳河漫步返回旅馆。
照片38:途经埃菲尔铁塔。
照片39:见到巴黎市区内最高楼蒙帕那斯大楼就知道快到我们的旅馆了。
照片40:回到旅馆与先生汇合后,我们前往蒙帕那斯火车站购买去3个不同地方的火车票;在火车站也见到了荷枪实弹的士兵巡逻。近年来,法国成了恐怖袭击的重灾国家之一。感福保卫生命的所有将士,祈祷恐袭不再发生。
【后语】:1. 9天法国行程中5天巴黎游杂记到此结束,接下去的4天杂记分别为探访莫奈故居小村吉维尼和相邻小镇佛农、艺术家小镇奥维尔、以及海上金字塔圣米歇尔。
2. 上集谜底: 《三访法国(6):巴黎白天(上)--生动之城》照片7是一所医院。
3. 推荐电影Diplomacy。这是一部我去年7月初飞往瑞士苏黎世途中在飞机上观看的根据史实创作改编的电影。故事发生在盟军已成功登陆诺曼底,德军溃败,二战结束前夕。驻防占领巴黎的德军总领科尔蒂茨将军(Dietrich von Choltitz)收到希特勒的指令:炸毁艾菲尔铁塔、卢浮宫、巴黎圣母院、和协和广场等巴黎地标;炸毁塞纳河上的多座桥梁,水淹巴黎。科尔蒂茨将军收到指令后,将炸药埋布在相关要点。盟军得知情报后,请当时驻在巴黎的瑞典外交官拉乌尔诺德林(Raoul Nordling)通过一个秘密通道潜入科尔蒂茨将军的办公室,说服他放弃毁灭巴黎和丧失无辜生命的计划。影片的开始是德军遵希特勒命令炸毁波兰华莎的记录片镜头,更加渲染了巴黎状况的紧急和沉重。尽管早已知道结局(因为如今巴黎的精华依存),但诺德林说服科尔蒂茨放弃执行希特勒命令的整个过程扣人心弦,有多方面的人性挣扎,包括执行军令与背叛军令的挣扎,正善与邪恶的挣扎,牺牲个人和家人与保全众人的痛苦挣扎,令人深思,引人入胜。
根据有关记载,纳粹德国垮台之后,科尔蒂茨作为战犯因他在围困俄国塞瓦斯托波尔(Sevastopol)期间的罪行被判刑坐牢2年;诺德林因成功劝说科尔蒂茨保护巴黎和无辜生命被授予勋章;但诺德林将勋章交给了科尔蒂茨,认为科尔蒂茨才是保护巴黎和无辜生命的真正英雄。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