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性的故事》

来源: 金熊 2019-04-19 06:53:07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7616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金熊 ] 在 2020-12-22 18:40:38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惯性的故事》

 

惯性的故事从哪里开始?回忆童年时,听完儿童节目,有时忍不住写篇短文,向电台投稿。那时正遇文革中晚期,家中藏书有被人告发的危险。母亲将书籍用来烧饭。我从火炉边悄悄的捡拾起了几本,藏在角落里,用杂物盖上,乘大人不在时悄悄阅读。《十万个为什么》、《天体、地球及生命的起源》、《红旗飘飘》、《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苦菜花》、《青春之歌》、《中国通史》、《三国演义》...所在的省是极左半工半读全国典型,中学除学工、学农、学军,围湖造田劳动考勤外,没有文化课、作业、考试要求,时间比较充裕。那几本书先后读了数遍。有时与同班好友剑挺同学(友情至今)平常写写杂文、出出黑板报,但总觉得不过瘾,就计划写个大型的。当时同学们都很穷,我们甚至没有钱买纸张和笔。无奈之下,想起了李家山上的野蓖麻。一块在荒山中釆集了一些卖给当地街上收购站,获得了一元几角钱。这点钱当时属于“大钱”,当天就用它买上了二支笔、一本信笺和几本新出版的小说作为创作前阅读参考。接着开始构思、收集素材、整理起草。书名暂时取为《春天》。几个月后,初步完成了故事的梗概和前二章草稿。

 

文革由于主要领导人的病逝而终。传来中学生可以考大学消息,就放弃了写作。当时教材大多为政治读物或者过浅,就借了几本文革前的旧课本,开始学习我和剑挺都准备考文科,但在一次数学比赛中名列前茅,比学校理科班学生们高一些。剑挺和几位老师建议我不要弄文科。由于我对数理化和史地的兴趣程度相当,也是无线电爱好者,就在高中最后一年上学期(当时高中二年)临时从文科转到理科。

 

由于从小学入学起,国家一直在闹文革。高考中需要的内容基本上没有学过,因而所谓复习高考都是初次接触基本概念和做题。半年后,进入了高二下学期,已做完了从1952到1965年几乎所有高考题,觉得不是太难,有些不过瘾。一日,突发奇想,冒然向数学、物理老师提出了三大问题”,其中数学一题,物理一题,数学物理综合一题。当时数学、物理老师都未能给出满意的解答,颇有点失望,觉得很有上大学自己解决那三道题的必要,所以学习目标比较明确,动力也比较大。

 

现在回想起这三道题仍然是十分有趣的。

1)笔算sin(29');2)双胞兄弟骑车与扛车问题:一个功能原理中的悖论;3)双胞兄弟竞跑问题一个运动中的时间与空间的悖论。

至今,这三道问题的解决情况是这样:问题1)在大学一年级下学期用Taylor级数逼近方法得解决;问题3)在读硕士研究生二年级时,建立了运动模型中的微分方程及其初值与边界值条件,得到了完全解决;问题2)由于建立严格的数学模型相当困难,至今仍未解决。当时将这三道题写到黑板报上,但被人称为跑题。的确,这三题是比正规高考考题难得多,但在黑板报上登出,也算是一个自由表达的机会。在一些社会中,自由表达是很不容易的事。思考中的“跑题”,似乎也没有影响现实中的“正题”。

 

高考的日子转眼就到了。全校几个毕业班的同学们在高考前一天坐远郊的公交车来到省城附近的一个叫罗家镇的地方。由于多年没有全国性高考,十几届历届毕业生和应届毕业生一齐上阵。刚下公交车,发现镇上考生已经是人山人海。罗家镇只有一条主街,街上挤满了数千人,人满为患,那种场景与战争难民无异。我们小组十几位同学被安排在一间约二十平方米大小、只有一个窗户、堆着杂物的房间。每人自带的草席铺满了整个地面,蚊帐根本无法挂起。当时正值江南酷暑,蚊虫满天飞舞,房间就是炼狱。漫长的晚上,几乎不可能入睡,一夜如三秋兮。在罗家镇的三个晚上,我和同学们绝太部分时间在街上游荡。吃饭也是个大问题。镇上只有二、三家小餐馆,餐馆门口等待买饭的考生象饥饿的蚂蚁群,为食而无序地前涌。几次刚买到一点吃的,离考试时间已经很近了,只得急忙吃上几口把碗丢下。我担心迟到,每次都是半跑着去考场。每天早上和下午各考一场。考前的早餐、午餐几乎没有吃什么东西(晚餐略好一点)。罗家镇考区考场空间也非常紧张。小镇上所有的中、小学和幼儿园都用上做考场。但是还是不够,实在没有办法,最后将电影院当成考场使用。我由于过度饥饿、严重缺乏睡眠,几次在不同的考试中打旽。幸亏监考老师每次都轻轻把我从嗑睡中唤醒,让我能勉强考下去。考后与同学们讨论,发现物理和化学各漏做了一小题。记得在做数学附加题时,咬牙做完第一小题,觉得第二、三小题也有思路,当时手有点发抖,视觉也有点模糊,彻底精疲力尽。尽管距交卷还有些时间,但实在是无法做下去,最后忍痛放弃了那二个小题,坐等交卷。后来有人告诉我,由于我们学校既没有名气,又没有关系,被安排在最差的地方。的确这次考试是我少年时代在体质上和意志力上的极限挑战和考验。

