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妇李桂英:追凶17年 现在家里成了求助基地(组图)

来源: 新京报 2016-10-23 08:28:48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1284 bytes)

  

10月16日,河南项城,李桂英站在房后的麦地里。17年来,她寻遍十余个省份,追踪杀害丈夫嫌疑人,如今,5名在逃人员全部被抓。新京报记者尹亚飞 摄

 

原标题:农妇李桂英:追凶17年,现在可以用心生活了

2016年11月11日,新京报创刊13周年。13年,是风华正茂的又一次启程。

 
这一年,新京报记录了千万张面孔。他们或是国情大政影响下的“二胎母亲”,凭借一己之力追凶17年的农妇;或是在湄公河行动后坚守边防的缉毒民警,在创新潮头改变世界的创业者,大山深处悬崖村的孩子们;或是大贤村受灾村民,电信诈骗后死亡的准大学生……
 
喧嚣、复杂的年代,更需要对世界抱有最初的信念和理想,爱与良知。
 
在新京报创刊13周年之际,我们推出“2016面孔”系列报道。回看这些新闻人物的无奈与疼痛,幸福与欢愉。他们脚下的土地和脸上的光,雕刻着时代的印记,意喻着前进的力量。

本期面孔:“追凶农妇”李桂英
 
57岁的李桂英比一年前胖了一些,白了一些,一说话,就抿嘴笑,嘴角开始上扬,笑的时候,总是对人说,“我眼小,一笑,都看不到眼睛了。”
 
她说,她的任务完成了,可以用心生活了。
 
去年11月,河南周口农妇李桂英引起媒体关注,她用十七年时间,奔走十多个省市,寻找杀夫凶手。她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的第十七天,最后一名嫌疑人落网,“完成了对丈夫的承诺”。
 
一年即将过去,李桂英的大儿子周周说,母亲算是苦尽甘来,平日里开始聊儿女的婚事,聊家长里短,像个普通的母亲了。
 
因为名声在外,全国各地的求助者接踵而至,把她当成维权英雄,让她传授维权经验,而李桂英,也不知不觉担当起了“导师”的角色。
 
“六分”的圆满生活
 
周周喝醉了,张开双臂,面红耳赤地向李桂英求抱,“老妈,让我抱一下。”李桂英不太适应这种表达方式,“你看这孩子,真是醉了。”但她还是羞涩地同意了周周的要求。周围的人拍着手笑弯了腰。
 
周周说,他很享受这种氛围,但一年前,不可能出现,“在家庭聚会刚有了气氛时,母亲就开始默默抹眼泪,提到父亲。”每到这个时候,欢喜的聚会就会终止,大家或沉默,或陪李桂英哭。
 
1998年元月,李桂英的丈夫齐元德被同村五个人伤害致死,嫌疑人一夜之间销声匿迹。李桂英就此踏上了追凶路,寻遍十余个省份。到2015年11月,5个嫌疑人已经抓到了4个。
 
2015年11月,李桂英追凶事迹被媒体关注。17天后的12月3日,最后一名嫌疑人在新疆落网。至此,李桂英的“杀夫仇人”全部归案。
 
今年9月30日,李桂英等到了一份来自河南省周口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判决书。河南省周口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农妇追凶十七年”案件最后落网的两名被告人齐好记、齐扩军进行了一审宣判,两名被告人分别被判处无期徒刑和有期徒刑十五年。之前落网的三名嫌疑人,也都得到判决,其中主犯齐金山终审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限制减刑。
 
而在抓捕嫌疑人过程中,因为办案不力,案件原侦办民警以及当地派出所和项城市公安局的相关领导被给予党内严重警告、行政记大过、行政记过等处分。项城市纪委还决定对相关人员的违纪问题立案调查。

  

10月16日,河南项城,李桂英和丈夫齐元德唯一的二人合照。新京报记者尹亚飞 翻拍

周周说,今年春节,是他记忆中全家最完整最欢乐的一个春节,年夜饭上,李桂英又提到了父亲,但说的话是“对得起他了”,然后,招呼大家吃吃喝喝。
 
今年9月,李桂英最小的女儿结婚了,小儿子也找到了对象。至此,五个孩子,都有了工作,有了或即将拥有家庭。
 
此后的家庭聚会上,家里的子女、女婿、儿媳,有四个当警察,“户籍警、狱警、刑警、武警”全有。”李桂英说她经常给家里四个警察“上课”,“你们给我记住,别在老百姓面前不是鼻子不是眼的,做事情前,要想想你老娘当年受的罪。”
 
