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八世和他的六位王后(22)

来源: 南涧采萍 2018-06-13 18:11:20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2023 bytes)

亨利八世的第五任王后凯瑟琳•霍华德,即便不算是英国历史上最悲催的王后,也应该是最倒霉的王后,十七岁成为王后,不到二十岁便被砍了头。最悲催的是,死了好几百年了,还背着个荡妇的骂名。在我们探讨这个不幸的青少年该不该背负这个千古骂名之前,先来交代一下亨利八世的首席大臣托马斯•克伦威尔(Thomas Cromwell)的下场。

克伦威尔是那个时代少有的出类拔萃的政治家、经济学家和国家事务管理者,但他并非贵族出身,而是于1485年出生于南方萨里郡的一个商贾之家,其父除了拥有一家打铁铺、一家旅店和一家啤酒作坊之外,还涉足粮食、牲口、皮革、纺织品买卖。克伦威尔是家中独子,只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所以他年轻时并不缺钱,缺的是权利和地位。克伦威尔生性敏锐、头脑冷静、思路清晰、志向远大。他大约在1503年(18岁)离开萨里郡老家,越过英吉利海峡来到欧洲大陆寻找前程。他在法国加入了雇佣军,是年年底随部队开拔到达意大利作战,之后离开军队投到佛罗伦萨一位银行家的门下,学习打理银行事务。这期间,他为雇主的业务在欧洲各国频繁旅行,尤其是德国和荷兰,结识了很多英国商人,很快就建立起自己的关系网,并通晓好几门欧洲语言。

克伦威尔在欧洲大陆这么游荡了十年,自由出入于欧洲各城市的贸易中心,潜心观察、一点一点地学习,很快就为自己树立了声望,并且经常代表英格兰在罗马教廷处理与英格兰有关的宗教事务,以至于梵蒂冈密档中记载当时罗马教廷怀疑他是约克大主教安插在欧洲的密探。情报是最有价值的商品,这一点年轻的克伦威尔应该很快就明白。可以说,正是在欧洲大陆这十年的历练造就了他。

大约在1514年,克伦威尔回到英格兰,次年娶了一位年轻的寡妇为妻,老丈人曾是亨利七世的贴身侍从,婚后克伦威尔在伦敦安定下来,成为一名律师,很快在伦敦的商界和律师界名声鹤起, 1516年成为大主教沃斯利的私人秘书,帮大主教解散了一批修道院。
但克伦威尔本人的志向并不在教会,而是在政府,沃斯利失宠倒台后,克伦威尔很快就和自己的恩师划清了界限。从政才是他真正的志向,1529年底,克伦威尔作为地方议员在上议会获得一席。他在议会事务中的表现很快得到亨利八世的赞赏,1530年亨利八世钦点他加入内阁。从那一刻起,克伦威尔的事业如日中天,1534年初任财政副大臣,同年4月任首席国务卿,同年8月任英格兰大法官,1536年任皇家掌玺大臣,1538年任怀特岛总督,1540年4月任掌礼大臣。这些职务除了大法官一职1536年卸任之外,其余都一直兼任到他倒台。

克伦威尔和亨利八世两人性格互补,克伦威尔头脑冷静,办事有条理,不仅帮亨利圆满解决与阿拉贡的凯瑟琳的离婚案,还通过高效的后勤补给运输帮亨利在法国打了胜仗。克伦威尔与他的恩师沃斯利不同,沃斯利是宗教保守主义者,反对改革,因此不得不脚踩两只船,既要忠于亨利八世,又不能违背罗马教廷。而克伦威尔是宗教改革的倡导者,他只全心全意侍奉亨利。亨利将大小国事,事无巨细,一概交给克伦威尔自行处理。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克伦威尔最后失宠而被送上断头台呢?
这个问题同样也要从你死我活的宗教改革冲突和亨利八世自己游移不定的信仰态度去找答案。

亨利八世在位时,英格兰和威尔士至少有一半的人口是反对宗教改革的,几百年来他们的祖祖辈辈只知道教皇是教尊,是上帝和他们之间的介导。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死后灵魂的归宿是压倒一切的重大问题,亨利的子民中至少有一半相信脱离了罗马教廷死后灵魂便不能进天堂,亨利八世是领着他们下地狱;而另一半的人口则认为罗马教廷腐败堕落,宗教改革势在必行,老百姓有权自己阅读英语圣经,而不一定非要通过教皇才能和上帝建立个人关系。