 

由于环境条件实在恶劣,考试的确没有能充分发挥出真实水平,考后还闹了几天小孩子情绪。尽管如此,自己感觉数理化等各科考得还算勉强过得去。实际上,分数再高一些对后来的录取也不会有实质性的影响。具有戏曲性的故事是:当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登的热文《哥德巴赫猜想》将陈景润和厦门大学在全国妙作得如日中天。在准备高考政治科目时,时事政治是必须的。班上订了不少报纸,我几乎每日必读。哥德巴赫猜想和陈景润的故事之魅力,迷醉了全国不少少年之心。我也是众多着迷、冒然投考者之一。据说当时江西省有1700多名考生第一志愿填报厦大数学系,而本省仅正式招收2名新生。在罗家镇这种处境和表现,能够被录取属于意外和幸运。

 

在厦大学习期间,有机会聆听陈景润老师从科学院回母校讲学,受益匪浅。大学入学后,对中学时构思的三个问题进行了反复思考,这也与后来的专业兴趣及研究方向一致。对sin(29')的计算实际上要用是逼近论的经典方法。用数学模型来描述物理现象,然后用物理观测数据来论证数学模型的正确性,是数学物理的重要思想。数年后,我在被称为流体力学经典模型的Navier-Stokes方程方面的论文和后来的博士论文都与数学物理建模和微分方程性质和算法有关。我建立的Timoshenko Beam的控制系统偏微分方程模型,至今一直有欧洲学者在完善及拓广。著名德国数学家Werner Krabs对该模型的可控性作了进一步的论证,並收入了他在Spring-Verlag出版社出版的重要著作...这是后话。

 

多年前旅居北美学习、工作后,英语是主要语言,基本上没有机会用中文书写。中文语言、思维习惯自然受了些影响,甚至某些常用的字都一时无法写出,只有靠拼音或英语反过来查找。不过,近年来电脑、手机的发展,给书写带来了方便。近期代表性的文章有《精神亦是物质》,《论音乐与音乐比赛》,《克里特岛随想》,《英国管与法国号遐思》,《论直觉与分析思维》,《张李之争》,《钱老板与明愽士的故事》等。这些文章已在海外学者主办的著名杂志《华夏文摘》上正式刊出。《华夏》是网络技术后的最早汉字杂志。其它一些随笔也在《文学城》发出。一些英文写作如大型电影剧本《Man and Ox》(2013) 和发表处另叙。今后若有闲暇,会将所有文章翻译成英汉双语。现在这些发出的文章也可以在谷歌上直接检索,但更多的还是草稿,临时随机记录在日记本和手机的Notes上,待今后继续思考完善。所有写作统称为《波士顿郊外的呓语》,这个名称原自于在波士顿旅居的经历。笔者常常去郊外瓦尔登湖(Walden Pont)湖畔野歺、静坐,感悟于美国自然主义哲学家梭罗(David Henry Thoreau)一百年多前在湖边的奇特经历和瓦尔登湖美丽的景色,闭目沉思而呓语。

 

现在是过去的惯性性的延伸。今天在电脑、手机前的笔划,是少年时代李家山上的釆野蓖麻子辅助创作、在黑板上用粉笔书写的继续。写作是一种习惯,而该习惯原自于思维惯性。物体的惯性是宇宙规律,思维的惯性亦然。思想和表达自由,属天赋人权,岂有被怀疑、驳夺之理?斗转星移不停,思忧思乐不息。人本该如此。

 

(选自金熊《郊外呓语集》。作者保留版权,但欢迎转载。)

所有跟帖: 

作者后记:“物体惯性是自然规律,思维惯性不亦乎?” 物体与思维在惯性上的共性,是《精神亦是物质》一文的实例与佐证。 -金熊- 给 金熊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4/20/2019 postreply 02:00:12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