周周说,“她现在地位可高了,家里几个警察对她言听计从,开玩笑叫她所长。”李桂英捂着嘴,头低到桌面下笑。
 
记者去年第一次见李桂英,她开口就是几个凶手,讲述自己受过的苦。这次见到记者,她开口就提到自己的家庭,从手机里翻出小儿子女朋友照片说,“你看,漂亮吧,这身段也好。”
 
周周说,今年开始,母亲更关心儿女的家庭生活,开始评价哪个孩子过得好,对哪个孩子还有什么希望。以前,她总是觉得自己家里不如别人,自己不如别人,说的话,做的事,看起来都很沉重。
 
李桂英解释说,我认为,一个女人失去男人,会被人瞧不起,你做得再好,也有人议论你。
 
周周说,现在不一样了,她到哪里都有粉丝,对她竖大拇指。有一次去省高院递材料,门口的保安看到他,拉着她要和她合影。
 
李桂英评价自己的生活,“苦尽甘来”。
 
但是,李桂英只给自己的生活打六分,她说,因为丈夫没了,凶手最后也没有判死刑,少了四分。
 
周周对剥洋葱(微信ID:boyangcongpeople)说,“我们年轻人都理解现在的法律环境,慎用死刑,但是作为老一代人,思想还是转变不过来,他们认为,杀人就要偿命。”
 
周周评论母亲:“以前她有心事,要追凶,没有心思集中精力过日子,现在心愿了了,可以认真生活,经营家庭了。”
 
“把豆腐乳卖到全世界”
 
李桂英的屋子后面有一片农田,农田的尽头是一片正在建设的厂房,她总是把来访的人拉到屋子后面,指着那片厂房说,“你看,我以后也要建那样的厂房,比那个还要大,做很多豆腐乳,像老干妈一样,卖到全中国,全世界。”
 
她提到的豆腐乳,是她现在的事业。
 
李桂英对剥洋葱(微信ID:boyangcongpeople)说,十几年前,去追凶的时候,家里没钱,为了节省路费,出发前,她会做一些豆腐乳随身带着,可以省下菜钱,“饿了,在路上买个饼或者馒头,里面加上豆腐乳,好吃。”
 
李桂英做的豆腐乳,也成为几个孩子读书时的菜,“我们去上学的时候,带上十几罐,到食堂只买馒头,就不用买菜了。”小儿子说,“吃不完的,就拿到学校地摊上卖,一罐当时卖五块钱,这样买馒头的钱也有了。”
 
今年年初,李桂英加工铆钉的生意做得断断续续,这曾是丈夫在世时留下的家业,李桂英曾靠着这个生意支付了几个孩子的学费和自己追凶时的花费。
 
一袋钉子十几公斤,李桂英因为常年搬钉子,右手四个手指已经伸不直。“以前提起一袋钉子,像甩泥丸。”
 
为了验证下自己的气力,李桂英提起一袋钉子,背弯成了弓,双臂紧绷,才把钉子口袋提起来,“现在不行了,真老了。”

  

10月16日,河南项城,李桂英坐在家中制作豆腐乳和酱的屋子内。新京报记者尹亚飞 摄

今年年初,有人给李桂英建议,“你不是会做豆腐乳吗,别做钉子了,做豆腐乳吧。”
 
李桂英认为这是比钉子利润更大、更有市场的好东西,“钉子不是谁都能用,但豆腐乳谁都能吃啊。”
 
李桂英开始“试营业”,先买一千块钱的豆腐,做成豆腐乳,让几个孩子拿到单位让同事试吃,“有人吃了觉得好吃,就上门来买。一次买十几瓶。”
 
一名律师点拨她,“你现在是名人了,可以做个品牌。”
 
