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趣话(二十一)少小离家老大回

来源: 宜城渔翁 2017-03-02 12:13:59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3820 bytes)

诗词二十一)少小离家老大回

 

   《中国诗词大会》最近一期,选用了出自唐朝贺知章的《回二首·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音无改毛衰。儿童相不相,笑客从何来。

 

         这首“七绝”,并不难懂。但是听下来,却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选手将“衰”读作“shuāi”,而康震却读作“cuī”。

 

     那么,“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读音究竟是什么? 读shuāi,还是读cuī? 这原来是个“学术讨论”的问题。北师大教授康震可能觉得电视节目时长有限, 没有展开;只是在读这首诗时,稍作停顿,流露出“欲说还休”的表情。

 

    这首贺知章的著名绝句《回乡偶书》之一,上世纪就编入教材,成为人人皆知的名篇。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这首诗不仅入编小学教材,(语文版二年级上册115页的第25课),还编入了初中教材(语文版七年级上册165页的第25课),而且均是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 但这首诗在语文版教材中的两次出现,就出现了两个不同的读音,自然就是两种不同的含义。其中二年级教材中读“shuāi”(教材中如此注音)七年级教材中注释为:“[鬓毛衰(cuī)]耳边的头发疏落。”

 

    不同版本的教材注音注释不同,且各有各的依据,这无可厚非。但就同一版本出现不同的音和义,出现“争议的现象”,这就令人费解了。

 

   《回二首·其一》是说,风华正茂离开家园,回家鬓苍苍,家的儿童也把他当成外来客。面着熟悉而又陌生的境,一切怎能不伤怀呢?光易逝,世事桑,的感慨在朴素无言中自然地抒出来。

 

    如果把“鬓毛衰”理解为“耳边的头发疏落”,无论从字的意义,或全诗的用韵来看,这句诗中的“衰”字自然当读为cuī。但是,考虑到贺知章写这首诗的年岁,如果把“鬓毛衰”理解为“衰老”, 从字的意义,这句诗中的“衰”字读

“shuāi”,也合全诗用韵。

 

    贺知章(公元659年-公元744年),唐代诗人。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人。公元695年(武则天证圣元年)中进士,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八十六岁告老还乡,旋逝。属盛唐前期诗人,又是著名书法家。作品大多散佚,现仅存二十首。

 

    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年已八十六岁。不说是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就是今天,八十六岁的老人也是“衰老”了。事实上,他写下《回二首》后,不久就去世了。

 

《回·其二》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 读shuāi,还是读cuī, “学术讨论”的文章很多。有兴趣的人,可以读一点。至于读shuāi,还是读cuī ,也就是一个字。对于普通的读者不必深究,只是苦了语文老师了。 

 

    1985年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衰”的注释。有四个义项:shuāi。①衰退,衰弱,衰老。《史记•李斯列传》“物极则~。”《战国策•赵策四》“而臣~。”②cuī。减少。《战国策•赵策四》“日食饮得无~乎?”(每天饮食没有减少吧?)③cuī(崔)。等级次第。《左传•桓公二年》“皆有等~。”④cuī(崔) 。古代丧服的一种。《荀子•礼论》“无~麻之服。” 
 

    有人为,诗中“衰”的意思还是应理解为疏减,读音则可以“今读从今”,就读它今天最常用的衰落义的shuāi,与“来”ɑi正好押韵,也不初学者读的麻。这可能就是“现在小学语文老教的是 shuāi”的原因了。

    

    问题是,即便今天可以读shuāi,还是得讲明诗中“衰”的意思是“疏减”而不是“衰老、衰弱”。既然如此,还不如读“衰”为cuī而提醒读者注意古今读音和意义的变化。渔翁倾向, 今天“可以读shuāi”,正好表达了诗中“衰老、衰弱”之意。

    

    关于这个“衰”的读音问题,有代表性的是北京大学唐作藩先生《“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读音》一文,收在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语文修养与中学语文教学》中,可参考。

 

    从整首绝句的韵脚来看,与“衰”字相押的是首句“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回”和末句“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来”。此三字在“诗韵”即“平水韵”中属同一灰韵,它们的韵腹(主元音)和韵尾本相同,大抵都是ai,唯韵头(介音)开合有别。宋元以后,由于语音发生演变,北京话和其他许多北方话原灰韵的开口(即《广韵》的哈韵)字,如“该、开、、孩、皑、哀、胎、台、来、哉、猜、才、鳃”等,其韵母变读为-ai;而合口(即《广韵》的灰韵)字,如“瑰、盔、灰、回、桅、摧、衰、堆、颓、雷、杯、裴、胚、梅”等,其韵母则变读-ui或-ei。

 

    《回乡偶书》诗“回、衰、来”押韵,“回”《广韵》恢切匣母灰韵平声,今读huí;“来”《广韵》洛哀切来母咍韵平声,今读lái。隋以前《切韵》(《广韵》同)咍韵的韵母是ɑi,灰韵的韵母是uɑi,只是有无介音u的不同,所以“灰、咍”同用到唐以后诗韵中合为“灰韵”读(u)ɑi。今普通韵母ui实际上读音是uei,“衰()、回、来”在中古后期(唐以后)是押韵的,都属于“平水韵”的上平声十灰韵,当时都读(u)ɑi,到近现代生历史音变,由于元音高化的作用,“衰(缞)、回”由(u)ɑi变读为(u)ei,同是灰韵的“摧、堆、瑰、盔、灰、桅、、雷、杯、胚、梅”等字也都是由ɑi变读为ei,即由ɑ元音高化到e元音。而“来”没有元音高化,中古到今天一直读ɑi,同是灰韵的“猜、才、哉、孩、、开、哀、胎、台”也如此。

    

    就诗意来,“乡音无改毛衰”中“衰”的意义应是指鬓毛的减少、疏落,当楚危切,即今读cuī(cuei)。以前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选编的《唐诗选》、《唐诗鉴赏辞典》等也都将个“衰”解为“疏减”而注今音为cuī。

  

    也就是,盛唐贺知章写这首诗的候,“回、衰、来”的韵母都是(u)ɑi,很押韵,后来“回、衰”的韵母成uī(uei),而“来”的韵母还是ɑi,今人读起来“回、衰”押韵而与“来”似乎不押韵了。

    

    从诗律方面来看。《回乡偶书》是唐诗,属于格律诗,也就是近体诗,除首句可以入韵,也可以不入韵以外,偶句必须入韵,而且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根据格律诗中绝句减半的特点,《回乡偶书》如果是首句就入韵,“衰”就应读“cuī”押平声韵“uī”;如果不是首句入韵,而是偶句入韵,则就读“shuāi”,因为末句是平声韵“ái”,且也符合唐诗“一韵到底”的格律要求。 
 

    从字义方面来看,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衰”的注释①将其读为“shuāi”理解为“衰老”,“两鬓斑白”而显得“衰老”嘛!这符合人的生理现象——人老是从“两鬓斑白”起,进而全白,也还说得过去;如果读“cuī”,就只能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衰”的注释②,将其理解为“减少”,这才与七年级教材中的注释基本相符,但似乎有悖于唐诗的格律要求。 
 

    人是“两鬓斑白”而体现“衰老”,还是“耳边的头发疏落”,这是生理学研究的问题。 但就语文教材本身,同一版本的教材应该对古典文学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尽量不要让我们语文教师感到为难。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