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祖传咸丰年圣旨背后被抹去的史实——还原颍州战役始末真相 (一)(附圣旨照片)

来源: 北斗文学 2018-11-02 12:37:57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3824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北斗文学 ] 在 2018-12-05 21:33:19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前言

如果你从未看到过中国古代皇帝所颁发的圣旨。在这里,你将会看到两条清朝咸丰十年的五彩圣旨,但更难得的是,这两条圣旨将向你揭示一段被掩盖了近一百六十年(1861-1862)的史实以及一段浩气冲苍穹,丹心照千古的英雄篇章。

这两条圣旨是颁给叶春培(当时官职为候补直隶州知州)的祖父母和曾祖父母的,并册封其祖母和曾祖母为诰命夫人。叶春培这个名字,对大多数人来说,即便是通晓中国近代史的人,恐怕都是鲜有所闻的,虽然他曾与李鸿章、曾国潘等颇有渊源。不过这也不奇怪,因为有一段最重要的关于他在颍州战役中的史实被彻底地抹去了,抹得干干净净,痕迹不留,就连当地的县志、安徽大事记中都没有记载。为什么呢?因为真相丑恶得令人膛目结舌,令忠义之士心寒唏嘘,令卑鄙小人得意猖狂。该圣旨的传承人胡英龙先生在十六岁上山下乡时,曾填词“御街门”一首,抒发心中的悲愤之情,悼念其祖上叶春培。

关于叶春培,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记载或提及都极为有限。这段史实的真相来自胡英龙先生(叶春培许多代后的曾外孙)。在他九岁的时候,外婆就把圣旨正式传给了他(至于外婆为何隔代将圣旨传给了尚年幼的外孙,看至后面就会明白),和圣旨一起的还有一本年代久远的线装簿,里面是用娟秀小楷记录的有关叶春培的事(主要是有关颍州战役及其阵亡后被追授正二品之事等)。外婆要求小外孙能够熟读,并记住里边的内容,等他小学毕业,必须将内容重新再誊写一边(胡英龙从小临摹柳公权和严正清帖)。外婆说,祖上叶春培的这段历史是每一代的圣旨继承人必须知道的。由于胡英龙当时尚未成年,圣旨和簿子均交与其母(外婆的独生女儿)代为保管。只可惜那簿子,还没等胡英龙小学毕业,就被家贼偷走焚毁(圣旨也差点遭其毒手),所以这里的叙述基本上都是胡英龙先生凭记忆说出。

颍州战役是清朝跨越咸丰末年与同治元年在安徽的一场重要战役,攻城联军(苗练、太平军与捻军)与清军双方投入兵力数十万人,持续时间之久(三月余),攻守鏖战之惨烈,战情变化之复杂,实为历史所罕见。颍州(今阜阳) 南依淮河,北处皖、豫、苏、鲁四省交汇要冲,是皖西北的军事重郡,也是从皖北进入河南的通道,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无论是对意欲占据淮北的捻军,还是远征西北的太平军,攻取颍州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清廷为控制皖北战局,遏制捻军与太平军的扩展,下严令必须要保住颍州府城。颍州被围之前,清廷就对当时的危局有诸多的谕示,其中一则曰:“谕议政王军机大臣等、寄谕钦差大臣胜保。苗沛霖袭破寿州。虚言辨明曲直。仍请罪就抚。而又暗约党与。欲犯豫疆。反覆情形。实难概信。颍郡为中州门户。且城关居民。向系党附苗练。设苗沛霖加以逼胁。反侧潜滋。贾臻存营兵勇。仅三千人。难与抵拒。傥颍郡有失。不惟淮北之地全将沦陷,且深入豫境......”可见颍州战略位置之重,及皖西北局势之危。

查看关于颍州战役的历史,看到最多的名字是贾臻、胜保、袁甲三、翁同书等,当然还有苗沛霖(苗练头子,颍州战役的策动者)。作为安徽省庐凤颍兵备道道员的叶春培很少被提及,即使偶见其名,清道员叶春培部也只是帮助布政使署巡抚贾臻镇守颍州城、与攻城联军昼夜鏖战的一支劲旅;颍州战役之前,则是一名以剿抚捻圩,肃清地方,剿灭颍州贼匪而素著威名的统领大员。至于叶春培与颍州战役的起因与结束到底有着什么渊源,却是根本无人知晓。今天,带着一种使命感,胡英龙先生要以这两条圣旨为引导,向世人揭示颍州战役的始末真相,还原这段被刻意掩盖和删除了近一百六十年的历史真相。叶春培若是天上有知,亦应会感到欣慰吧。

