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家大院-第四回- 苏联专家出蓝图,道观调遣风水行

来源: 菊香书屋 2016-08-25 01:29:46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8493 bytes)

康组长和道长论道大半天,感触颇深,从道观一回来,就批准了大院的建设方案,具体的布局也有了指示。

南院和北院之间修一个湖泊,湖泊的南面是大院领导们的起居办公场所,按照级别的不同,从东向西排列。湖泊的北面是干部区,湖泊的东面是工友区,湖泊的西面单修一个游泳池。

随着苏联专家的到来,大院内部的基建工作按照先后的次序开始了。

首先兴建的是单身宿舍楼和大食堂。

单身宿舍楼是临时提供给各地调到北京大院工作的干部和家属用的,建筑的外形呈凹形三层,里面镂空成天井状,格局为东西格局,南北走向,分1号楼,2号楼和3号楼。

这个单身楼是最早建好的,砖瓦构造,灰砖及木制的顶结构,窗户也是木制结构,三联设计,两边开窗,中间为固定玻璃三格设计,每个楼层有3个男卫生间,3个女卫生间,所有的人员不分级别,一家一间,公家的床铺,公家的桌椅,全部是临时打造完成的,在这个楼建好以后整套配好的。一个家庭挤在一个房间里面。

门口的公共走廊可以放着各家的煤火炉子,18眼的蜂窝煤分层倚着墙跟站立6层,楼道里四处满眼都是蜂窝煤,煤粉覆盖在地面上,一路走过去,脚印清晰可见。

大院在西门口租借来的寺院的空地上建立了一排小房子,人民小学就这样的开办了。

从莫斯科远道而来的苏联专家彼得洛维奇工程师为人民小学设计了最新型的蓝图。

人民小学的主教学楼三层砖瓦结构设计,仿照苏联的托卡列夫TT33手枪的造型,从西向东积木般排列,连着4个大教室后,向北又排列了一排的教师办公室,穿过老师的办公室到了最北头,右转就是环形音乐教室,四面采光。据苏联专家说,这个楼就是仿照苏联红军莫斯科小学的造型改造出笼的。

说起托卡列夫手枪,很多中国年轻的一代恐怕听都没有听过了,可如果提五四手枪,问你听说过五四式手枪吗,估计很多的老人们都是了如指掌如雷贯耳了。

很多大院里的孩子都知道,家家过去都或多或少的收藏了战争时期的战利品,比如日本马刀,军刺,日本马靴,国军的铁头靴子,卡宾枪,托卡列夫手枪,三八大盖,无奇不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激烈的那一年,也就是公元1942年的夏天一个傍晚,纳粹德国的南方野战部队集团军群,遵照帝国元帅格林制定的碧蓝天空计划,以普鲁士装甲部队前突的方式向苏军后方以打楔子的战术撕开了一个血口子,突破了苏军的防线,直接挺进到了郊外。

到了6月12日那一天,拼死守城的部队在伏洛希洛夫格勒郊外与德军展开了殊死的阵地厮杀。

此刻,苏联红军第4步兵师的官兵在武器缺乏,人员大量牺牲的情况下,连续打退了德军的多次进攻。而该部队的指挥官因负伤失去了全面的指挥能力,此时德军在空中的战斗机掩护下, 再次发动了进攻,向红军防守阵地的第十八次的冲锋开始了,形势十分激荡起付。

此时此刻,苏步兵师220连指导员叶廖年科同志接受了总指挥部的命令,身先士卒,带领了敢死队队员们挺身冲出了掩体,带头向德军发起反冲锋,面对面的与敌军开始了近身的格斗与猎杀。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叶廖缅科手握托卡列夫手枪,浑身带血,领头冲在最前方,浴血奋战,在这次战斗中不幸负伤多处,经战地护士抢救,因为前线缺少急救的血浆,最后英勇牺牲,临死的时候手里仍然握着的手枪就是托卡列夫手枪,此枪因此出名。

故事如此惊天地,泣鬼神,因此,在建造这个教学楼时候,特地在主楼的大厅的地基位置埋下了一块奠基石碑,上面记录了这个故事。 石碑下还专门放置了一把卸掉了弹夹的托卡列夫手枪,由当时的少先队大队长洪其刚同学主持了少先队的分列式,向革命的先辈们致敬,并牢记革命的历史,将共产主义的红旗插遍全球。

教学楼后面的音乐教室里面整体铺满了木条隔板,地板上厚厚的刷上了红色的油漆,光脚踩上去有一种吱吱呀呀的感觉,淡淡的煤油的香味在这环形的音乐教室里里面飘散着。音乐教室里面的钢琴在置放在进门的左手边,靠近了左边的玻璃墙。从钢琴的角度,可以辐射到整个音乐教室。钢琴的右侧,就是内部演出的半圆形的小舞台,可以供独唱和合唱队演出。

