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鄉,望江

来源: 2023-07-30 06:58:24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二零二一年, 已經開始一段日子了, 瀰漫全球的瘟疫仍然沒有減緩的跡象, 美國總統歷史性的選舉, 也在人們的情願與不情願中落幕, 這裡所指的人們, 除了美國, 包括全球。政爭塵埃落定, 經濟復甦能不能盡如人意, 實在沒有信心。

宅家上班已是常態, 人們的活動範圍, 早就龜縮於前廳後院與各屋之間的穿梭了。出國兜風, 回鄉探親, 更是難以實現的奢望。

呆在廚房, 回味頭腦中, 還能叫得出名的川菜佳餚, 走馬燈似地重複一遍。廚藝大長, 生活的調劑品, 除了一飽口福, 精神食糧的需求, 就靠捲縮在沙發中, 平板電腦上, 一股腦的電影憶舊了。

也不知何緣, 憶舊的電影居然多是日片, 《人證》, 《追捕》, 《遠山的呼喚》, 《莆田進行曲》, 《生死戀》, 《血疑》……, 山口百惠, 栗原小卷, 松坂慶子, 田中絹代, 中野良子……, 一一再現。雖說是溫故, 卻也知新不少, 原片中慘遭剪輯的精華鏡頭, 還是第一次發現他們的存在, 兒童不宜, 讓成人失去多少樂趣。

最近看的是《望鄉》, 便聯想到望江……

家鄉成都的外東, 九眼橋畔, 四川大學的鄰居, 是著名的打卡地, 望江樓公園。

它, 是昔日成都除杜甫草堂, 武侯祠, 百花潭, 召覺寺, 人民公園外, 為數不多的老公園之一。

望江樓, 應該是古人寫詩品茶望江之處, 小時候, 我們隔江望的, 卻只是樓。比較成都市井的成片青磚瓦房和五六十年代的工廠建築, 望江樓的古色, 至今都不失為成都的地標名片。

望江樓的那座樓的正規名字應該叫崇麗閣, 她是望江樓公園最宏麗的建築, 高三十九米, 四重簷下面兩層四方飛簷, 上面兩層八角攢尖, 每層的屋脊、雀替都飾有精美的禽獸泥塑和人物雕刻, 朱柱碧瓦。有旋梯可達閣頂, 閣頂為鎏金寶頂, 麗日之下金光閃閃。

望江樓還有著名的長聯, 以景達情, 說古論今, 全聯一氣呵成, 氣吞山河。

 

上聯是:

幾層樓, 獨撐東面峰, 統近水遙山, 供張畫譜, 聚蔥嶺雪, 散白河煙, 烘丹景霞, 染青衣霧。時而詩人弔古, 時而猛士籌邊。只可憐花蕊飄零, 早埋了春閨寶鏡, 枇杷寂寞, 空留著綠墅香墳。對此茫茫, 百感交集。笑憨蝴蝶, 總貪迷醉夢鄉中。試從絕頂高呼: 問問問, 這半江月誰家之物?

下聯是:

千年事, 屢換西川局, 盡鴻篇巨制, 裝演英雄, 躍崗上龍, 殞坡前鳳, 臥關下虎, 鳴井底蛙。忽然鐵馬金戈, 忽然銀笙玉笛, 倒不若長歌短賦, 拋撒些閒恨閒愁; 曲檻迴廊, 消受得好風好雨。嗟餘蹙蹙, 四海無歸。跳死猢猻, 終落在乾坤套裡。且向危梯頫首: 看看看, 那一塊雲是我的天?

 

望江樓, 望江樓, 時時刻刻, 它都未遠離過我早期的生活, 無論在錦江北岸的成紡廠幼稚園, 以及南岸市重工業局幼稚園的歲月, 映入眼簾的望江樓, 深深刻進我腦海中。

老家就在下河霸六號的大院內, 沿府南河東眺, 望江樓總是矗立在九眼橋的那一邊。我們放眼塔狀古樓時, 它卻低頭注視著錦江上穿梭不息的蓬船與艄公, 還有河上嬉戲覓食的成群麻鴨, 九眼橋, 曾是成都水碼頭, 城鄉物資集散之地。似水流年, 在望江樓的眼皮底下, 下河霸六號院的鄉鄰們長大成人, 一個個離開家鄉, 闖蕩著自己的世界。

望江樓公園因唐代女詩人薛濤響譽一方, 蜀中才女的薛濤, 本是京官家嬌貴的千金小姐, 後因父親貶官被貶謫, 從長安入四川, 緒居成都。

詩人元稹, 以監察御史的身份, 奉命出使地方。他久聞薛濤的芳名, 所以到蜀地後, 特地約她在梓州相見。與元稹一見面, 就被這位年僅三十一歲的年輕詩人俊朗的外貌和出色的才情所吸引。

薛濤的愛情之火一經燃燒, 如同飛蛾撲火般將自己投身於愛的烈焰中。愛情讓薛濤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幸福, 與元稹流連在錦江邊上, 相伴於蜀山青川。

