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GDP“全球第一”的真实情况,外资的成分太大! --转载

来源: 2017-01-23 04:47:02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中国GDP“全球第一”的真实情况,外资的成分太大,不改变这种情况难称第一

来自天涯论坛 > 国际观察 > 经济博弈

 

进入正题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GDP和GNP。

GDP是国内生产总值的缩写,亦称“国内生产毛额”,或“本地生产总值”, 是一个领土面积内的经济情况的度量。它被定义为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一段特定时间(一般为一年)里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服务的市价。GDP是一个地域概念,不管是本国企业还是外国企业,只要是在该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都纳入其GDP。

GNP是国民生产总值,是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GNP是个国民概念,即无论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处于国内还是国外,只要是本国国民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都记入国民生产总值。

GNP与GDP的大概关系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体现:GNP=GDP+本国公民在国外创造的价值总和—外国公民在本国创造的价值总和。

GDP被视为衡量一国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在中国十分受用,通过这个指标,世界见证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2007年我们超越了德国,2011年我们超越了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最近《金融时报》和《经济学人》更称,中国经济总量或在今年赶超美国,以GDP为标准的话,中国正处于全球最强大国家的边缘。

尽管有如此瞩目的GDP成绩,相信也没有多少国人天真地以为我们真的正站在“发达国家”的门槛上,伸脚就能迈入,也没勇气像国家发展规划司司长徐林那样自信地说“我国人均GDP已达到6700多美元,属于中高收入国家的行列”。因为作为普通大众的你,最真切的感受可能不是GDP总量熠熠生辉的光芒,而是柴米油盐、吃穿住行、生老病死、教育等带来的层层压力。按照官方数字显示,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还只有1910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5919元。按照十八大报告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到2012年实现翻一番。结论很明显,即使到那时,全民步入小康社会,离发达国家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还是有一段不近的路。

那么,GDP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三十多年来,以GDP作为衡量经济水平的唯一标准,中国的经济总量的增速的确足以傲视全球,但在人均的排行榜上,我们始终徘徊在八九十名左右,远望美欧日韩等项背。而更真实的感受则来自国人自身,衣食住行、医疗、教育、环境、呼吸的空气都提醒着我们这鸿沟般的差距所在。喜人的GDP宏观数字像挂在拉磨的驴前那根水嫩嫩的红萝卜,近在眼前看着甚是喜欢,但却很难享受得到,最多浅尝甜头却难大快朵颐。有人将此归咎为中国人口众多,但这岂单单只是中国人口众多,平均值低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大部分的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贫富悬殊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是华而不实的GDP数字和人民实际的获得之间难以平衡的矛盾。当GDP与国民幸福感和富裕程度挂上钩时,我们既要小心被平均的陷阱,又要正视GDP“水淋淋”的现实。

众所周知,GDP的统计惯例是属地原则,即在某国或地区境内的所有产业的产值统计为国民生产总值。这对于中国特别有利,改革开放以来,国外资本蜂拥而入,中国GDP除了本国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创造的产值外,所有外商投资包括香港、台湾等地区的商企在大陆境内创造的产值所做贡献。而这些贡献远不只是简单的锦上添花,它像泉眼源源不断地把中国的GDP灌装得十分饱满。

以近年为例,2012年中国GDP总量是519322亿元,约合83626.7311亿美元。而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为38667.6亿美元,其中,作为“世界工厂”我国2012年的加工贸易进出口达13439.5亿美元,出口8627.8亿美元,进口4811.7亿美元,净出口额为3816.1亿美元。曾有计量经济学公式计算得出,加工贸易的净出口额每增加1亿美元,我国GDP就增加12.60104亿美元。由此可简单得出,2012年光是加工贸易进出口就奉献了48086.8亿美元的GDP。仅此一项就占到了GDP的一半以上,虽说加工贸易的进出口并不全是外企在做,但绝大部分是。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会上,长江商学院院长项兵曾一语惊人,他表示:中国特别开放,70%的GDP来自于贸易,中国也超过了德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但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绝大部分中国的出口是外资企业的出口,沃尔玛从中国的出口就占了中国总出口的10%以上。

