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人间四月天---林徽因印象

来源: 东风再起 2018-11-30 07:14:31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7771 bytes)

早些天读完《你是人间四月天》这本文集,当时就有很多感想。但是隐约觉得林徽因的许多文字,也是因徐志摩而起,如果不读一下徐志摩的诗,只恐不能真的了解林徽因的诗文。于是再去读了徐志摩的诗集,回头来重新感受林徽因的文章。当初的猜测证明是正确的。这本集子中写的最动人最深厚的,就是她悼念徐志摩的两篇。这样一种可以算是感激,欣赏,和灵魂相惜的情感,由她天赋的才思,开启了她文学的生命。

散文集的第一篇便是悼念徐志摩的。与梁遇春在《吻火》中对徐志摩的照片似的画面回忆不同,林徽因的悼文是将哀恸的心和脑海里四面涌上来的所有对这个好友的追忆,欣赏,以及永不能再相见的绝望,一字一字滴血的写出。

面对死别这不可逆的事实,任何凡人都颤栗着哀怨自身的无能为力。林徽因将她在这窒息般的痛苦中的挣扎写出来。似乎是讲述给还活着的友人读者听的,可是何尝不是想说与徐志摩本人。
 
此时的林徽因,应该是二十七岁左右,风华正茂的年纪。或许她此时是第一次直面死亡的残酷。除了悲伤,她还必须要经受对生命的短促,对隔绝的无助,以及人生的无常的痛苦的思考。

“我们不迷信的,没有宗教地望着这死的帷幕,更是丝毫没有把握。张开口我们不会呼吁,闭上眼不会入梦,徘徊在理智和情感的边沿,我们不能预期后会,对这死,我们只是永远发怔,吞咽枯涩的泪;待时间来剥削着哀恸的尖锐,痂结我们每次悲悼的创伤。”
 
若不是真的在这苦难的泥沼里挣扎过,断写不出这样切身的感受。也必须佩服她在没有宗教的帮助的情况下审视自己内心的清醒和勇气,甚至不加上任何的自怜自伤。当然她或许也意识到心底里需要什么来依托,来支持着她在这苦痛中继续。这大概是为什么她会想到徐志摩曾对她说的“完全诗意的信仰”。真的,有那样一个信仰是让人宽慰和羡慕的。林徽因不会躲去迷信或者宗教的大伞之下来缓和这些痛苦,可她应该是向往这样一种诗意的信仰的。一种可以让灵魂依托的超越了俗身的存在。

四年之后的同一天,林徽因发表了《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这一次,林徽因索性直接对徐志摩以第二人称讲述了。回忆的话说得多了,就会感觉第三人称的言语是那么乏力。从心里发出的话,就盼着能面对面心对心地倾吐。就算是倾吐之后是“难堪的永远静寂”。仅此一点,我可以想见这四年林徽因对徐志摩的想念,或者说是对徐志摩在某个阶段的某种印象的想念,是愈加浓深了。另一点,就是她一定是再将徐志摩留下的诗文反复重新读过,当然是以决然不同的心境来读。因此几乎是又认识了他一遍,或者是凭自己想象的色彩将原本或许有些模糊的形象再塑造来过。

四年之后的林徽因,依旧没有找到可以让她心灵平静的途径。她拼尽全力地思索,要击退死的残酷,却发现那种可怕的无助不只是笼罩着隔绝的另一边。

“此刻我几乎找不出一句话来说,因为,真的,我只是个完全的糊涂;感到生和死一样的不可解,不可懂。”

可是她也没有就此消沉。于是她将自己的困惑和泪水收起,细说徐志摩的诗。很显然的,她要为他挡开四处射来的弓箭。她也要他知道,那些他从前的努力,仍旧在某些人的心里被欣赏和传唱。那些他所秉承的“完全诗意的信仰”,她也体会在心。

“我认为我们这写诗的动机既如前边所说那么简单愚诚;因在某一时,或某一刻敏锐的接触到生活上的锋芒,或偶然的触遇到理想峰巅上云彩星霞,不由得不在我们所习惯的语言中,编缀出一两串近于音乐的句子来,慰藉自己,解放自己,去追求超实际的真美,读诗者的反应一定有一大半也和我们这写诗的一样诚实天真,仅想在我们句子中间由音乐性的愉悦,接触到一些生活的底蕴渗合着美丽的憧憬;把我们的情绪给他们的情绪搭起一座浮桥,把我们的灵感,给他们生活添些新鲜;把我们的痛苦伤心再揉成他们自己忧郁的安慰!”

还有什么,可以更好地慰籍和纪念刻骨铭心却匆匆而逝的灵魂呢?

林徽因的文学作品数量并不算多,因为她其实只是“业余爱好者”。也许正因为如此,她的文字全是真情实意地有感而发。就连她浅尝则止的译文《夜莺与玫瑰》以及小说《窘》,都似乎含着她本人想说的一些特别的话。说到《窘》,想到与毛姆的《刀锋》中第一人称作者和女主角Isabel的交往,颇有相似之处。只是毛姆写的显得俗气,且有欲盖弥彰之嫌,而林徽因虽然人物刻画不够丰富全面,却透着清新而含蓄的美。

林徽因喜爱绘画,建筑。她的诗,也是以画面为主。看得出受徐志摩自由诗体的影响,而同时以意识的流动牵引贯穿。有不少让人惊喜激赏的地方。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她所表达的感情,如同一潭清澈透明又深不见底的碧水,又象是溪,是河,是海,是夜空无垠的宇宙。

很多人的私人书信与出版的作品风格不一致,其实可以理解。可是林徽因在书信中所表达的,与她的诗,散文所表达的非常连贯一致。因此有幸一读她的书信,对她在不同时期不同遭遇下的心境增添了很多了解。除了感叹她罕有的才情,以及性格的坚毅,更钦佩她无论在优裕的出身下还是战火的煎熬中,都始终保有一颗质朴的同情心。一种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的能力。这也许是为什么她在徐志摩遇难后再回顾徐志摩对她的深情,有难以遣怀的歉疚。也是为什么她可以为了家人而牺牲自我,出于爱国而冲冠一怒。

想到的还有很多,因为林徽因就是这样一个让人思之不尽的人物。金岳霖送给她“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真是极恰当的。林徽因不象多数人那样只是去通过努力达到某项事业的成就。她是在民国那个忧患纷乱的年代,经过西方文化和东方传统的激烈碰撞,将她自己敏锐丰富的感性和独立清晰的理性共存的互补与矛盾,完美地糅合成了一个“一身诗意”的灵魂。她确实像人间的四月天,在严寒过后,酷暑之前,就这么轻轻地来到许多人的生命中,如荡涤一切的春风,让人钟情而向往。又轻轻地离开,不留下一片云彩。留下的,是无尽的诗意和灵感。

————————
引文摘自《你是人间四月天---林徽因文集》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楼主文笔真美,用词考究,读来很是享受。:) -花心男- 给 花心男 发送悄悄话 花心男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1/30/2018 postreply 07:39:15

谢谢鼓励。学林梁的随心所想用心而写。 -东风再起- 给 东风再起 发送悄悄话 东风再起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1/30/2018 postreply 09:21:29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