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岁月----工农兵学员生活回忆---(148)

来源: 清衣江 2021-07-26 10:26:11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0585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清衣江 ] 在 2021-07-26 10:41:25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Years ---- The Reminiscences of My Workers-Peasants-Soldiers -Students’ Life from Autumn1973 to Spring 1977 (148)

 

照片为西南师院校园及北碚城区的照片   摄影:清衣江

我完全不敢苟同有些英美汉学家的论断,声称:“1949年之后的30年内,很难找出什麽有影响力的中国现代文学的作品来。对中国本土文化有意义的文学作品,对英语读者来说却很难有什麽意义,因为他们对那些只能偶尔被委婉提及的问题压根儿就不感兴趣。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30年间,作家们很少能够公开谈及一些重大的问题,而且他们也没有多少机会去任意玩弄些无伤大雅的文字游戏,或尽兴讴歌人士的悲欢... ... .. ....。”

 

 

这里有个文学创作的问题是以工农兵生活为唯一的题材呢?还是以写城市富裕家庭子弟生活和知识分子为题材?此问题这样答复为好:写工农生活自然是建国以后30年间首屈一指的题材,但要写工农生活却不能凭空去写,要你深入工厂,深入农村,深入战士保卫的边疆,要你有切实的调查和体验然后才可以写,而且可望写好。

 

城市生活和知识分子依然是可以写的。而对于城市的中小工商业者和知识分子有切实的的调查和体验,我们当然可以写,而且可望写好的。问题不在于写什麽,而是怎么写,以什麽题材写。

 

 

假使坚决地站在人民的立场,即使大资产阶级,大地主,买办的大军阀等的生活都是可以写的。历史的题材,也应在容许之列。再重复说一遍:问题不在于写什麽,而是在怎么写,题材的确立和选择可以有相当的自由,而主题的定位绝不容许脱离人民的本位。

 

 

坚决地走着现实主义写实的路,一定要有充分的研究,深湛的体验,然后才可以执笔写。空头的工农兵文学,和庸俗的市侩主义,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不少英语国家的学者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了解几乎为零,甚至有很多人连鲁迅的名字都没听说过。这种说法并不完全符合事实,这只能说有很多英语国家的学者对中国古典文学或现代文学是一无所知的。

 

 

我还是赞同一位英国汉学家论断,即便是如此,我们也不能把中国现代文学在英语国家的地位和它在国际上的地位混为一谈。如在欧洲,就有很多国家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有所了解。过去几年,德国商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远远多于英美商业出版社的总合。

 

除了世界上以中文为母语的地区之外,日本在普通教育中,既让人们学习本国丰富的文化传统,又欣赏中西方文学,大多数日本作家和学者很了解鲁迅,深受鲁迅的影响。如上个时代的日本作家太宰治,又称之为一个时代的迷惘与绝望的作家,与我们同时代的日本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只是其中的两例而已。与英语国家的学者相比,日本学者更倾向于将各个时代的中国文学视作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学价值是不存在的;只有阅读原著的道地的英译文之后才能真正领略文学之美。不过现在,有很多人对应该怎么衡量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国际地位”持有不一样的观点------中国过去很落后,如今正在崛起;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数量很多;中国人口众多,中国作家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得到国外读者的赏识,能立于世界文学之林;

 

 

有些中国作家令人敬佩;他们在世界文学上还是占有一席之地。中国的现代文学,在现代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历程不尽相同,而都是迂回屈折的一点,却是毫不例外,尤其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末期,可以说是整个地形成了一个大后退。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是了解中国观念和价值观的宝贵资源,因此忽视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是不公平的。这里我们可以轻易地找到这样两个有趣的例子恰恰能说明上述的两个观点----有些备受中国读者推崇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在英语读者那里却受到了冷遇(例如巴金的大部分作品);有些在西方获得高度评价的作品(例如亨利·詹姆斯晚期的小说),对于大多数中国读者来说却是一文不值。

 

英美的汉学家不会试图对一部中国长篇或短篇小说进行书评。因为这样做是得不偿失的。这让英语读者了解中国现代文学所发挥的作用并不大。在英格兰,大学教授在讲授英国文学时,有时会提到法国,德国,俄罗斯以及欧洲其他地区的文学,因为这些都与英国文学紧密相关。

 

 

不过英美学者们仍有可能在漫谈中国红极一时的十八世纪古典小说时,对《红楼梦》和《儒林外史》只字不提,尽管这两部小说都已经有精彩的英译本问世,因为这些中国古典文学与英国文学没有紧密相关的联系。而受到一些英美学者的冷遇和漠视。

 

 

但在这里,一位英国汉学家要向我们推荐几位受到英美读者喜爱的中国作家的作品。研究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学的人都应该读一读鲁迅的《呐喊》和《彷徨》中收录的短篇小说,有无数的理由值得推荐-----这些短篇小说对中国20年代的年轻读者产生过莫大的影响;对于改变中国人的民族和文化意识起到了历史作用;胜过同时期大部分中文小说;

 

 

需要把鲁迅的作品看作一个整体,因而不应该把他的任何一部作品排斥在外;鲁迅这个人具有很多特质;中外评论家坚信,鲁迅的这些短篇小说是20世纪中国文化和文学的丰碑。于是,理应居于中国现代文学中心地位的小说,就这样被轻易地浓缩成了区区25篇短篇小说。

 

 

至于其他1949年之前成名的作家,沈从文值得推荐给英美读者,尤其是他描写湘西的作品,艺术氛围浓厚,肯定符合与众不同的标准。他的文学世界不仅和现代西方的不同,而且和外国人心中传统的中国形象也相去甚远。

 

 

和沈从文笔下的山水相比,老舍的长篇和短篇小说小说中写到的小市民也很有特色。接下来,萧红的作品也值得推荐给英美读者,比如说《呼兰河传》和《生死场》。这两部作品的语言极富张力,而且善于渲染气氛。此外,她的文笔经过英美汉学家英译后仍然很美。

 

 

如果要想读到好的中国现代文学小说的英译本,英美汉学家会在20世纪40年代以后的作品中选择一部小说-----路翎的《财主的儿女们》。这部小说是中国20世纪文学中的杰作,虽然行文有些条理不清,漫无边际,我们可以把它当做路翎的杰作来读,也可以把它看作一部作家成长的小说来读。

 

 

书中男主人公的世界在日本人侵略铁蹄下崩塌了,他抛开富裕家庭生活,远离了从小生长的上海和苏州,小说所表现的是男主人公对世界的探索。这部作品兼具写实性和表达的复杂性。

 

 

外国读者已经读惯了表现迷惘的年轻人寻求生命真谛的小说,所以对此并不陌生,也能够接受,只不过书中描写的世界有些遥远罢了。(在英国作家詹姆斯·格雷厄姆·巴拉德(1930--2009)的小说《太阳帝国》中,日本人1941年底攻占上海公共租界使得侨民们失去了他们的世界;而日本人的侵略也同样摧毁了路翎的世界。把这两个故事比较一下,也挺有趣的。)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