官方数字也可作为佐证,据统计在中国的外资企业已达28万多家,资产总值超过2万亿美元。在中国28个产业中,有21个产业的前5名都是外资或合资企业。从行业上看,银行、保险、电信、汽车、物流、零售、机械制造、能源、钢铁、IT、网络、房地产等,凡此种种,这些热门行业都有外资进入。并购方阵营中,来自美国的跨国公司最多,占比超过30%,欧盟企业次之,约占27%,来自东盟、日本、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也占了不小的比例。

远的不说,只说说邻近地区和国家为我国GDP所做贡献。台湾的制造业早几年前就已有6成转移到岛外,其中又有6成之多在大陆,台企在中国大陆大约有8万多家,雇用员工数超1000万人,光是富士康就解决了上百万人的就业,并且给大陆创造了大量的GDP,在长三角出口重镇昆山工业区、苏州工业区、在珠三角的出口重镇东莞大工业区,都是台商云集之处,每十间厂房就有半数以上是台企。富士康在大陆一年的产值就超过云南、新疆、贵州、甘肃、海南等多个省份的全年GDP,此外还有华硕、广达、仁宝等台企无不是中国GDP的贡献大户。

对于GDP的贡献,日韩企业也当仁不让。网易援引国家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外企(除港澳台资)共138298家,其中日企22307家,占16.13%,在中国直接雇用约300万人。丰田、本田、日产、松下、铃木、五十铃、日产、三菱、索尼、佳能、夏普等著名日企都入驻中国,建立加工工厂,有的甚至在中国成立研发中心。韩国的三星、现代、乐天、韩泰等各不既是来中国的掘金者,又是GDP的贡献者。

所以,除了大陆的劳动人民勤勤恳恳为GDP做贡献以外,在中国土地上创造财富的还有美国人、日本人、港台的中国人、韩国人、德国人、英国人、印度人等,中国这GDP世界第二的军功章上都有他们的一份贡献。基于此中国GDP对外贸是有着明显高于他国的依存度,各地尤其是沿海省份经济一度主要依靠外需来拉动。都说GDP需要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拉动,但长期以来,外企投资和外贸出口是拉动GDP的主力。但是外企不是慈善机构,他们看中的是发展中的中国庞大的市场、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追求的是自身的利益。他们在中国创造的产值虽然纳入中国的GDP,但实际利润却不会留在中国,这部分是要纳入他们本国的GNP的。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民看着GDP那般诱人的数字,一直被平均、被强大、被幸福着,却未能真正享受到GDP带来的红利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资料反映,2011年,中国GDP 约为471564亿元,GNP约为34万亿,这意味着在光鲜的47多万亿的GDP下,至少有13万亿的利润被拿走。而中国科学院国家健康研究组2013年1月18日在北京对外发布《国家健康报告》第1号更指出,中国的国家财富流失触目惊心,每年被跨国资本抽走的“血汗财富”大致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60%左右。简言之,中国的GDP的60%是外国的GNP!当然这个数据也许有待商榷,但不容置疑的是,中国的GDP有相当一部分依赖外国创造,再除开房地企贡献的10%左右的泡沫横飞的楼市GDP,真正由本土企业创造的GDP真是“大逊风骚”。一旦中国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外资大规模缩减或转移到其他国家,可想而知,在内需还不足以支撑的情况下,中国的GDP总量势必大量“缩水”。

可见,外企对GDP的贡献虽然成就了中国的经济总量排名,但也让中国的经济对其过于依赖而充满了变数。在这场看似双赢的交易中,中国只是在工资和税收方面获利,却要为盲目追求GDP付出环境和资源的巨大代价。GDP作为衡量中国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指标甚至是唯一指标,确实带来了一夜乍富的错觉,但全民难以真正共享GDP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