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人 我的自述72:享受清官邸

来源: 佩尼燕京人penny 2018-07-10 14:08:10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5976 bytes)

   享受清官邸

 

 

       经过两年多的讨论决定不新建劳动干校,而是放到人民大学的统计系。这样爸爸就成了人民大学的教授,有了着落。这个系先建在铁狮子胡同的人大分部,爸爸不应当再吊在那里住别人的房子,而应当住人大的房子。这样人大就给爸爸分在靠近分部的住房。

       这个房子在沙井胡同。它是在鼓楼大街、地安门大街和南锣鼓巷之间。在清朝,这个地区是清朝官员的居住地,有许多硕大的房子,都是几进几出的四合院。推翻清朝之后,这些人开始没落,这些大房子开始拆小。我家分的房子就是这类拆小的房子之一。

       它是在一个朝南的正规大红门里的第一层。一进门有一排南屋,大概是门房。然后进入月洞门,东西两侧是长廊,没有东西厢房。

       这个长廊较窄、瓦顶、花木框。画有山水,鸟兽、花木、石头的顶、壁画,已年久失修,严重退色,但隐约可见当年的风采。廊子地面是砖拼出的花纹。廊子的尽头就是大北过厅,可以看出原来廊子直达这个大过厅。出了这个大过厅就是钉死大木门的另一个月洞门。我家就到这大木门为止。

       从这钉死的月洞门的门缝看进去,是清官员的第一层四合院,非常漂亮。这层之后是否还有其它层,就不得而知了。只看这一点已可想而知清朝这房主的气派生活。

       现在就把这高大的过厅四周围起来成了大北房,为了住房面积尽量大,屋檐很窄,所以这两侧的长廊就断了,不能进入房间。这个大北房非常高大,很像故宫那样的房子。灰砖很整齐,没有裂缝,破损。两砖之间的缝填得非常平滑也没裂缝。砖墙砌得笔直、很厚实。柱子粗大,垂直于地面。房子四个角的砖砌得笔直,每个角像用尺子画出的一条直线,从地面直达房顶。灰色瓦是半圆形,整齐的排在屋顶,房顶没草。这座房子一看就知用料极好,做工精良,是高级工匠盖的。我这一辈子只住过这一座漂亮的好房子。

       这个院子铺的砖地好似一幅图画,中间是圆形花纹,很大的图案,然后过渡到普通的砖地。院中没有树木。我们曾用花盆种了一些仙人掌及草花。仙人掌开过美丽的花朵,黄、白两色,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仙人掌的花。

       我们的大门和旁边大院的大门是打通的,那边是人民大学分部的托儿所。大概我们搬入前有看门的值班警卫,托儿所也用这个门。我们搬来后,就用木条钉住,简单的隔开,但大门旁的值班室是锁住的。这南屋只给我们后半。保姆住房、厨房、厕所在这里,与丰盛胡同相似。

       我们一家住在这大北房,这个房子很深。大部分朝南窗户有窗台,朝北只有小窗。还有与朝南门相对的北门,这门基本不开,因为没有后院,直接挨着外面另一个钉死的月洞门。中间一条是客饭厅,爸爸的大书桌和全部书柜在此,钢琴在这。妈爸在一条,隔开,妈妈住朝南的较大房间,爸爸住朝北的小间。我们仨在另一条,没隔断。三个书桌摆在窗台前。三张床平行放置,姐姐已上了北医,住校,她的床就放在北边。这三条的隔断是漂亮的花木隔窗,枣红色,非常古色古香。

       这个住宅区是闹中取静的地方。出了这个区向南是美术馆,景山,向北是鼓楼、钟楼。向西是什刹海、北海后门,向东是护国寺、东四、王府大街、王府井。据说蒋介石的一个行宫就在附近。燕京61号的邻居民主人士严伯伯雷姑姑就住在附近,我们又像过去一样经常往来,直到搬西郊。

       城里住过的三个房子中我最喜欢这个。因为全家住在一起,不像那两个我们三人和爸妈分住在不同的地方。另外这颐和园式的长廊、漂亮花纹的砖地,高大明亮结实的大北房,枣红色花木隔断,闹中取静的住宅区,游泳、划船、滑冰俱全的什刹海。住在这里后我也逐渐理解清朝官员为什么都喜欢住在附近,也让我们稍微尝了一下“官府”的生活。

       爸爸分到人大统计系后,虽然改变了自己的专业,但他很兴奋,心想这是马列大学,有许多解放区来的革命教授,应当好好向他们活学马列,认真研究过渡时期劳动工资和人口的关系。对于一个四十多岁的人要改专业,还要上讲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的书桌就在我们卧室的窗外,我经常半夜醒来看他还俯在桌上看书,写讲稿。花费了大力气,最后重新走上讲台,开出了新课。但好景不长。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加跟帖:

当前帖子已经过期归档,不能加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