因为内容有些长,所以分为以下八章来叙述:

前言
一. 两条圣旨
二. 有神灵护佑的圣旨,叶春培简介
三. 史料中有限的记载,疑云重重的史录
四. 叶春培是苗沛霖最恨最怕的人,寿州战役
五. 揭秘:颍州战役始末真相(1)
六. 揭秘:颍州战役始末真相(2)
七. 揭秘:颍州战役始末真相(3)
八. 胡英龙为悼念叶春培所填的《御街门》,圣旨传承之奇事,

第一篇:两条圣旨

1.两条圣旨


胡英龙先生说,外婆告诉他:其实清廷(咸丰和同治两朝)颁发给叶春培的圣旨总共有四条,道光朝的不确定,只是斗转星移,时代变迁,经历了清朝末年、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民国等,其它的两条不知流落何处。就是这两条能够保存至今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好,言归正传,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两道咸丰年的圣旨。

这两条圣旨都是在咸丰十年闰三月颁发的。但同一天颁发的圣旨,保存的情况却是那么显著的不同,一条基本上完好无损,字迹清晰可辩;而另一条保存较差的圣旨已有破损,赭石部分上书写的红色楷书已不易辨认,可见它们的经历并不相同,亦不知后来又是如何得以重新聚首的。

这两道五色圣旨是咸丰皇帝爱新觉罗·载淳于咸丰十年闰三月二十九日分别颁发给候补直隶州知州叶春培的祖父母和曾祖父母的,褒奖其对叶春培的教导有方,并册封叶春培的祖母和曾祖母为诰命夫人。圣旨正中盖有皇帝玺印 “制诰之宝”处写着“运同衔加三级候补直隶州”。连升三级。确切地说,这两道圣旨其实是对叶春培的双倍嘉奖。



在对清朝皇帝的评价中,咸丰帝的争议最大。但不管怎么说,咸丰帝的勤予政事,任贤擢才,洞观肆应则是一致公认的。仅从这两条圣旨来看,其勤政亲贤也可略见一斑。



为什么这么说呢?先来看看颁发这两道圣旨时的历史背景,顺便重温或了解一下咸丰朝的那段历史,同时也是给之后要讲到的颍州战役一些基本的铺垫。

大清朝的国运,就如同东北长白山余脉启运山暗藏十二龙头大清密码所显示的那样:从道光帝(咸丰帝之父)在位时的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起就开始走下坡路,到了咸丰朝就更是风雨飘摇,内忧外患不断加剧,大清王朝真正开始走向衰落。



首先是内忧——道光末至咸丰元年,太平天国就开始起事,在之后的十四年内,残暴肆虐,荼毒民众,把中原大地糟蹋得民生凋敝,满目疮痍,哀鸿遍野,使得当时的中国人口锐减百分之四十至五十左右。

咸丰四年正月,曾国藩在其为传檄事的开头写道:“逆贼洪秀全杨秀清称乱以来,於今五年矣。荼毒生灵数百余万,蹂躏州县五千余里,所过之境,船只无论大小,人民无论贫富,一概抢 掠罄尽,寸草不留。其掳入贼中者,剥取衣服,搜括银钱,银满五两而不献 贼者即行斩首。男子日给米一合,驱之临阵向前,驱之筑城濬濠。妇人日给米一合,驱之登陴守夜,驱之运米挑煤。妇女而不肯解脚者,则立斩其足以示众妇。船户而阴谋逃归者,则倒抬其尸以示众船。粤匪自处於安富尊荣,而视我两湖三江被胁之人曾犬豕牛马之不若。此其残忍惨酷,凡有血气者未 有闻之而不痛减者也......”还有这样的记载“咸丰三年,粤匪(太平军)自武昌下窜,俘掠五十万人,蔽江东来,帆樯如荠,吴头楚尾,千里无坚城......”

