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历史小说 - 金指环 10

来源: crdd 2012-09-11 21:39:51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6447 bytes)

于烈于忠父子二人刚一走近客厅,就双双跪倒在元恪面前。于烈哭着说:“老臣父子今日特来向陛下辞行!”

于家也是名门望族。于烈的祖父于栗磾(1)是跟随太祖皇帝拓跋珪的开国功臣,于烈自己也担任过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等要职,统领禁军负责京城皇宫的戍卫。看见于烈这副样子, 元恪吃了一惊,连忙上前将他扶起说:“这里不是朝堂之上,老将军又是朕的长辈,何须行此大礼?老将军有话起来慢慢说。”

于烈抽泣道:“朝廷任我为恒州(2)刺史, 犬子也要去六镇为国戍边。臣的这把老骨头只怕是熬不住那北方苦寒之地的风沙,也不知是否还有和陛下相见之时!”

元恪大惊道:“老将军不是一直统领羽林军么,怎么要去恒州赴外任?这是谁的主意?”

元详在一边轻轻的咳嗽了一声,低声说:“陛下怎么忘了?彭城王早就把羽林和虎贲的将领都换上了他自己的人,于老将军在家赋闲已经有些日子了。一些羽林的将领被裁撤后如今生计困难,老将军出于一片好心时常的接济这些旧部,他们也就在老将军的府上作些杂事混碗饭吃。可前不久也不知谁说这不但有收买人心之嫌,更是僭越之举。咸阳王听信了这话,就要差老将军离京去恒州做刺史。”(3

听了元详这一番添油加醋描述以后,元恪心中已经是十分的不快。虽然朝廷的人事任免向来是元禧和元勰说了算,但起码二人还做做样子走过场的和自己打个招呼。如今于烈这样一位老臣又是皇亲国戚即将被遣出京城自己居然毫不知情, 是可忍孰不可忍!

在一旁的于忠看见元详给了自己一个眼色,连忙说:“微臣父子并非不愿为国效力,只是近年来北方诸族十分安定。 与其去六镇当一个尸位素餐的边将,臣宁作陛下南征军中的一小卒, 就算马革裹尸也在所不惜!”

不提南征的事情还罢,于忠的这一番话更是在元恪的心中火上浇油一般。他正欲发作吐嘈,却又转念一想:“他们这莫不是七叔找来演双簧的?我先且忍耐,看看他们到底是唱哪一出。”于是只得装作平静的对于忠说:“咸阳和彭城两位叔王的意思是南征之事还需等待时机,从长计议。朕年少无知,这军国大事也只能听他们的。”

于烈高声道:“呸,呸!此言误国!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荒唐,真是荒唐!”

元详在旁边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说:“老将军是耿直之人,只是这征伐之事不是你想得这么简单的。”

于烈哼了一声说:“你们这些个王爷们汉人的书读多了,说话都是这么婆婆妈妈!我那天和咸阳王因为南征的事情争论了起来,他却说什么‘子曰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老夫不懂什么子曰诗云,就知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当年刘宋倾全国兵力来犯,反被我世祖太武皇帝打得狼狈而逃(4)。如今南边已经乱的这般不成样子,却还要等待什么时机!?”

元恪听了于烈的这番话不禁心中一凛,之前那些提防顾虑顿时抛到了九霄云外:“他一个武将想必是没有读过《论语》, 这话应该不是编的。那季孙氏是鲁国的权臣,孔子说他应该留意萧墙之祸。如今二叔六叔把持朝政,反对南征的理由居然也是说季孙之忧不在颛臾, 那他们担忧的萧墙之祸是什么呢?难道……指的是我?”元恪本来就对自己这个皇位就不怎么自信,想到这些他更是汗流浃背,如坐针毡。

元详见皇帝这般模样知道这出双簧已经奏效,于是走上前低声说:“陛下虽年少但睿智圣明,早就应该亲览朝政。陛下若有何趋使,臣和于老将军绝不敢有所推辞。”

元恪望着于烈牙关咬紧了半天, 也不说一句话。

 

这天正月初一,是皇族宗室太庙祭祖的日子。因为皇帝还未亲政,元禧和元勰作为当朝的辅政大臣又是宗室近支,自然占据了前面的两个首位。元详因为是宗正卿,所以今天这个场合也占了随后的第三位。在太庙殿内的还有任城王元澄,广阳王元嘉等宗室元老, 以及数百名从道武皇帝以下的皇室, 殿外更是站着黑压压的上千名自昭成皇帝以下的宗室成员。(5)上祭之后就是由元详作为宗正卿讼祷祭文, 其余各人都低头伏拜而听。祭文都是些陈词滥调偏偏又晦涩冗长,不少年幼的宗室子弟自然是深感无趣,不住的偷偷四处张望。