今年五月,李桂英注册了李桂英食品有限公司,给自己的豆腐乳取名为李桂英牌豆腐乳。
 
“有一个镇长吃过我做的豆腐乳,觉得好吃,来买,我再免费送给他十瓶,前期先积累名声嘛”,李桂英对剥洋葱(微信ID:boyangcongpeople)说,“我比老干妈有优势,她创业是白手起家,都不知道她,但都知道我。”
 
她新事业的起点是一个小屋,屋子里摆满了四个大缸,里面装的都是豆腐乳。平时,她把这个房屋的门看得很紧,不让闲人进入,“有人进来,掀开我缸的盖子就不行了,会坏掉。”
 
在几个孩子的点拨下,李桂英学会了整合资源,她把一个做豆腐的邻居发展成“原材料供应商”,专门手工磨豆腐,豆腐磨好,抬到李桂英这间屋子,不到三百米,“新鲜嘛。”
 
李桂英甚至在心里想好了自己的合作伙伴,“那些帮助过我的人,都让他们入股。”谁当ceo,谁当区域经理,她都盘算好了。
 
家里成了求助基地
 
因为名声在外,李桂英现在成了大忙人。
 
她的家里,每天都会有求助者上门,向李桂英学习维权经验。“每天早上一睁眼,就有人在大门外等着了,晚上七八点,还有人来。”
 
李桂英的大儿子周周说,最多的一天接待二十几个人。贵州、云南、内蒙古、安徽,哪儿的人都有。
 
10月16日下午,李桂英回到家,有五名求助者正在等候,他们在院子里来回走动,李桂英家的一只白色的狗,安静地卧在屋檐下,慵懒地抬下眼皮,又合上了。
 
李桂英一位邻居说,以前这只狗很会看家,来了陌生人都会叫几声,现在来的人多了,它都习惯了,叫都不叫了。

  

10月16日,河南项城,李桂英拿着当年追凶时总背着的大包。这个大包见证了她一路艰辛,如今,她将这个包收藏了起来。新京报记者 尹亚飞 摄

李桂英家的客厅不到十平米,两个沙发,扶手上都坐上了人,李桂英给他们排序,“你先说,她说完你说。”
 
有位求助者,自己的事还没讲完,开始讲村里的哪个干部花心,乡里的哪个干部思想品质不好。
 
李桂英眉毛越皱越紧,“停停停,说重点,没用的没证据的不要讲。”
 
李桂英的大女儿说,有的人来到家里,看到母亲就跪下哭个不停。“有时候,我都受不了,屋子里整天哭的笑的,什么情绪都有。”
 
“我知道,有的求助者大老远跑来,我也帮不了他们,面对他们,我也不知道怎么办。”李桂英说,刚开始的时候,她像接待媒体一样,把自己的经历讲给他们,一遍又一遍。“可每个人的问题都不一样,我的经验也并不适合所有人啊。”
 
“不按人数算,按人次算,这一年接待超过两千人次了。”周周说,刚开始的时候,求助者来,赶到饭点,李桂英会带他们到附近的饭馆吃碗面,后来来的人多了,“请不起了。”但到饭点的时候,求助者还不走,很尴尬。
 
10月16日那天,时间已经到了晚上六点,几位求助者还没走,天色暗了下来。
 
李桂英还没有等到最后一个求助者讲完,3岁的孙子哭起来,嚷嚷着要吃东西,李桂英慌忙起身去哄小孙子,周周接过李桂英的材料,替母亲接待求助者。
 
“因为经常来帮母亲的忙,老婆都有意见了。说我整天往母亲这里跑,耽误家里的事儿。”周周对剥洋葱(微信ID:boyangcongpeople)说,“算是替老妈报恩吧,毕竟老妈追凶的时候,很多人帮助过她。”

“信法不信访”
 
一周前,“李桂英法律服务网”上线了,这个网站是李桂英和几名律师共同创立的,网站的宗旨是“通过经验分享,律师援助,为需要伸张正义的人公益服务。”
 
李桂英说,她自己不知道怎么帮助来求助的人,正好有几位律师愿意帮忙,大家就一起搞了这个网站。
 
面对各种各样来求助的人,李桂英对“维权”有了新的认识。
 
有位妇女,因为宅基地和邻居起了纠纷,认为法院判决不公,上访了十几年。现在,这个女人几乎每周都要来李桂英家一次。
 
李桂英问这位妇女,“你认为花十六年上访,值吗?”
 