但是,给大清造成内乱的远不止只是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始于皖北大地的捻党(后发展为捻军),比太平天国开始得更早,持续时间也更长,只不过早期的捻党只是小股的捻子,人数不等,各自为政,并不成气候。捻党始于十九世纪初以安徽北部之凤(凤阳府,今凤阳西)、颍(颍州府,今阜阳)、泗(泗州,今泗县)为甚,凤、颍所辖蒙城、亳州(今亳县)、寿(今寿县)为尤。

“捻”,是淮北方言,当地的原意是:恐吓勒索,抢掠财物和粮食等(后习惯上把这样的一股或一伙人称为一捻)。捻党其实就是土匪盗贼,与通常土匪不同的是,其特性是“居者为民,出者为捻”,换言之,就是居家的土匪盗贼。渐渐地,捻党干脆就开始明火执仗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嘉庆时“河南汝光一带,以及安徽颍亳等处,向多红胡匪徒,屡经降旨饬戢,总未敛戟”。御史陶澍说捻党“近来日聚日多,横行益甚。每一股谓之一捻。小捻子数人或数十人,大捻子一二百人不等。成群结队,公肆抢劫。或夺人赀财,或抢人妻女,甚至挖人目睛”。

咸丰元年至二年,太平天国在广西起事并进军两湖,使得原就活跃于安徽、河南、山东、江苏、湖北等省的捻党愈加蜂起猖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迫使清廷把主要力量转移至外国侵略者身上,面对内忧外患,兵力财力均捉襟见肘。趁此之机,捻党效仿太平天国,迅速扩展自己的势力,逐渐形成了足以使清廷不得不派重兵应对的气候。到了“庚申之役,文宗北狩热河,捻党乘之,侵入山东,大掠济宁”,到了晚清“发捻交讧,回苗俶扰,海疆多故,民生凋敝,满目疮痍”,这些已是后话。

咸丰五年秋,皖、豫边的捻党首领齐集亳州的雉河集,举行了著名的“雉河集会盟”。公推张洛行为盟主,并决定建立五旗军制(黄,白,红,黑,蓝),推举了各色旗的总首领。五旗之外,还有各种镶边旗和八卦旗、花旗、绿旗等。自此,捻党改变了之前各自小股零星作战,互不从属的局面,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与转战于皖、豫边,与太平天国南北呼应。

咸丰七年三月,捻军自三河尖南围霍丘后,南下迎接太平军。此时,太平军陈玉成、李秀成部在解桐城之围后,乘胜占领了舒城、霍山、六安。随之,北上会合捻军。两军在霍丘、六安交界处会合,商谈联合之事,捻军决定蓄发易帜,接受太平天国的领导。然而,由捻党发展成的捻军,虽然自“雉河集会盟”起就有了军队的编制,也制定了行军作战条例十九条,以严明军纪;后又接受了太平天国的封号和领导,其赖以生存的根本方式依然如故——烧杀抢掠。

正如咸丰十年九月僧格林沁所奏:“捻首张洛行、龚瞎子、孙葵心等,各聚匪党无数。此外大小头目,人数不少。每年数次出巢打粮,辄向无兵处所。迨官兵往剿,业经饱掠而归。所至抢掳赀财粮米,村舍烧为赤地,杀害老弱,裹胁少壮。不从逆,亦无家可归。故出巢一次,即增添人数无算。此捻匪众多之情形也。匪巢四面一二百里外,村庄焚烧无存,井亦填塞。官兵裹粮带水,何能与之久持?一经撤退,匪踪紧蹑,往往因之失利。此各路官兵仅能堵御,不能进攻之情形也。每次出巢,马步数十万,列队百馀里。兵贼众寡悬殊,任其猖獗,无可如何。前此粤、捻各树旗帜,近年彼此相通,联为一气。官兵在北,粤匪在南,捻匪居中,以为粤匪屏蔽。若厚集兵力,分投进剿,捻匪一经受创,粤匪蠢动,非竭力相助,即另图北犯,以分我兵势。此剿捻不易之情形也。”

面对太平军和捻军的联合作战,清廷兵力相差悬殊,但咸丰帝仍能指挥若定,任贤擢才,洞观肆应,赏罚分明,重用汉族大臣组织勇营来对付太平天国。从其喻示之详尽与公允,就足见其躬亲勤政之细微。

(太平天国和捻军究竟是革命还是邪教和土匪?答案自然是基于个人的道德标准或政治需要。)

还有外患——道光朝的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对英割让香港岛,赔款,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已经让英国尝到了甜头。趁大清国的内乱,垂涎华夏已久的夷邦又有了趁火打劫的机会。英、法两国带头落井下石,制造事端,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

咸丰六年九月发生了“亚罗号事件”,冲突的结果是:翌年(咸丰七年)英国决定联合法国对清廷用兵,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拉开了序幕。

