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寻找一个恰当的角度,加入婷婷的讨论。

来源: 2016-07-25 21:26:21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1. 自传与创作,既不互相独立,亦非彼此对立。写手们大多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创作,有时候是故事嫁接在不同的环境,有时候是同样的境地加入创作的人物。比如:涧泉深林的故事,即是以未知比例混合的真实的人生,与艺术创作。

2. 评论者的作用。某位仁兄说,文评者是帮助作者达到高潮的雷锋。或者说,现在很大部分文评都是在捧杀。实际上,文评者更像是一个持灯的向导。引导读者,在作者构建的文字迷宫中,徜徉,欣赏,提醒大家那些作者呕心沥血所设计的“点”,“机关”,那些触碰了就会得到阅读高潮的部分。另一方面,鼓励作者,把自己的潜力,所埋藏的,那些闪光的东西,引导出来,迸发出来。比如:涧泉这三个系列,尤其是后两部的诞生,就是文评引发的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更广泛的思维的延伸。

3. 读者惯性思维问题。

a) ”划线“癖。一定要在对错之间划线,一定要用三观尺去划线,一定要分门别类,一定要贴标签。。。艺术呢,不象科学,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划线”必定导致失去一些非常细腻的,微妙的感受和体验。

b) "隔膜“感。这个问题,其实写手和读者都有。大家各自站在白天和黑夜的立场,打嘴仗。若是恰巧彼此印证了,皆大欢喜。若是稍微有些出入,便是水火不容。这种固步自封的思维模式,有违阅读的本质与文字承载思想的初衷。Let it out , and Let it in.  Let it out, 指得是,把内心深处,最本质真实的东西表达出来,不要克制,不要掩盖,不要矫饰,原原本本地让感情流淌,就会成就好作品。Let it in, 是指,对待各种不同的观点,思想,人物,事物,不要惯性地拒绝,批判,而是打开心扉,试着去了解,理解,欣赏。

好的作品,不是被读者广泛接受的作品,而是广泛教育读者,引导读者的作品。这个牛鼻子,不应该被市场牵引,那样永远不会成为好作家,不会写出好作品。

**

婷婷有个评说到作者的下午茶式的创作。这里讨论一下。

人们的生活中,有吃喝拉撒睡,林林总总。大家说吃喝,甚少说拉撒,是一个美感的要求。并不意味着拉撒的不存在。近年有些审丑趣味横行,好像不极尽人生之丑态,不能算深刻?象66写的那些畅销电视剧本,鸡毛蒜皮横飞,勾心斗角随处,人人都在现实的泥沼中打滚,观众看得兴奋异常,颇有看美女着比基尼在烂泥中肉搏的恶趣味。其实,涧泉文字中的美感,并不陌生,在我们父辈的年代,为人做事,颇有讲究,尤其读书人。那时候的文学作品,干干净净,有理想的光亮,有人格的美好。人们不谈金钱,不谈房子,不趋炎附势,不朝三暮四。读书人,文艺青年,以文,以乐,以诗,以歌,相见,相交,相知。这与羽飞与马克西姆在音乐旋律中的两心共振,讲的,是同一种语言。

另外呢,就好比离婚。有人会大打出手,鸡飞狗跳,蓬头乱发。有人可以体面地商谈,握手祝福,互道珍重。同样的痛苦经历,不同的人生态度,呈现不同。并不是说,不描写成互掐互踹抢孩子争财产,就不能尽人生人性之深刻之本色的。恰恰相反,在痛苦与孤独的时刻,人对自我的克制,对自我和他人的尊重,对美好的坚持,体现出人性更高层次境界的美感。

暂时先想到这些。另,本人不是什么特级评论家,只是一个普通读者,繁忙工作家庭之余,对文字尚存一丝爱恋的普通文青。 欢迎各种不同意见的讨论。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