元稹調離川地, 任職洛陽, 勞燕分飛, 兩情遠隔, 能夠寄託相思之情, 唯有首首詩了。薛濤迷上了寫詩的信箋。她喜歡寫四言絕句, 律詩也常常只寫八句, 於是她對當地造紙的工藝加以改造, 將紙染成桃紅色, 裁成精巧窄箋, 特別適合書寫情書, 人稱薛濤箋。

《池上雙鳥》, 一副柔情萬種的小女子神態。

雙棲綠池上,

朝暮共飛還。

更忙將趨日,

同心蓮葉間。

 

少時, 對於薛濤的詩與箋全然不懂, 然而喜歡香香的嘴, 絕忘不了薛濤香乾。那種醬紫色的滷豆腐乾兒, 如同豌豆粒大小, 方方正正, 味道鮮美, 香氣撲鼻。據說是用牛肉濃湯, 加入八角、桂皮、山茶、花椒、生薑一起合煮, 起鍋後加入黃酒、香油,然後緩慢風乾而成。

每每來訪望江樓公園, 總是會買上一紙袋, 磕著薛濤香乾, 飲著成都三花, 錦江河畔, 婆娑竹林, 一坐一天。

薛濤井, 應該是炮製薛濤幹的秘籍, 對於成都娃兒, 則是童年照片的背景, 記錄下家鄉的片片回憶。

下河壩六號大院, 雖說居住的都是市井小民們, 因為父親的關係, 我們一家的小資情調, 在文化大革命前還是時不時地盡情發揮, 星期日逛公園, 一定是家庭生活的常態。竹林深處的石桌、石凳上,就經常坐著父親、母親和我。

這樣的小日子, 結束之日, 便是轟轟烈烈的文化大革命開啟之時, 再也不敢資產階級生活方式, 即便我們沒有資也沒有產。海洋般的紅色, 徹底掩蓋瞭望江樓的蒼翠。

竹,是望江樓公園最大的特色。

蘇州園林的亭台, 假山和曲徑, 在望江樓園林, 一定就是品種繁多, 千姿百態的竹了。

望江樓公園的竹子世界聞名, 收集栽培世界各大洲竹子品種, 是中國重要的竹種資源基因庫。

它們或構成綠色的拱廊, 或布成蔽日的濃蔭, 或屹立池畔江邊, 或環抱水榭樓亭。有的如鳳尾凌空, 有的似翡翠鋪地, 有的葉片寬闊勝手掌, 有的又狹小像別針。桿莖的色澤或黃、或黑、或紫、或綠、或附白粉、或披毛刺。桿莖的形狀, 有圓有方, 有空有實, 奇異者如人面、如佛手、如算珠、如雞爪、如琴絲、如龜紋虎皮, 千姿萬態, 林林總總, 讓人大開眼界。

每當一家三口遊園, 我們總要採頡大量竹芯, 回家熬湯喝, 叫竹芯茶也許更妥。

 

九嶷山上白雲飛,

帝子乘風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淚,

紅霞萬朵百年衣。

洞庭波湧連天雪,

長島人歌動地詩。

我欲因之夢寥廓,

芙蓉國里盡朝暉。

 

毛澤東的詩句, 提到了芙蓉國, 雖然寫的是湖南, 而不指我們所定義的蓉城, 但斑竹的點點淚滴, 卻是在望江樓公園內親身體驗過的。

竹幹上的黑色斑點, 宛如淚滴, 它還有一個名字, 叫湘妃竹。

 

虞帝南巡競不還,

二妃幽怨水雲間。

當時垂淚知多少?

直到如今竹且斑。

 

關於湘妃竹的來歷, 有一段淒美的故事, 因此湘妃竹譽滿古今。傳說, 娥皇和女英是帝舜的二位妃子, 帝舜在南巡途中不幸病逝於蒼梧, 二妃聞迅追至湘江邊上, 慟哭不止。滴滴清淚灑到竹上留下了斑斑痕跡; 最後二女投水殉情。

牽強到錦江邊和望江公園的斑竹, 應該不算過分。

從望江公園的竹, 聯想到宜賓江安的蜀南竹海。

除了有名的五糧液世人皆知, 宜賓發達的傳統造紙工藝卻鮮為人知。而與江安的交集, 則是因工作結緣。

原來的工作單位, 與輕工業基建項目為伍, 而造紙, 就是該行業比較夠得上工業檔次的首要內容。有好事者, 以節約原木為由, 提出採用竹漿代木漿。為了這一目標, 隨可行性調研小組, 我們來到了竹林漫山遍野的江安縣。如果我們的可行性通過, 所謂的蜀南竹海, 還未命名就會不復存在。怎奈浩瀚竹海以及它的再生週期, 無論如何也填不飽大機器工業造紙機的胃口。正如巍巍大壩所攔住煙波浩渺, 禁不住細小又不起眼的徑流管和水輪發電機的吞噬。

計算的結果, 原料不足, 項目作罷, 竹海留存。

回首眼前, 嚴冬正冽, 全球疫情依然延燒, 疫苗指日可待, 誰勝誰負?

我們的望鄉日何時了結, 出門看世界, 回鄉憶舊夢, 望江樓公園, 下次日程上可以有嗎 ?

(不想費眼力,可點音頻版聆聽 《望鄉,望江》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