突然之间不知从哪里冲出一个蒙面的黑衣人,举刀就向元详砍去。一个正在东张西望孩子瞧见了, 惊吓得尖叫出了声来。众人抬头一看,只见元详已经倒在血泊之中,黑衣人一阵风一般的跑进了后殿。

这一幕发生的如此之快,几乎就是一眨眼的工夫。大家都还在惊愕的时候,元子直第一个反应过来,高呼道:“有刺客!有刺客!北海王遇刺了!”他习武已久,这等刀光剑影平日里见得多了。虽然是手无寸铁,但他情急之下拔了祭坛上的一柄一尺来长的铁勺作为武器,这就要冲入后殿捉拿刺客。元勰连忙叫住儿子:“站住!后殿是祖宗灵位所在,不得擅闯!”

他这边话音刚落就听见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来人似乎不少,而且中间似乎还夹杂着有兵刃撞击的声音。还未等众人回过神来,只看见于烈于忠父子父子率领数百名全副武装的羽林军冲了进来,顷刻间就将太庙围了个水泄不通。于烈手执一柄长剑高声喝道:“奉旨捉拿刺客,这里的人一个也不许走!”

元禧喝道:“于烈,你带着这么多兵马,想要造反不成?”

于烈笑道:“王爷不要误会,我这是奉了圣谕前来捉拿刺客。”

元勰怒道:“胡说!这厢刚刚出事,圣上怎么可能那么快知道?再说捉拿一个刺客岂需要带如此多的兵马?你已不再掌管羽林如今却私自调动羽林军士,还擅闯太庙重地,该当何罪!”

于烈哈哈大笑,说:“咸阳王,彭城王,你们还以为这朝廷上下一切政令都出自你们之手么?如今天子圣明, 年少有为,早就该亲临朝政。圣上已命我官复散骑常侍原职,总管皇宫的卫戍。今天太庙出了这么大乱子,捉拿刺客是老夫的职责所在,这如何不是奉旨行事!”(6

 

(1)      当然,其真名是“勿忸于栗磾”。但是因为《魏书》的作者魏收大量用后世子孙所改用的汉姓代替早期鲜卑名字,我这里也就照搬这个方法。虽然不太严密,但是有利于有兴趣的同学去查找史书对照。

这种人名改来改去的偏差也成为我这等业余爱好者最大的难点。例如《魏书》记载某年某月某大将军南征,《宋书》说某年某月索虏酋某某入寇。时间地点都对得上,就是人物名字对不上。

(2)      大致在今天山西北部,内蒙古一带,治所在旧都平城(山西大同)。

(3)      其实我这里颠倒黑白了一下。真实的历史是,元禧一天脑子锈逗了,向于烈索要退伍的羽林军给自己做仪仗队。这种明显的僭越行为被严辞拒绝后,元禧大为恼火,“我是天子儿(指献文帝),天子叔,元辅之命,与诏何异?” 于烈更是厉害,“烈头可得,羽林不可得!”因为得罪了元禧, 于烈被贬出京城去旧都平城作恒州刺史。士可杀不可辱,于烈索性辞职回家不干了。历史元禧这个人其实不怎么样,擅权贪财好色。但是因为是男主的老爸,我这里违心美化了他很多。

(4)      就是辛弃疾的《永遇乐》里面提到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公元450年宋文帝刘义隆的那次元嘉北伐。没有记录表明于烈参加过那次战争,但从时间上算起来他那时候十五六岁,作为鲜卑人完全是可以上阵打仗的年龄了。

(5)      道武帝就是北魏的开国皇帝拓跋珪, 算起来已经是元恪的七世祖。昭成帝指的是拓跋珪的祖父拓跋什翼犍,十六国时期的代国国王。拓跋什翼犍并未称帝,帝号是后来追封的。

(6)      《魏书 列传第十九 于烈传》对于这次政变夺权过程的描述 --- 会二年正月初祭,三公并致斋于庙,世宗夜召烈子忠谓曰:“卿父忠允贞固,社稷之臣。明可早入,当有处分。”忠奉诏而出。质明,烈至,世宗诏曰:“诸父慢怠,渐不可任,今欲使卿以兵召之,卿其行乎?”烈对曰:“老臣历奉累朝,颇以干勇赐职。今日之事,所不敢辞。”乃将直阁已下六十余人,宣旨召咸阳王禧、彭城王勰、北海王祥,卫送至于帝前。诸公各稽首归政。

加跟帖:

当前帖子已经过期归档,不能加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