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外科风云》,聊中美医患

来源: 紫嫣淡染 2017-05-20 16:30:39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6091 bytes)
 
  这段时间在看《外科风云》,那些我曾经非常熟悉的工作环境:查房,记病历,疑难病例讨论,抢救,和病人家属交代病情。。。这一切一切,真的是有一种久违了的亲切感,因为我离开国内的医院很长的时间了,虽在美国的医院工作,并没有很多机会直接和患者打交道。

  这《外科风云》看着看着就不明白了,怎么患者和医护人员那么容易就会吵成一团?怎么会在医院里扔鸡蛋打人?有点儿菜市场的感觉。

  记得我以前曾在国内的儿童医院做儿科医生,那么多年和患儿及家长打交道,没和谁闹过矛盾。那时的患儿家长对医护人员都很客气,生怕得罪了主管医生,耽搁了自己孩子的治疗。

 我们做医生的也会“看风使舵”的。当我在儿科病房时,轮到我值夜班,如果病房里没什么事儿,后半夜,我便在值班室睡觉,但是,如果走廊上传来急促的,嘈杂的脚步声,我不用护士来叫,立刻跳起来,快步奔医生办公室。因为我知道,这是病房来了重症患儿。

  对这种重症患儿的处理,治疗程序是一样的,但对待焦虑,紧张的家属,就需要多“表现好点儿”了。要给他们一种你很专业,很理解,很亲情的感觉。那时候是有问必答,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不然的话,家长们是不想克制的,可能会起冲突。

 
  当我在儿科门诊时,每天的门诊量是看六十个患儿,坐在诊台桌前:边解开患儿的衣扣边问诊,边听心肺边心算药物剂量,边写病历边交代病情。。。总是忙得两件事同时做, 如果一样一样地做,就完不成门诊量了。下班前把每个患儿的挂号单包在一起,写上自己的名字,交给护士长,这是一天的工作量。
 
  自己感觉像流水线的工人,只是要绷紧神经,药量千万不能算错和写错,开完处方,小数点和几个零反复地查,也不能把潜在的危重患儿放走了,惹出大麻烦。

  国内大医院的医护们,因为每天的就诊量很大,都是鸡飞狗跳地工作着,忙得厕所都顾不上,哪有过多的时间和患儿家长交代病情和解答他们的疑问呢?
他们既没有大块时间,也没有耐心去倾听,去解释给焦虑的病人及家属,所以医患双方火气都大,容易点火烧起来。这点,我非常理解。

  后来到了美国,每天仍在医院工作。每次换工作单位时,都会有一到两天的“上岗教育”,其中就有一项:怎样和患者高品质的沟通: 用“心”去交流,而不是用“脑”。刚开始,我非常不理解:不用大脑去交流,不是傻了吗?后来,终于搞明白了,“用脑交流”就是不带任何情感色彩地按医院程序办事情,“用心交流”则是带着同情,理解患者和家属的紧张不安,站在他们的角度说话。

  例如,对待要做病理活检的病人,你可以面无表情地实施你的操作程序。也可以先带着微笑和TA聊几句家常,解释一下,这个检查是非创伤性的,麻药后无痛的小程序,让患者放下心来。当完成这项检查后,再给予患者适当的鼓励
, 夸赞(夸张)地说句“Wonderful! You did a very good job!”。这时候的患者(如果是老人家)都会得意的像在幼儿园里的孩子受到老师的表扬一样,脸上浮起得意的微笑。连声道谢!你说,这还能吵起来了吗?

 在美二十多年的医院工作环境里,不但自己没和患者发生过矛盾,也没见过医院里有硝烟腾起,到处是安静的氛围。。。医护人员一般来说都很客气和礼貌,患者也如此。一旦患者发现了医院的违规,
TA会请求法律帮助,去诉讼,犯不上在医院里大吵大闹。
 
  所以,中美的国情不一样,地域文化不一样,医院呈现的“景象”也不一样。但是,说心里话,国内的人口多,患者也多,如果要想出现像美国医院内安静的就诊环境,还需要培养出更多的医生来,但中国的医生收入不高,工作压力很重,还要担心患者及家属的威胁,有多少人愿意做一个超负荷的工作,却有着普通工资的医生呢 (收红包是另一个话题,并且不是各科都有的灰色收入,儿科一般很“清贫”)?
 



 
所以,看《外科风云》,也看了医院里的人生百态,这是一个有趣的大舞台。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