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吗?

来源: 江海横流 2023-07-17 18:13:48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9074 bytes)

IMG_3619 3.jpg

 

现今流行的所谓自古是礼仪之邦的说法,其实是很荒谬,甚至是自辱的。

 

礼仪之邦,并无古文出典,是四十年代开始流传的民间说法。是不是当时文人激愤世事而故意为之,还是始于笔误而后以讹传讹,现在难以考证。如果是感于当时世风日下而提出的说法,则时过境迁,今人不宜再用,如果是出自笔误,那么正确的用字应该是什么呢?

 

礼仪之邦与古文中礼义之邦一词很像,但是说礼仪之邦来自礼义之邦的笔误,也只是某些人的猜测,未必是真。我个人是很怀疑礼仪之邦这个词的始作俑者,其实是另有深意的。

 

礼义之邦是个正牌的古文,这个词的创始人,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华夏族人,而是属于夷狄的氐人。氐人是古代西北少数民族,大约在春秋时代渐渐形成,在东汉三国和西晋期间,氐人数度迁徙分合,始终无法汇聚成强大的势力,许多族人来回融入或又离开其他民族,包括汉族。这种天下之大没有归宿的压力也使氐人有广泛学习进取的机会,有一点像犹太人。直至东晋十六国时期,氐人终于有了自己的政权秦国,史称前秦。

 

前秦虽然出身夷狄,却仰慕中华文明,而且很自豪于长期游荡迁徙中的发展进步,自认开化程度不亚于汉人。在一次向西域开拓发兵之时,秦宣昭帝苻坚告诉领兵大将:西域是蛮荒之地,“非礼义之邦”,要求军队不能只逞强黩武,而是要“示以中国之威,导以王化之法”。这是礼义之邦的说法第一次见诸文字。说西域不是礼义之邦,当然自认秦国是礼义之邦了,“示以中国之威,导以王化之法”,俨然已经以“中国”自居,不把尚有南方半壁江山的东晋放在眼里了。

 

苻坚虽然是第一个提出礼义之邦说法的人,但是这个意思其实孔子早已阐明了。孔子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这里就提出华夷的两大区别:一个是礼,就是礼仪规范,另一个是义,就是道义规范,也就是道德观,世界观。被发左衽是不合礼仪规矩的,而霸诸侯,一匡天下,在孔子看来是符合义的行为。

 

自苻坚之后,礼义之邦的说法不断被提起,还衍生出礼义之乡,礼义之国等提法。每朝每代的所谓礼和义,其内容多有变化,甚至矛盾,包括孔子的礼和义,苻坚的礼和义,在今天看来都是有问题的,不能全盘继承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文明在具体内容代有变易之上千古不变的传统,就是既讲求礼仪,也重视道义。礼义二字,缺一不可,礼是外美,义是内修。礼字在先,义字在后,因为在外人眼里,先见其表,后见其里。义是礼的本质,礼是义的表象。

 

把礼义之邦写成礼仪之邦,一字之差,阉割了礼义的本意。孔子痛批的礼崩乐坏,毕竟只是礼,不是义,有管仲这样匡扶大义的人,终究不会退化成披发左礽。可是如果礼义之邦成了礼仪之邦,只知礼,不知义,只在乎峨冠博带,不懂得道义大德,这与沐猴而冠有何区别?

 

氐人作为一个民族,今天已经消亡了,其后代融入各个民族,今天据说白马藏人还保留一些氐人传统。但是氐人为中华文明下的定义,千年之下依然有启发意义。拙笔短文,只能说文字之事,究竟一邦一国彪炳于世的是礼义还是礼仪,仅仅国人自况也不完全足够,还要听听世人公论,况且保国者,原本是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不是凡人匹夫的事。作为个人,也许应当自问,要做礼义之人,还是礼仪之人。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