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美国丽人》观后感

来源: whitelily2007 2019-11-19 13:08:13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8358 bytes)

 

《American Beauty》,1999年梦工厂出品,片名顶着Beauty的字样,内容却是一头让人毛骨悚然的Beast,毛骨悚然是因为真实, 从职场到婚姻、到性、到亲子关系。

影片从始至终以死者莱斯特的口吻叙述,开场他这么介绍自己女儿:“我女儿简,一个典型的美国青春期的孩子,她愤怒、没有安全感、困惑,我多希望我能跟她说一切都将过去,然而我不能撒谎。言下之意:人到中年,还是会愤怒、没有安全感和困惑。

真实的丑陋好过虚假的美丽,当人怯懦于以异类(或失败者)的身份示人时,会极力掩盖。掩盖这一行为本身是对人性的压抑,长期压抑的结果不是人格分裂,就是灵魂扭曲。

比如简的同学安琪拉,明明是处女,非要在人前把自己说得多有那方面的经验。又比如简男友瑞奇的爹明明是没出柜的同性恋,却偏要在儿子面前表现出对同性恋的深恶痛绝。

关于婚姻危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应对方式。一种是各自偷欢,像简妈卡罗琳和杰出的房地产经纪,简爸莱斯特对简同学安琪拉的性幻想。另一种是像僵尸一样活在婚姻的坟墓里,比如瑞奇的爹妈。同样是活在坟墓里,瑞奇爹和瑞奇妈还不一样,瑞奇爹的表现是法西斯式的暴力管制,瑞奇妈的表现则是过早地沦为一个老年痴呆病患者。

如果真相丑陋,掩盖它也不会令它美好起来。人可以避他人之眼目,却没办法逃过内心的审视,这跟心理学所说的医治创伤要先回到创伤本身一样。

片中所有人都是受害者,包括凶手在内,这感觉在那样一个雷雨夜卡罗琳手拿着枪、嘴里重复着“我不要成为受害者!我不要成为受害者” 开始变得强烈,又在瑞奇那双盯着倒在血泊中的莱斯特放光的眼睛里变得诡异。

很多时候表面看似危险的人并非真的危险,那些隐藏得很深的人才是。卡罗琳有动机,瑞奇有案底,但令莱斯特一枪毙命的不是卡罗琳也不是瑞奇,当然也不是莱斯特自己。

Beauty一词的出现确有讽刺意味,但影片的拍摄目的绝不是讽刺,而是悲悯和救赎。其悲剧的结局是给世人敲响的警钟,但也只是警钟和警钟过后的思考而已,因为救赎这部分够另外拍一部的了。

个人以为“中年危机”一词,其实是带有年龄歧视的词,仿佛在说中年人就不该出现危机,中流砥柱就该是刚强的、坚韧的、不可摧垮的,要我说咱中国人所说的“四十不惑”真有点类似对中年人的“道德绑架”和“洗脑”的嫌疑。 

科学地客观地讲人到中年,荷尔蒙的变化、社会角色的转变,让跻身于年轻人和老年人中间的中年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压力。“中年危机”一词重点应落在“危机”二字,它们来自职场、婚姻、父母、子女、当下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况等,这些危机并非中年人专有,只因中年人是危机的“高发人群”所以才有了这一词汇的诞生。

你知道在你看到让船触礁的冰山之前,洋面下的冰川已经存在多久了吗?要知道有多少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留下的创伤,是等到中年以后才暴露和显现的吗?所以眼光不要只看出事的中年,而忽略了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早年。

(原创勿载)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