实际上亨利自始自终都是传统的天主教徒,从内心来说他并不是改革派,他和罗马教廷的分歧是因为教皇不准许他与阿拉贡的凯瑟琳离婚,不承认他和安•波琳的婚姻合法性,让他觉得在自己的王国里权威受到教皇的干涉和限制。从另一方面来说,他也不明白凭什么英格兰每年都得向罗马教廷进贡大量的钱财。这些流向罗马的大笔钱财,完全应该留在英格兰,进贡给他自己,建设国家、扩张海军、朝廷和后宫的用度,哪儿哪儿都得花钱。这种情况和如今的脱欧背景倒是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而克伦威尔的倒台恰恰就是宗教改革调整需要和权利斗争势力制衡的结果。到了1538年,英格兰传统的宗教保守派和激进的宗教改革派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加上北方的游行示威,致使亨利八世不得不出面调停,许诺缓解改革。在修道院解散过程中,很多贵族的利益受到侵犯。这些贵族本来就瞧不起克伦威尔,一个铁匠的儿子,平头百姓出身,竟然成了国王身边最得宠的人,王公贵族觐见亨利都得先得到他的准许。这些贵族中,最憎恨克伦威尔的就是凯瑟琳•霍华德的伯父诺福克公爵。诺福克是英格兰最古老的贵族之一,世代都是天主教徒,和罗马教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修道院解散后得来的钱财他们沾不上手,眼睁睁地看着克伦威尔不仅从中揩油,而且对贵族颐指气使;贵族们对他那种羡慕、嫉妒、恨的感觉可想而知。于是以诺福克公爵为首,贵族们开始向亨利进言,说克伦威尔在修道院解散过程中越权行事、大包大揽、中饱私囊、损害皇家利益。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如果天子德行有失,上帝一定会降天灾惩罚天子,田里收成就会不好。而亨利在位的时候一直风调雨顺,因此亨利的子民们确定天子没错,错在天子身边出了奸臣,误导了天子。这出戏,就这样连剧本都不用写就把克伦威尔顺顺当当地稳放在奸臣的角色上,而亨利最后还是选择了支持贵族、放弃自己最忠心的奴仆。

而1540年,神圣罗马皇帝查尔斯五世和法国国王弗朗西斯一世未达成联盟,双方都在背地里拉拢亨利,派特使向亨利示好。亨利的自尊心得到大大的满足,他认为一时半会不会有战事,他已经不需要德国诸侯们的支持。恰恰相反,如果他能和罗马帝国或法国中的任何一方结盟,其结果都会好于和德国诸侯结盟。在这种情况下,和英格兰国内的天主教保守派和解成了上上策。

天主教法国的国王弗朗西斯一世一直憎恨克伦威尔,不仅认为他是异教徒,而且坚信克伦威尔意图引导亨利与西班牙结盟攻打法国。在诺福克公爵作为亨利的特使出访法国时,弗朗西斯一世暗示公爵,只要设法除掉克伦威尔,法国和英格兰之间一切都好商量。
对于亨利来说,克伦威尔已经用处不大了。修道院解散工作已经完成,亨利的小金库已经大大充实,卸磨杀驴、丢卒保车方是此时的上上策。亨利八世决定找个替罪羊,将一切与宗教改革有关的怨言和过失全部由克伦威尔去背锅,从而在老百姓心目中维护他自己“信仰的保护者”形象。

而亨利八世和柯莱佛斯的安之间的失败婚姻正是克伦威尔一首操办的,这也让亨利越想越恼火,况且亨利此时已经和诺福克公爵十七岁的侄女凯瑟琳•霍华德滚了床单。到1540年5月,宫里怀疑凯瑟琳已有身孕(后来证实凯瑟琳并未怀孕,但也有可能流产了),克伦威尔只剩下死路一条了。

1540年6月10日上午,克伦威尔照常来到上议院打理公务。当天下午三点常务会议开始前,他照例走到理事会主席的座椅旁,正准备坐下,忽听诺福克公爵大喝一声:“克伦威尔,不要坐在这个椅子上!这里没有你的位置,你这个逆党!”。

克伦威尔回答说:“你叫谁逆党?!“

话还没落地,卫队长带着六名卫队便将他擒住。

你被逮捕了。“诺福克公爵说到。

“以何罪名?“克伦威尔问道。

“这个嘛,你得去问圣上了!“就是诺福克的回答。

克伦威尔将手里的茶杯扔到地上,大声说到:“这就是对我这些年忠心耿耿服务的回报吗!“

仅仅两个月前亨利八世还封了克伦威尔埃塞克斯伯爵( Earl of Essex)的封号,但他并没有像下狱的贵族那样得到贵族审判小组的公审,因为贵族们认为他不够资格由贵族来组庭审判。相反,他的罪名,包括叛国、欺君、异教徒、贪赃枉法、越权越级、损害皇家利益等,是通过议会的一纸《剥夺权利法案》而定的,法案在下议院和上议院通过时,没有一个人投反对票。而这种定罪方式正是克伦威尔自己发明的!

诺福克公爵的人抄了克伦威尔的家,搜出大量从解散的教会而来的十字架、祭拜用的酒杯和银器、神父的法冠,以及其他教堂祭拜用具,作为证据呈交给亨利八世。亨利削去了克伦威尔的所有封号和头衔,宣布判决书上只许写“托马斯•克伦威尔,织布商“,以强调他最忠实的佣人发达之前社会地位之底下。判决书公布后,伦敦的大小教堂一齐鸣钟庆贺,老百姓欢呼雀跃、奔走相告,大奸臣终于罪有应得了!

克伦威尔被扣押在伦敦塔等待斩首处决,他向亨利上书痛悔,称自己为“陛下最沉重、最悲惨的囚徒和最卑微的奴仆”,恳求君上“慈悲、慈悲、慈悲“。

然而亨利八世已经没有慈悲可给了,1540年7月28日上午,克伦威尔走上断头台,砍头之前,他宣布自己是以传统的天主教徒身份受死。同时代文献记载,侩子手用钝斧头砍了近半个小时才完成斩首。

而就在同一天,49岁的亨利八世和十七岁的凯瑟琳•霍华德在萨里郡的皇家行宫举行了婚礼!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写得好! 真是伴君如伴虎啊 -GoGym- 给 GoGym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6/14/2018 postreply 08:26:06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