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家中过年二三事

来源: 客旅者之路 2018-02-15 13:26:17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5333 bytes)

                                         1. 对联

爷爷对过年的春联非常严肃认真,从头至尾亲自办理监督。他素常节俭持家,但每年都要买质量上乘的厚实大红纸,且要买大张的,带回家中按照自己家中的门窗类型尺寸亲手剪裁。

对联的内容也由爷爷挑选,他上过私塾,熟知常用的春节对联。在那些年代, 似乎每年的对联内容很相似,比如正门有“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爆竹声声辞旧岁,梅花点点庆新春” 。小孩房间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老人房间有“身体安康”。厨房有“五谷丰登”,“小心灯火”。水缸上贴“川流不息”等等。

接近春节,爷爷会准备好毛笔,墨汁,砚盘等用具,从亲朋好友中请来擅长书法者到家中书写对联,那年头不时兴有偿服务,爷爷会备上些酒菜招待一番以表谢意。但有一次出了个差错,爷爷请我的大姑父来写对联,他到爷爷家时已近中午,就安排先吃午饭,饭后写对联。大姑父可能是多贪了几杯酒,脑子一时有点欠清晰,竟把两幅门上的对联左右搞反了,因为左扇们上的一联要在方纸内左竖写四字右侧竖三字,在右扇们上的一联要右竖写四字左竖三字,如此写成的七字绝句诗,贴在两扇们上正好对应。因这一差错,爷爷很生气,从此不再请大姑父写对联。当然,后来我哥哥胜任此事,也不用再请他人了。

贴对联是个细致活,不仅要贴的整齐,还要平整没有皱褶。那时,没有如今的胶水,全是自己用做饭的面粉搅拌成浆糊,难免有大小不均匀的疙瘩,刷少浆糊会使对联粘不紧凑,刷多了会把红纸湿透引起泡泡样,影响美观,爷爷会根据经验涂上一层浆糊,然后紧接着用一把干刷子轻压平整,我们自叹弗如。

每次过年,爷爷要求完美的红红对联成为家中的大景致。
 

                                           2. 新衣

那时,孩子们盼望过年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穿新衣服。祖辈信奉新年要有新开始,能更换的尽量更换,不能更换的要清扫干净,所以就有了二十四扫房子的风俗。只要稍有条件,父母会尽力为孩子准备全新的衣服鞋袜,孩子们自然激动。

按习惯,新衣服必须等到大年初一才能穿身上,有时看到孩子们急不可耐的样子,也只允许在除夕晚上把新衣服放在枕头旁,只恨夜长啊。也正为此,得一件新衣服那种激动满足会变得刻骨铭心,留下了美好的童年回忆。我仍清楚记得刚入中学的那年春节,第一次穿到了‘的确良’裤子,那是妈妈与邻居合买的一块布,套着剪裁,两个孩子每人一条,可以节省些布料。大年初一,穿上那崭新的裤子不由得飘飘然,走路趾高气扬了。

穿着那“高级”裤子,竟舍不得往地上坐了,生怕磨损我的高级服装。

 

                                            3.  碗碎

春节讲究吉利,最为普遍的习惯是把福倒贴,看见的人读为福到(倒)。新年伊始,每家都图个吉利,说话做事都注意让人高兴,慢慢形成了一些风俗。

我小的时候,家中的饭碗都是瓷碗,掉到地上会四分五裂。过年时,人来人往,小孩又特别兴奋,那年头,难得过节做点美味佳肴,慌乱之时难免。记得有一次,我手端一碗饺子,一不小心失手,饺子撒在地上,碗也摔破。要在平时,很可能会遭一顿训斥教导,但大年初一,奶奶马上笑着安慰,“碗碎了,岁岁(碎碎)平安啊”,这吉利话免了我一顿尴尬。

还有个风俗是初一早上不叫小孩起床,避讳催促年头到年尾,但其实这是小孩最愿意被早叫醒的一天,除夕夜熬夜,初一早上要穿新衣,放鞭炮,压岁钱,吃饺子等,不愿错过一点点。为两全其美,父母或哥姐会故意制造些响声去唤醒,但不直接喊叫,每次想起来禁不住发笑。

又是一年伊始时,心中翻出些回忆。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加跟帖:

当前帖子已经过期归档,不能加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