咸丰七年,英国组成远征军,准备开赴中国,同时照会法、美、俄等国,约其联合出兵。

咸丰八年三月,英法联军攻陷大沽口,直逼天津,咸丰帝无奈之下与英法签订了《天津条约》。四月,又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割去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中国领土60万平方公里。之后又与俄美英法四国签订《中俄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中英天津条约》及《中法天津条约》。

咸丰九年五月,英、法舰队炮轰大沽炮台,被早有准备的清军击退(上年大沽口的失败使咸丰帝感到耻辱,故令加强炮台防御,并派重兵把守)。咸丰帝宣布完全取消《天津条约》。



咸丰十年七月(8月24日),为报大沽口之仇,英法联军18000余人,凭着坚船利炮,由北塘登陆,攻占天津和大沽一带。八月,八里桥和大沽口相继被攻占。清军与英法联军在八里桥展开激战,两万五千名无畏的八旗骑兵向着侵略者的洋枪洋炮的勇猛冲杀,前仆后继,直至最后全军就地阵亡。

随即,咸丰帝带领群臣妃嫔“秋狩木兰”,避祸于承德的热河行宫。



英法联军继而占领北京。



九月初五,八国联军焚掠圆明园、清漪园等皇家园林。十月,清廷被迫对外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英北京条约》及《中法北京条约》立。十一月,《中俄北京条约》立。十二月,各国总理事务衙门成立。



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咸丰帝驾崩于承德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六岁的长子载淳继承大统。同时依遗诏,由肃顺载垣端华绶、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辅政八大臣。并因此引发了由两宫皇太后与恭亲王奕?发动的“祺祥政变”(也称“辛酉政变”),政变的结果是:“顾命八大臣,则诛锄贬黜,惟景绶以戚畹再起”,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



在重温了咸丰朝的困境之后,再回过头来看看这两条颁发于咸丰十年的闰三月的圣旨(据说之后还有颁发给叶春培的圣旨),想那咸丰帝身处“三千年未有之政局”的内忧外患中,在大清江山社稷如此岌岌可危之际,仍能不忘诏嘉擢升德功皆备的官员,更兼褒奖其祖父母和曾祖父母的教导有方;而且,在孔孟轻视女性的封建礼教下,咸丰帝以册封贤德之臣的祖母和曾祖母为诰命夫人来彰显对女性的尊重,崇扬母性的伟大,均属难能可贵。

2. 圣旨简介

五种色彩(含有金黄、大红、咖啡、赭石、橘黄)的圣旨 是皇帝颁给五品以上官员的,五品以下的,一般则为颜色单一的纯白绫。总而言之,圣旨颜色越丰富,说明接受封赠的官员官衔越高。圣旨的用料是“江宁织造”为专供皇宫颁发圣旨而用上好蚕丝织就的提花锦缎,锦缎底纹多为瑞鹤、祥云、狮子等图案,绚丽多姿,雍容华贵。

圣旨两端织成两条提花翻飞的银龙,“奉天诰命”四个篆字端庄古朴,望之令人顿生威严肃穆之感。



圣旨用汉文和满文合璧书写,合于中幅书写日期,正中以皇帝的玺印并钤盖“制诰之宝”一分为二,前段为汉文,后段为满文,汉文行款从右至左,满文行款从左至右。



圣旨内容由翰林院撰拟,经内阁大学士奏定后,再按品级填发。书写则由皇帝从进士中亲自评点选拔出来的最优秀者“庶吉士”来承担。由于圣旨从拟稿到缮写均由顶尖文化高手来完成,因而这些圣旨在颇富史料价值的同时,更具有极大的艺术欣赏价值。其行文的精悍洗练,几乎达到了增一字嫌其累赘、减一字达意不确的程度。其汉文书法为端庄秀丽的小楷,气度雍容,圆润飘逸,布局奇正相参,跌宕有致,字迹笔画突兀,犹如浮雕一般,历经沧桑却风采不减,其内容又具有极其珍贵的史料价值。



物以稀为贵,与清朝其他朝代所颁发的圣旨相比,咸丰年的圣旨更有其弥足珍贵之处,有着其特殊的价值,其一:从圣旨的数量上来看,咸丰帝(在位仅11年,1850-1861)颁发的圣旨自然要比之前的康熙、雍正、乾隆、道光朝要少的多;其二:从圣旨颁发的背景来看,前面业已阐述;其三:从圣旨的质量来看:随着不断衰落的清朝国运,圣旨的用料和制作也是越来越差,到了光绪朝时,只是一幅白绫。

(待续——第二篇:有神灵护佑的圣旨,叶春培简介)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