教室里面的桌椅也是大院的木工房赶制的,而这些手艺精湛的木工都是从河北一带来的,祖上都是在京城各大王府里面整日跟着做装修的。因为王府已经无法供养了,就离开了王府。新中国成立后,百业待修,大院的建设是京城的一大重点工程,便聚集了一批建筑英才,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用了将近8年的时间把一个大院建成了。随后的京城十大建筑基本上都是以这批的人员为主力建造的,其中也出现了神州的风云人物。

按照苏联专家提供的莫斯科小学的桌椅样式照片,木工们用了3个月的时间做出了100套,足够大院的孩子们上学用,多余的还赠送给了附近的部队子弟学校。

而机关大院的办公楼设计是四层附楼两座,六层主楼一座,面北背南,主的南面接着一个裙楼,裙楼为一座小礼堂,里面可以容纳将近1000人的规模翻盖板铸铁的椅子牢牢地固定在15度角的地面上。

东附楼的南面有一个小篮球场,篮球场地东面横亘着一排汽车车库,红色的车库大门庄严也醒目。

篮球场地南面就是机关食堂了,食堂排队的窗口按照售卖的不同分为家属窗口和员工窗口。

篮球场地西侧就是一个小型的足球场,大小大概有长80米,宽大概有45米左右,石头子铺地。

篮球场地西侧,就是临时提供的凹形单身宿舍楼,这个楼是最早建好的,所有的人员不分级别,一家一间,挤在里面。公共走廊可以放着各家的炉子,蜂窝煤的,楼道里四处都是蜂窝煤,煤粉覆盖在地面上,一路走过去,脚印清晰可见。

整个这个前院的一期工程就持续了3年才完成。动用了警卫营的官兵和民工,也动用了苏联设计人员,大院的每个角落都渗透了苏联老大哥的辛苦和心血。

机关食堂的人员早晨5点就开始了一天的准备工作,采购本周的食材,并准备当年的主食和配菜。

早餐从早上6:30就开始供应了,刚刚出炉的圆形的烤面包和条形的白馒头香气直扑大门口,大桶的玉米棒茬子粥,和已经切好的咸菜,自己随便称,如果没有带钱,只要告诉大师傅,家长是谁,记录在案,食堂管理员就会在上午到办公楼去收菜票和粮票。

午餐按照星期的轮换,餐单主食也有不同。

有特色的主食是:

周一是烙饼,3分钱半张,足够一个人吃饱,烙饼里面撒放的大粒咸盐,颗颗都可以用舌头品尝出来,多少年过去了,仍然难以忘记,至今无法找到替代那个时代的烙饼。

周二是油酥火烧 3分钱一个,外表镶嵌环绕着红色的细线式的山楂条,咖啡色的面团脆黄相间,辐射出来芝麻的香气,窝在手里仍然要烫得连连呼气。

周三是固定的捏出了8个褶子的天津包子,五分钱一个,扁扁圆圆的,白色宜人,煞是好看,咬一口就包浆喷出,必须用嘴来接住,不然就撒了一桌子,运气不好的话,舌头就烫的痛苦万分,里面的肉也是肥瘦可口,放有大量的葱和荸荠,很是爽口。

周四是家乡水饺,4两水饺1毛2分钱。 这个家乡也不知道是白案大师傅的家乡,还是食堂管理员古所长的家乡。

反正是每到这一天,古所长总是首先捧着一个大海碗,里面盛了有半斤的饺子,泼上陈醋,右手上握着一头青蒜头,左手噙着碗,一屁股就坐到孩子们闹腾的家属饭区,逗着孩子们玩。孩子们也都很喜欢他,因为经常的跟着他进里面白吃白喝,也在都猜测,他从不排队打饭,直接就端饭出来,那他吃的饺子到底交钱了没有。孩子们在吹牛的时候,有的就发誓将来要做食堂管理员。

周五最简单,捞面条,卤汁红烧肉。很多人中午饭就随便吃吃了,因为晚上回去要自己做点好吃的了。

通常,每天的家常菜有:葱烧茄子可以见到几块肉,小酥肉全部是肥肉,辣子鸡丁辣的刘眼泪,肉炒黄瓜片,黄瓜压死了肉片,西红柿炒鸡蛋,只见红不扫黄,

平常的凉菜有:夫妻肺片,蒜瓤猪头肉,小葱拌豆腐,酱肘子,卤猪脚,

米汤面汤鸡蛋汤都自己动手打想喝多少喝多少

米饭每天都有,整个的笼屉布下面,都是一个小铁碗一个小铁碗排着,放在蒸锅里做好,二两米饭就是一个小碗,瓷瓷实实的一碗,吃起来很劲道。

每天必有得是隔夜的大碗菜,才5分钱,分量有平常的两份多,里面什么都有,都是昨天卖剩下的菜混合在一起,今日优惠,赶得好了,里面的肉也很多,油汁也很丰富。

孩子们的饭盒都用的是铝皮饭盒,上面粘着带有姓名的白色胶布,吃完饭后到水房洗干净后,统一的放在了食堂提供的木头架子上,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