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有上百个诸侯国,为何到了战国时期,就只剩下战国七雄?

来源: 老人与史 2023-01-28 06:37:52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52536 bytes)

周武王姬发建立周朝以后,对血缘亲属及功臣谋士进行领地分封,大大小小的诸侯国以燎原之势出现在周朝国土之上,成为保护周王朝的坚实屏藩。

幽王时期,周幽王宠爱其妃褒姒,下令废嫡立庶,改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成为诱发周王朝内乱的导火索。

幽王十二年,原太子宜臼的外公申候联合外敌攻入周朝,灭幽王。

《史记·周本纪》中记载:“申侯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遂杀幽王骊山下。”

经此一役,本就已经动荡已久的周王朝实力再为缩减。

烽火戏诸侯

平王即位后,周朝经过战火及社会动乱早已千疮百孔,无法像以往在内控驭诸侯,在外阻挡夷狄,遂决定将周朝都城自镐京迁至洛邑。

《左传·隐公六年》中言“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

迁都目的不言而喻,只为依靠晋郑两国而自保。

为求偏安一隅,讨好虎视眈眈的各诸侯国,周王朝开始不断将自身领土纷纷割让交付给各国。

自周朝将西岐割让给秦国后,周朝的国土面积日渐缩小,各诸侯国势力不断增强,至东周末年,周王朝的国土仅剩七个城邑。

周朝制度

一时之间,礼崩乐坏,各诸侯国为了称雄中原开始出现“挟天子令诸侯”的局面。

春秋争霸,残酷的淘汰制上演

东周王朝日渐衰微的过程,也是诸侯各国互相开战,群雄纷起的过程。

此时中原战火连天,实力弱小的诸侯国被更强大的诸侯国吞并现象屡见不鲜,各路群雄野心勃勃,渴望与周王朝一般统一各国,问鼎中原。

在这一时期,各个强国凭借前期的发展优势,迅速崛起壮大。

其中有四个诸侯国的实力最为强大,在战争过程中均取得过阶段性胜利,实现称霸,这四个国家分别是:齐、晋、楚、秦。

 

四国中,又以齐国率先称霸。齐国第一任国主为辅佐周武王的重要功臣姜子牙。

武王为了奖赏重臣之功,不仅给其分封疆域辽阔的国土,还准其可以讨伐东夷各国,使齐国发展有较好的前提保证。

齐桓公时,在名臣管仲辅佐下,以“尊王攘夷”的正当之由联合诸侯各国,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齐桓公之后,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也因其各自国力强盛以及用人治国策略得当,相继坐过霸主之位,而他们成为霸主的雄厚资本,都是通过不断发起战争及吞并而逐渐积累下来的。

姜子牙

晋国封国之始国土面积较小,从西周晚期开始向外扩张。

幽王死后,周朝出现周平王、周携王二王并立的局面,平王借助晋文侯之手杀死携王,建立东周,并在晋文侯的保护下完成迁都。

晋国也因协助平王互利,开始一步步走上强国之路,至晋文公时,达到“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的局面。

楚国由于地域过于偏南,周天子无法对其进行很好地管辖,楚国国土初始只有五十里地大小,随着世代的积累,楚国凭其地理优势慢慢地壮大起来。

 

楚武王时,楚国便已占据江汉平原和江南的大片土地;至楚庄王时,已具备了问鼎中原的资格,使自己跻身于强国之列。

秦国国土并不是周天子分封而来。秦前期通过与西戎的不断对抗使自身的国土面积不断扩张。

秦襄公时期,秦国因护送周天子有功,得到了天子认可与默许后便开始了疯狂扩张之路;

秦穆公时期,秦国渴望向东扩张,被晋所阻,于是转而向西继续攻打西戎,开扩原有国土的二十倍之多。

秦襄公雕塑

一个强国的崛起伴随着的是无数弱国的灭亡,此时诸侯国数量在极短的时间内消减大半,体现出春秋时期淘汰制的残酷。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战国帷幕被拉开

春秋末期,晋国已无昔日霸主风采。晋国公室日渐衰微,已无实权,国家政权实际上被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所掌控,之后赵灭范、中行氏,剩下四大家族并立。

公元前453年,赵联合韩、魏灭掉智氏,至此,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国土,在周烈王的认可下各立为国,势力得到不断发展。

 