听到李桂英这样问她,这位妇女愣了一下说,“值啊。”
 
她认为,李桂英追凶十七年,自己上访十六年,不比李桂英差。
 
李桂英说,“这不一样,我这是一条人命,还有我自己去解决问题了。”而这位妇女,到处做无用功。
 
李桂英觉得,很多求助者因为一件不大的事,就是为了争一口气到处上访,结果这口气越憋越大,越来越气,性格慢慢会偏执了。
 
李桂英说,自己当时也走了很多弯路,现在她总结了经验教训,“信法不信访。”
 
她认为,“认为谁犯了法,就去法院起诉,认为官员和有些部门不作为,也可以去法院起诉。”李桂英建议求助者走法律途径。

  

10月16日,河南项城,李桂英拿着97年拍的全家福。新京报记者尹亚飞 摄

求助的人越来越多,李桂英开始学着信访部门的样子,“规范起来”。
 
她做了一个来访登记表,表中包括来访人姓名、身份证号码、问题发生地、来访人住址、随访人员、反映主要问题等十几项。
 
李桂英说那是她到一些单位的信访部门去的多了,学着他们做的。
 
现在,登记的人超过二百人。李桂英把这些表格整理起来,上面包了一个厚厚的封皮。
 
“把这些表格分类,问题分类,有些自己可以帮忙解决的,就自己帮他们解决,不能解决的,就交给律师。”
 
最近的成绩,是她成功调解了一个离婚纠纷案。一个本地男士到李桂英家,说要向李桂英学“绝招”,“李大姐,你教我怎么通过手机定位吧,让我定位到我的前妻。”
 
这位男士怀疑前妻离婚的时候多拿了自己五千块钱,但始终找不到前妻下落,就想定位到她。为了这件事,他到李桂英家跑了五六趟,“骑着一个旧电动车,来回都是十几公里。”
 
李桂英劝他,“一日夫妻百日恩,你一个大老爷们儿,想把恩人变成仇人吗?”李桂英对剥洋葱(微信ID:boyangcongpeople)说,她最终感化了这位男士。
 
同题问答
 
新京报:去年一年,你自身是否感觉发生了变化,怎样评价这个变化?
 
李桂英:媒体曝光后,我家成了冤假错案的根据地。找我的人很多,我很想帮助他们,但我没有这个能力。我现在和律师成立了李桂英公益法律服务网,引导他们信法不信访。
 
新京报: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形容目前的心境?
 
李桂英:苦尽甘来。虽然以前很苦,但孩子们很争气。现在比以前强多了。
 
新京报:你对现在的生活满意吗?如果有遗憾的话,是什么?
 
李桂英:还可以,现在钉子做不动了,孩子们都有工作了,我闲不住,就做些豆腐乳、豆瓣酱等调味品。遗憾的是齐金山没有判死刑。
 
新京报:如果过去的事情可以重新选择,你会怎么做?
 
李桂英:我会选择和我的丈夫过平平淡淡的日子。
 
新京报:你最喜欢的一句话是什么?
 
李桂英:世上无难事,就怕认真二字。习主席说过,只要坚持,梦想就可以实现。
 
新京报:你最希望社会今后在哪些方面做出改进?
 
李桂英:依法办事,让老百姓在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所有跟帖: 

了不起 一生无憾矣 -红尘枉死- 给 红尘枉死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0/23/2016 postreply 10:35:47

以为是穆桂英。 -DANIU_S- 给 DANIU_S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0/23/2016 postreply 11:12:30

值得佩服,但也析射出人民的無奈。政府不能保護人民才有這些現象! -Dataoying34- 给 Dataoying34 发送悄悄话 Dataoying34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0/23/2016 postreply 22:29:20

加跟帖:

  • 标题:
  • 内容(可选项): [所见即所得|预览模式] [HTML源代码] [如何上传图片] [怎样发视频] [如何贴音乐]