自姜太公以来,齐国姜氏世代统治齐国,齐桓公在位之时,陈国公子为避国内战乱逃奔齐国,并在之后将“陈”姓改为“田”姓。

公元前352年,田氏联合另外三大家族消灭齐国姜姓吕氏,并夺其权。

三家分晋与田氏伐齐,表面上来看只是异姓大夫夺取原公室政权,臣属颠覆主君的千百年来普遍现象,是权力的正常交替。

但在周朝还具有威慑力之时,这种行为无疑是对周王朝的挑衅以及对礼仪制度的蔑视,是绝不被允许的存在。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称霸之时需要以“尊王攘夷”为由或者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周王朝作为号令天下的由头,礼乐制度并未完全崩溃瓦解。

而此时的周朝已经名存实亡,礼乐制度已经彻底崩坏,社会发生巨大的变革,各路势力奉以实力为尊。

在这种背景下,战国时代拉开帷幕,更加频繁不断地战争号角开始一一吹响。

 

变法时期——在变革中谋求发展

为了增强国力,使自身能在战乱中保有一席之地而不被时代淘汰,各强国纷纷开展变法运动。

最先开始变法的国家是魏国。魏国在三家分晋中得到的土地是相对落后的地区,与赵、韩两国相比实力具有不小的差距。

此时的魏国内外皆有隐患,为了不被其它强国兼并,魏国只能被迫进行变法以求增强实力。

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首先废世袭制,以才能选用官员;在土地改革上废除井田制,允许百姓开荒和土地私有买卖;在法制建设上建立较为完善的《法经》,军事方面则对军队实现“武卒”制。

李悝

经过一系列的变法改革,魏国瞬间崛起成为强国之一,而李悝的变法由于成效显著,也被其它诸侯各国争相借鉴引用。

楚国变法前国力一直衰弱,萎靡不振,为了打破困境,楚国借鉴魏国变法的经验进行了本国的吴起变法。

吴起变法包括整顿官员、减少爵禄、完善法制及训练军队等等,此后,楚国快速发展富强起来,尤其军事上卓有成效,迅速将自己的势力扩展到黄河附近。

此外,齐国的邹忌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都使得国家政局更为稳定,国力更加强盛。

男子:邹忌

赵国的胡服骑射则是通过向北方的游牧民族进行骑术学习,使国民民风更加彪悍,军事作战能力显著增强。

这些国家顺应时代潮流,认清本国问题所在并且采取措施进行改正,使得各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实力大增,在动荡战局中有了立足之本。

而秦国经过两次商鞅变法,使得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方面有了极大的发展与提升,并且为日后不断崛起提供了理论保障。

商鞅变法不仅使秦国国力日益壮大,渐渐发展成为七雄之首,而且为日后秦始皇横扫六国,统一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变法后,“七雄”局面隐隐成形,其它诸侯国已再无力与七雄各国对抗,被慢慢吞并,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已成定局。

合纵连横——“七雄”并立的最后一步

经过变法以后,实力较差或较为弱小的诸侯各国,已再无通过战争吞并发展为强国的可能,在中原格局看似即将稳定之时,纵横家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纵横是以秦、齐强国为靠山进攻吞并小国,合纵则为南北大国联合较小的诸侯国阻止强国的兼并。

在这一时期,无数诸侯国被强国吞并,其中包括许多曾在春秋时期称雄争霸的大国。

 

如在楚越之战中,昔日春秋霸主越国战败,最后被齐、楚二国瓜分。

另外春秋时期的地方大国:巴国、蜀国、义渠国相继被秦国吞并,纳入领土范围中。

而郑国、宋国等曾经的中原大国在合纵连横的背景下,实力不断被削弱,最终难逃亡国的命运。

经过合纵连横后,中原基本上只剩下了战国七雄及一些数量很少的附庸小国。

至此,周朝时大大小小的数百个诸侯国,经过战争的淘汰和时代的选择,最终只剩下七个大国互为牵制。

 

在这一阶段中,秦国一直默默发展,积攒力量,等各诸侯国反应过来时已经成为一个无人可敌的超级强国。

始皇即位之后,开始了他轰轰烈烈、势如破竹的横扫六国之路,建立了秦朝。

坐观春秋战国这个战火纷争的时代,古人们用实际行动为后人很好地诠释了何谓“弱肉强食”。

数百个诸侯国战至最后只剩下七个国家,而最终又归于统一,是“适者生存”的最好作证。

一个国家只有紧随时代潮流,不断适应世代发展,不断前进,才能捧得最后的胜利。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